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騰衝遊第四天是此次的最後行程。2020年9月21日,攝影師導遊黃文滔驅車從下榻的中勝中州頤和酒店出發前往當天的首站騰衝火山風景區。
火山文物碑(攝影:馮贛勇)
騰衝遊幾天來所遇到的晴好天氣的運氣終於結束了,一早起來騰衝就陰雨綿綿,好的是雨下的斷斷續續,而且我們抵達景區後居然停了。只是天空還沒有放晴而已。看來人的好運來了擋都擋不住。
火山景區大門(攝影:馮贛勇)
來到景區大門口,趁小黃去購門票之際,記者瀏覽門前的有關景區的介紹,發現左側有一個記錄明代遊俠徐霞客到此一遊的遊記。於是吸引記者仔細地瀏覽了一番。
徐霞客遊記碑(攝影:馮贛勇)
公元1609年,徐霞客考察了騰衝火山與地熱,在《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九》中記述道:土人宮:30年前(1609年),其上皆大木巨竹,蒙蔽無隙,中有龍譚四,深莫能測,足聲至則波湧而起,人莫敢近;後有牧羊者,一雷而震斃羊五六百及牧者數人,連日夜火,大樹深箋,燎無於通,潭亦成陸,今山下有出水之穴,俱從山根分逗雲。
火山博物館留影(攝影:黃文滔)
山頂之石,色稿赤而質輕浮,狀如蜂房,為浮沫結成者,雖大至合抱,而兩指可攜,然其質仍堅,真劫灰之餘也。迄今沒有找到年代學等有關方面的證據,所以暫定為未經證實爆發。
火山巖石(攝影:馮贛勇)
從李根源《烈遺山記》中描述的"騰衝多火山,志載明成化、正德、嘉靖、萬曆年間火山爆發多次",說明幾百年前,騰衝火山區有過噴發活動,不過都是未經證實的噴發。可以確定騰衝火山在公元前6000年前有過爆發。
火山地質博物館(攝影:馮贛勇)
這些火山有穹狀火山、截頂圓錐狀火山、盾狀火山、低平馬爾式火山4種類型,其中有有截頂圓錐狀火山、低平狀火山、盾狀火山和穹狀火山等多種類型,23座火山的火山口保存較完整;在火山熔巖臺地上,有玄武巖溶洞及地下暗河。這些使騰衝火山以類型齊全、規模宏大、分布集中、保存較完整而著稱於世,騰衝也因此被譽為「天然火山地質博物館」。
走進火山景區(攝影:馮贛勇)
走進火山景區的大門,右側便是火山地質博物館。因時間所限,記者未進入參觀而是直接向著此行的目的地,小空山進發。途中,小黃指著門口那一片火山石介紹起騰衝火山起源的相關情況。
科普體驗館(攝影:馮贛勇)
火山群分布在騰衝市區周圍。城南的左所營因火山噴發的熔巖沿河谷奔瀉而下,蜿蜒起伏形似一條黑色大蟒,稱火山蛇,可和英國「區人堤」和美國的「魔鬼巖」相媲美。而且,騰衝這種火山爆發形成的大稜柱狀和節理狀的玄武巖景觀,不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還具有特殊的科學考察價值。
小空山入口(攝影:馮贛勇)
現在騰衝火山口保存最完整、有較高科考和觀賞價值的是距城20公裡的馬站火山群,這裡有大空山、小空山、黑空山、城子樓山、大團山、小團山、長坡山、大鷹山以及距城4公裡的馬鞍山、老龜坡火山等,像一個個精藝盆景,極為壯觀。
火山景區一角(攝影:馮贛勇)
站在大空山頂,北面的黑空山,南面的小空山及周圍的火山群,將隨遊人的視野無限展開,大面積勢若奔騰的熔巖流凝成的石山以及巧奪天工的火山熔洞,幽靜神秘,千姿百態。如今,借大自然造化之功興建的騰衝火山群國家公園已成為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的必遊之所。
小空山留影(攝影:黃文滔)
當日,記者一行騰衝火山遊主要觀賞的是小空山。順著僅有50來米高的山間棧道爬行,很快就到了小空山景區,站在小空山的火山口俯瞰,只見一個龐大的火山口奇觀突現眼前,據說這裡直徑150米有餘,且深達70米。渾圓的錐體空空洞洞,看似無物,卻盛滿了大自然的無窮奧秘。
小空山觀光棧道(攝影:王珏)
