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重浪 人怕出名豬怕壯
易儒張志春文章 中天易張永紅整理
整理者註:邵偉華老師在易學方面的貢獻,是無可置疑的,也是非常出色的。張志春老師對他的評價也是不過分的,記錄基本屬實。然而,邵偉華老師和張志春老師先後仙逝,留下了英名蓋世,但是沒有傳承好祖國的傳統文化,在他的學生中,沒有一個能夠擔當起邵偉華老師這個大任的。過多的名利思想,過多的貪慾思想,蒙蔽了他們的雙眼,在傳承的基礎上都沒有傳承好,更別說創新了。
所以,邵偉華老師一去,邵氏文化,也跟著煙消雲散了,我在坊間遍尋之,或者就是一知半解之徒,號稱自己是邵偉華老師的弟子,或者是自吹自擂之徒,也稱是邵偉華老師的弟子。以邵偉華老師的預測和品德,這樣的人絕對是在敗壞邵偉華老師的名聲,何況你們的一知半解,根本不像一個易學者,更不用說是邵偉華老師的弟子了。其中,有人說搞了風水30多年了,是邵偉華老師的真傳弟子,但是先天八卦都能畫錯了,笑話不?為此,我要說你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學問深淺,然後,要把自己沉下心來去學習研究,不要再冒充邵偉華老師的弟子招搖撞騙了。下面是記錄邵偉華老師正文:
邵偉華的《周易與預測學》一書出版後,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特別是在易學研究界和廣大周易愛好者中間,幾乎成為人人爭相閱讀的一部最暢銷的學術專著之一。
自1990年6月份出版之後,讀者每天投寄到出版社的信件都在十封以上。來信者有離退休老幹部,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專家、教授、研究生、大學生,有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有科研幹部、工程技術人員、醫生、護土、行政人員、企業家、廠長、經理、中小學教師、中學生等等。總之,各階層各部門各種層次各種年齡的讀者都有。來信遍及各省市,包括偏遠的新疆、西藏、海南省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還有在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留學或工作的華人。
各類讀者一致讚譽作者邵偉華和出版社,認為在弘揚民族文化,特別是如何用現代科學研究整理民族文化的瑰寶、批判地繼示優秀文化遺產方面做了一件好事。
1990年12月29日《消費時報)在第一版顯著位置,發表了該報記者採訪邵偉華的專題文章《周易熱中訪易家》。同日,《健康報》在第四版也發表了《邵偉華和(周易與預測學))的署名文章。這篇署名韓西京的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頗有代表性,道出了廣大讀者的共同感受。現不妨全文錄在下邊:
邵偉華是國際易經學會會員,華東師範大學特聘研完員,陝西省易經研究會副理事長,現兼任香港東方古代科學研究會顧問、中匯發展有限公司港方顧問。《周易與預測學)是他多年研究心血的結晶。
在這本書中,邵偉華用現代科學的信息、磁場、數學、醫學乃至軍事、法律、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對(周易》及其應用的預測進行聯繫、闡釋。並將自己運用《周易)中陰陽變化、五行生剋原理對生老病死、地震之災等自然現象方面的預測實踐進行了總結。該書是我國解放以來出版的第一部具有作者實踐經驗的易經預測學著作。
這本書之所以在眾多與《易經》相關的著作中格外受青睞,在於其中充滿科學精神。書中所舉預測實例皆有據可查,充滿說服力。尤其是對前蘇聯領導人契爾年科死亡等事件的預測成功,影響甚大。香港著名小說家金庸評價此書說,這本書有幾個鮮明寫法新鮮,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基礎系統、完整;有作者大量實踐經驗;也有諸多創造發明。無疑是填補了易經研究史上的一些空白。
1990年12月,香港明報出版社也出版了《周易與預測學》書。該社在內容提要中寫道:
《周易》是中國「群經之首」,國際上公認「《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八卦是宇宙代數學」。但《周易)文字艱深,卦技更難以掌握,故不少人雖有學易之心,卻只能望易興嘆。
作者有見於此,乃嘔心瀝血著成本書,以最淺顯易明的文字,由淺入深地引導讀者跨進周易門檻;並將多年研究卦術之得公諸於世,向有志學易者傳授預測未來、改造命運的實用佔卦斷卦技巧。
書中卦例大多為作者親自佔驗,奇準無比,讀者仔細揣摩,可收初學速成奇效。
邵偉華的編著《周易與預測學》在大陸和香港先後出版後,邵偉華作為預測名家的聲譽更加遠揚八方。中國有句俗話:「人怕出名豬怕壯。」人出了名,這自然是好事,但同時各種煩惱的事必就隨之而來了。
每天全國各地乃至海外來信不斷,打電話、乘飛機或坐火車從各地趕往西安求測、求教、拜師學藝或慕名交往者不斷,邵偉華縱有三頭六臂,也應付不了啊!不要說搞科學研究,有時連正常生活、休息都無法保證。
