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農村的賒鴨人,為何「公鴨不要錢,母鴨辛苦錢」?
文/農夫也瘋狂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節氣,氣溫上升了,花草樹木發芽了。而經過一個冬天的休養生息,農民也要開始春耕農忙了。在農村裡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養殖一些家禽家畜,特別是雞/鴨這些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養殖。而勤勞的農村婦女就要在天氣回暖了之後,開始孵化小雞小鴨了。但也有一些是從一些商販處購買。所以到了春天,農村集市上售賣小雞、小鴨還有小鵝苗的就多了。有一些還會開著車到村子裡去售賣,這個在十多年前的農村是最為常見的。每年到了三四月份的時候,吆喝聲不斷。每當這個時候,孩子們往往都會過來圍觀。而有需要的人,也會購買一些。在當時,一般都是購買小鴨、小鵝,很少有人購買小雞,並且還是可以賒帳的。商販會和購買的村民約定好秋後才來收帳,並且還答應「公鴨不要錢,母鴨辛苦錢」。為何公鴨不要錢呢?
農夫還清楚的記得,每年到了三四月份的時候,就有一些鄰村的,或者是外地的人開著車,或者是挑著擔子到村裡來售賣小雞、小鵝、小鴨子了。其中小雞是不賒帳的,只有小鵝、小鴨才會賒帳。但是這個賒帳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賒帳購買的價格要比付原價稍微貴很多,有些甚至是原價雙倍的價錢。但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賣家幫你挑選。而且到時候來收帳的時候,如果是公鴨、公鵝,那就是免費的,也就是說只有母鴨、母鵝才算數。如果在中途有些病死了、丟失了,無論公母都是要付帳的,除非你留下一樣東西。比如以前有些人會在中秋節前,就把賒帳購買的鴨、鵝殺掉吃了,然後就必須把鴨嘴鵝嘴留下來,當做憑證。當收帳人來了,一件就能知道是不是自己售賣的,並且還能判斷出公母。聽村裡的一些老人說,這是他們在嘴上留有專門的記號,由於長期經營的緣故,所以就能依靠經驗判斷出公母。
而之所以公鴨、公鵝不要錢,那是因為在農村裡養鵝、養鴨的要比養雞的少,並且養它們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產蛋,可是公鴨、公鵝不產蛋,那基本沒什麼用的。所以商販才會答應「公鴨不要錢,母鴨辛苦錢」。
在當時,商販們願意賒帳給不認識的陌生人,那是因為以前的農民是比較淳樸的,都是很講誠信的,基本上不會有人賴帳。何況在當時的條件也不好,生活中賒帳是很常見的事情。村裡人都在購買,那也不好不還錢。何況通過賒帳的方式售賣,雖然沒有及時拿到錢,但是賣得價更高了。並且還能幫助他們及時把鴨苗、鵝苗賣掉,也是解決了燃眉之急。不然,自己養著,越大越不划算。而有些人願意賒帳,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沒錢,何況這樣能確保所買的都是母鴨、母鵝,就算有些不是,但是公的不要錢,這樣反而還佔便宜了。所以即使日後來要帳需要多給點錢,很多人也願意賒帳。
不過這已經是以前的事情了,如今時代不一樣了,再也沒有賒帳的了,都是付現錢。畢竟現在有些人也變了,有些人想著花樣來賴帳。並且現在人口流動性也大,有些可能全家都出去了,或者是搬走了,這樣賒出去的帳就有可能打水漂。又到一年春天時,集市上售賣小鴨、小鵝的吆喝聲又響起了,但是再也沒有「賒鴨人」了。你們遇到過這種事情嗎?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哦,農夫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支持(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