#書店尋寶#
臺北首家24小時書店將遷址,拍賣近600件古書,之後24小時書店會另覓新址,「讓閱讀不打烊」。
11月14日的下午,臺灣誠品書店敦南店宣布將於2020年5月31日謝幕,現正式開啟200天「熄燈倒數」。屆時,這家從1999年成為全球首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將正式「熄燈」。也許,對於經常光顧這裡的讀者來說,夜晚又少了一個溫暖的地方。
在他退出這個舞臺獲得新生前,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他:誠品書店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誠, 是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
品, 是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
取名"誠品",代表著誠品書局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
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
一家民營書店能開到吸引遊客、增加外匯收入、刺激經濟、提升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臺灣的誠品書店,無出其右。誠品成為臺灣文化提升的指標,還一度引起藝文界探討"誠品現象"。
誠品最大創新是翻新了"書店"的經營概念,將書店提升為新文化的休閒場所,尤其自1999年3月起,面積約1653平方米的誠品敦南店,將營業時間開放為24小時。這項極為創新的經營舉措,受到熱烈的回應,夜貓族不再無處可去,滿足了現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
如今誠品書店敦南店的即將謝幕,也讓我們思考了一個問題,在如今網絡越來越進步的今天,實體書店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愛買書的人,不只是選書、拿到手這麼簡單,他喜歡到書店去,在書店的氣味兒裡,走進很多架子和臺子裡面,東摸摸、西看看,何況一本書常常拿到手裡翻翻才確切地知道自己會不會讀它。逛書店於他很可能是種生活習慣,便捷的另一面,是不解風情,什麼都招手即來,揮之即去,也未必就是最好的選擇。
實體的意義,是給我們虛擬給不了的體驗和心理暗示,長期緩慢有長期緩慢的樂趣。書店的氣質,不只是裝修設計和賣不賣吃食。
我認為江小白說的一句話很符合這個:好書不是上網搜的,而是一種不期而遇。
對於真正愛書的人來說,書本上的文字是有溫度的,是可以讓他和寫書的作者產生精神交流的載體,而冰冷的網絡文字,卻不會具備這種「功能」,所以,實體書店的存在,對於愛書的人來說是不可替代的。
我們不知道實體書店會不會一直存在下去,但我們希望他可以一直存在下去。
大家對實體書店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嗎?你又有多久沒有走進過書店了呢,歡迎點讚留言和我們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