不回信、不收徒、不給測,有些人就罵街,但絕大多數人是會理解邵偉華的。一個人儘管有為人民服務、為人類造福的願望和毅力,但天底下的好事也不可能他都做了。另一方面,自然也有「害紅眼病」的。在中國這塊惰性氣體十分濃厚,「窩裡鬥」、「嫉妒成風」源遠流長的土地上,發生這類事也是不新鮮的。
當然,還有個別人冒邵偉華之名,騙人錢財的。據說有一個人自稱「邵偉華」,四處算卦,結果被人請到家裡住了一個多月向他拜師學藝,最後才發現他並不是真正的邵偉華。還有在西安街頭算卦相面之人,對外地前來西安尋找邵偉華的人敲竹槓。外地人向他打聽邵偉華的住址,他說,需交20元錢才能告訴。結果人家給了他20元錢,他告訴的還是假地址。人家又返回來質問他,他說,再交20元,才能告訴真的。最後此人找到邵偉華後,無限感慨地說:「唉!找到您真不容易呀!我前後花了40塊錢才打聽到您的真實地址。」
也有登門挑戰者。這倒有點競爭意識,頗似武林界遺風。
1990年2月,從河南某地來一位三十七八歲的青年小夥子他找到邵偉華之後,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說:「邵師傅,別人都來找你算卦,或者拜師學藝,我今天來可不是向你學習的,我是來找你比本事的。近幾年,這麼多報紙、雜誌報導你預測的事跡,有人不相信這是真的,我相信這都是真實的。但我認為,這沒有什麼了不起。這些,我都會,而且我認為我的本事在你之上,為什麼報紙、雜誌不報導我呢?......」
邵偉華看著這位氣宇不凡的小夥子,不禁想起根據梁羽生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天下第一劍》,許多武林高手都找「天下第劍」比武,意思是只要我能戰勝了他,我就是「天下第一劍」。
結果,逼得真正的「天下第一劍」,不得不演出自己已經病亡去世的假象而隱姓埋名。
邵偉華笑笑說:「好!我很喜歡你這種開朗直爽的性格。你研究《易經》多長時間了?」
「我家幾輩祖傳,我從1958年就開始研究......」
邵偉華說:「你今年多大歲數?」
小夥子回答:「38虛歲。」
邵偉華說:「這麼說你從六虛歲就開始研究《易經》了?」
小夥子發現自己話中的破綻,不禁臉有些發紅,但勃勃英氣「對,對!不過那時還不能說研究,開始跟大人學習唄!」
邵偉華又問:「從1958年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比我學習的歷史長三倍。不知你都會什麼?」
小夥子來了勁兒:「什麼都會,無論手相、面相、八卦、命理,還是奇門遁甲、大小六壬、太乙九宮…我都會。」
邵偉華說:「嚯!你真會的不少。我目前,只能說對手相、面相、命理八卦比較熟悉,對奇門遁甲等更高層次的預測學還不掌握。」
小夥子急不可待地說:「那麼咱們就先比手相、面相、命理、八卦這四項。」
邵偉華不動聲色地問:「怎麼個比法?」
小夥子胸有成竹地說:「咱們一項一項的比,互相出題目,我出一個題目,你來回答;你出一個題目,我來回答......」
邵偉華微微笑一下,說:「好吧。不過,正式比賽以前,我先問你幾個問題好嗎?」
「好!好!沒問題!你儘管問吧!你問到哪兒,我保險答到哪兒。」
小夥子一副穩操勝券的樣子,雙目灼灼放光,大有打敗天下無敵手的氣概。
邵偉華沉吟一下,不動聲色地問道:「小老弟,咱們都是研究這一行的。你想過沒有,我邵偉華為什麼在最近幾年如此出名?」
小夥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嗨!那還不明白,是報紙、刊物宣傳的唄!」
邵偉華追問:「為什麼報紙、刊物不宣傳你?」
「人家不認識我嗎!」
「人家怎麼偏偏就認識我呢?」
「這……是你的運氣好唄!」
邵偉華笑了,說道:「這就說到問題的實質了,也就是我國古典預測學研究的課題了。我之所以能夠在預測學上取得一些成績,獲得一些名氣方面是靠我的主觀努力、刻苦鑽研、大膽實踐,另一方面說明我生辰八字裡有,手紋裡有,而且現在運氣到了。你說對不對?」
小夥子愣怔了一下,忙說:「對,對。」
邵偉華接著說:「你為什麼不出名?沒有人宣傳你?一方面說明你主觀努力還不夠,你的實際成績還沒有表現出來;另一方面說明你八字裡沒有,手紋裡沒有,或者有,但現在運氣還沒有走到那一步。你說對不對?」
邵偉華說著,又把左手亮出來,指給小夥子看:「你看,我左手掌心有個大印,你手上有嗎?」
小夥子望望邵偉華左手上的大印,又回頭看看自己的左手銳氣大減,低聲說道:「是,是。俺手上是沒有。」
邵偉華又說:「你是研究命理和皮紋的,怎麼連這個都想不到?」
小夥子垂頭喪氣,把自己腦門一拍,然後雙手抱拳打躬,紅著臉說:「哎呀!邵師傅,還是您老高明呀!還是您老高明呀!」
邵偉華趁機又道:「一般不研究《易經》,不通易道的人,害紅眼病、嫉妒別人,這還可以理解。你這個研究易學、整天給別人搞預測的人對於別人取得的成就不服氣,甚至產生嫉妒情緒,這是不應該的。首先,對易理就沒有搞通。」
小夥子仿佛被說中了病根,臉紅得像關雲長,忙不選地向邵偉華賠禮道歉:「哎呀!邵老師,請原諒我年輕無知。」
邵偉華笑笑說:「小老弟,還比嗎?」
小夥子忙作揖打躬,連聲說:「不比了,不比了!邵老師深通易道,博大精深,我要向部老師好好學習……」
這是一個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