順著火山口上面木質棧道,記者一行整整圍著小空山火山口走了一大圈,記者環顧周邊,發現騰衝小空山的火山口景象,與黑龍江五大連池老黑山的火山口全是黑乎乎的火山灰截然不同,火山坑中及周邊滿目均是一片綠色的植被。仰望天空,此時突然出現了一抹藍天白雲,一個正在飄逸的彩色熱氣球,為火山景區平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火山口上的熱氣球(攝影:王珏)
小黃說,騰衝「空」字號的火山均兀立在騰衝縣城西10餘公裡的馬站鄉境內,遠遠望去,酷似三隻倒扣的巨缽,山山相距約五六百米,由北面南一字排開,與雄峙西南的大鷹山遙遙相對。
火山口內景色(攝影:馮贛勇)
騰衝火山的火山彈尤其引人注目,主要有火山彈、火山灰、火山渣。其中火山彈形狀各異,主要有紡錘狀、麵包狀、麻花狀。各種類型的火山錐、火山口、熔巖臺地、熔巖流堰塞湖泊等火山地貌十分顯目,構成壯麗的火山旅遊景觀。
植被茂盛的景區(攝影:馮贛勇)
上世紀90年代之前,人們一直以為騰衝火山群是「新生代死火山群」。1993年5月,新華社發布了一條令人驚異的消息:我國科學家用氣體地球化學研究火山並取得重要發現——已熄滅了380多年的雲南騰衝火山群不是死火山,而是處在休眠狀態的活火山!
雲遮霧障的景致(攝影:馮贛勇)
這一全新的定性一經傳播,便給原本已經夠威嚴和神秘的騰衝火山群平添了一抹新的威嚴與神秘,以致人們在遊山觀景之時心裡又多了一份敬畏與刺激。於是,極易窺視火山原始地貌的大空山、小空山、黑空山便成了眾多旅遊觀光者首選之地。每年都吸引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
稻田裡的魚莊(攝影:王珏)
結束了騰衝火山的觀光,小黃驅車帶我們來到騰衝郊外處於稻田之中的瓜哥生態魚莊品嘗農家的鱘魚宴,這也是記者一行在騰衝遊的最後一頓午餐。走進魚莊,只見裡面全是大大小小的魚池連成一片,各色的魚種在水中暢遊。遊客到此點好後現殺現做,吃的就是一個新鮮。來時還很清淨,用完餐後記者看到不大的魚莊裡已食客盈門,看來這裡的生意不錯。
和順古鎮牌坊(攝影:馮贛勇)
騰衝遊的最後一站是漫遊和順古鎮。由於一天前記者曾經經過這裡,從遠處眺望了古鎮的景象,故今天直接進入漫遊古鎮覺得很是興奮。走過和順古鎮的大石牌坊,首先來到和順圖書館瀏覽。
和順圖書館(攝影:黃文滔)
雲南騰衝古鎮裡的這座和順圖書館據說是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之一。和順古鎮圖書館歷史悠久,至今建館已七十多年。館內藏書內容豐富,收藏上萬珍貴的書籍。方便人們到此閱讀。圖書館雖然佔地面積不大,但是花園式的中國傳統建築十分養眼,讀者在錯落有致的館內樓室內讀書真是很享受。
圖書館閱讀(攝影:馮贛勇)
離開圖書館,順古鎮一邊的河畔而行不遠就來到了古鎮上的大馬幫文化博物館。馬幫博物館內展出的主要有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反映的是大馬幫。第二部分講西南絲綢之路上騰衝重鎮的歷史。
小橋流水(攝影:馮贛勇)
走進館內只見這裡3000多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出西南絲綢古道的歷史、大馬幫的生活點滴、滇商輝煌的歷史、和順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和順華僑的創業史。
和順古鎮留影(攝影:黃文滔)
小黃介紹說,和順是雲南第一僑鄉,歷史上的和順人從大山裡趕著大馬幫,沿著西南絲綢古道走南闖北,到國外去謀生創業。出走的路開始並不遙遠,越過高山大河,就到了除了蠻煙瘴雨還有翠玉珠寶的暹羅、緬甸,然而和順男人並沒有停下腳步,路又繼續伸向泰國、印度、澳洲、加拿大及英美,和順人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街頭馬幫雕像(攝影:馮贛勇)
很長時間以來,和順是不留男人的地方,代代男人無論貧富,總是跟著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鈴聲出走夷方。謀一處生路,謀幾文娶妻生子的銀兩,謀一個光宗耀祖的未來。在某個夜裡帶著爹娘的叮嚀,背著嬌妻連夜編織的草鞋,懷揣一個夢想和一個家的寄託,拜完財神廟,翻過隔娘坡,沿著村頭的黃門古道出走。
馬幫博物館一角(攝影:馮贛勇)
當時,北方絲綢之路的運輸工具主要是駱駝,而南方絲綢之路的運輸工具主要就是馬。大馬幫的首領叫馬鍋頭。兩千多年來,馬鍋頭帶領馬幫,馱來了世界的物質與文化,馱去了中國的物質與文化,為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
古鎮漫步(攝影:馮贛勇)
和順古鎮僑鄉歷經千百年的風雨,在每一條巷道的每一塊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牆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石板路上時隱時現的馬蹄印,不遠處又傳來了嗒嗒的馬蹄聲。
河畔留影(攝影:馮贛勇)
和順僑商的馬幫從這裡走出,和順人的血雨淚河從這裡流過。「大姐回家淚汪汪,愁眉苦臉訴爹娘,有女莫嫁和順鄉,十年守寡半月雙」這句描述是生動的歷史寫照。
古鎮河景(攝影:馮贛勇)
離開大馬幫博物館繼續前行,小黃接著給記者講述著和順古鎮的歷史,和順古名「陽溫墩」,由於小河繞村而過,故改名「河順」,後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今名。六百多年來,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詔文化、邊地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形成了獨特的僑鄉文化和馬幫文化,使和順成為雲南省四個典型的生態文化村之一。
俯瞰古鎮一角(攝影:馮贛勇)
在這裡,可以領略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可以欣賞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的身影,可以看到西方建築、南亞建築的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亞風格大門、艾思奇故居的歐式窗戶、「彎樓子」民居的英 國鐵藝,都與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這樣的雲南古民居恰到好處地融為了一體。
洗衣亭(攝影:馮贛勇)
洗衣亭、大月臺、總大門等古建築在全國古鎮中獨具特色。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譜和宗族活動流傳至今。七大寺廟,佛道儒共存。六百年歷史形成了大量詩詞、牌匾、對聯、著作,養育了哲學家艾思奇、緬甸四朝國師尹蓉、教育家寸輔清、寸樹聲、華僑領袖寸如東等一大批名人。
總兵府庭院(攝影:馮贛勇)
和順古鎮是六千居民和諧生活的古鎮景區。六千居民是和順文化的傳承者和創造者,他們的生活是古鎮靚麗的風景 線。在這裡,可以看到在洗衣亭下搗衣的村婦,可以看到鄉村圖書館裡讀書的老農。展現的是令人嚮往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這裡圓著現代城市人的家園夢。
靜謐的街巷(攝影:馮贛勇)
當記者一行來到總兵府時,突然傾盆大雨又下了起來,於是只得暫時躲避一下。誰知這雨下起來沒完沒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騰衝遊最後一天行程的最後一站和順古鎮之旅,終於因為無休無止的雨而提前結束。不過這也給記者留下了再次前來和順一遊的念想。帶著少許的遺憾,記者一行離開騰衝前往保山。(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