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山村
一位革命烈士的名字,承載著一個村子的紅色精神。70年來,從崢嶸歲月中走來的黎山村,一步一個腳印,闖出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
從一個人到一個村
新中國成立前,黎山村是一個農耕小村落,窮山惡水,民生凋敝。就在百姓苦尋光明前景之時,革命的火把在這裡點燃。
1941年,革命的火種開始從一個人傳遞到一群人,黎山村群眾開始接受進步思想。這年,朱義斌以教員的身份在張坑自然村開展農村工作。其間,組織學習進步書刊,宣傳抗戰、抗日救國思想,為創建泉州地區遊擊根據地打下堅實基礎。1943年先後發展張坑村民張載馨、張尚乞等為黨員。1946年12月,前山自然村的張德晏成為革命接頭戶。
與此同時,許集美、朱義斌等頻繁走進黎山村,黎山成為我黨開展革命鬥爭的隱蔽基地。
老黨員張孫炳每每回憶起那段歲月,仍歷歷在目。「那時候,許集美等革命先輩不僅向我們宣傳黨的政策,還教我們唱歌、讀書、閩南四句。有一首描述未來生活的閩南四句是這樣說的:『淋番奶(喝進口牛奶),甲番餅(吃進口餅乾),坐汽車,看電影』,當時窮,不敢想像能過上那種生活。」
在黨的思想薰陶下,革命的火把迅速在全村蔓延開來。隨著一大批青年跟著黨走,黎山村也有了較好的群眾基礎。
1947年3月,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在內坑地區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許集美、朱義斌等常到黎山村聚會研究工作,黎山村也逐漸成為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機關所在地。曾經在這裡召開多次重要會議,參加會議人員最多時達100多人。在這裡曾做出許多重大決策,如「反三徵」、「攻打安海」、「泉州劫獄」、「策反325師起義」等都是在這裡精心策劃,並付諸實施,取得勝利。
崢嶸歲月裡,黎山老區村黨組織積極發動群眾幫助做好膳宿安排、站崗放哨,為革命做出了積極貢獻。今年87歲的村民張秀粉當年參與過後勤工作,回憶起那段與革命先輩並肩奮鬥的歲月,張秀粉格外激動。「以前地下工作人員很多,我們會做飯給他們吃。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因為我堅信,黨一定能讓我們過上好日子。」
黎山村原名為「麗山」
為何更名為「黎山」?
1949年8月,中共前山村支部得知國民黨將要進犯內坑,需要有人送信通知遊擊隊指揮部加強戒備。張克黎送信至內坑鎮的東宅村時,遭遇截擊,不幸中彈。
張孫炳回憶說,他跑去他姑媽家,但是家裡人早就跑了,也沒有飯吃。他受槍傷,非常痛,將一大缸水喝盡。我們沒辦法去救他,死了六七天後,這邊的人才能夠過去收。無能為力,非常傷心。
後來,黎山村村民為了紀念張克黎,便將村名由美麗的「麗」改成黎明的「黎」,希望能夠將張克黎烈士的愛國主義精神,還有無數像張克黎一樣為革命付出的愛國人士,永遠留在史冊中,留在民眾心中。
為了紀念那段歲月,如今,黎山在村口醒目位置立起了兩面黨建石雕牆,生動地雕畫出張克黎、李矛等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光輝形象。
黎山村黨支部書記張蓬傑表示,紅色是黎山村的底色,秉承革命精神,接續革命火把,這是黎山村發展的精神動力。在新的歷史時期,革命精神依舊是推動全村發展的強勁動力。
有聲圖書館
前不久,黎山村一處開放式的有聲圖書館正式「對外營業」,黨員群眾只要掃描便可讓圖書「開口說話」,立即收聽和學習黨建相關知識,簡單便捷的學習方式受到村民的廣泛認可。離黎山村黨群服務中心不遠,有一處名為「紅色行走記憶」微景觀,紅旗招展,而有聲圖書館便建在這裡。
微景觀的牆面上,一個個可轉動的紅板上印有二維碼,只要拿起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聽書。打造「有聲圖書館」,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黨員、群眾隨時隨地了解、學習黨建相關知識,讓越來越多的黨員、群眾聆聽黨的聲音,感受黨的歷史,打造智慧型學習陣地。
「黎山村既有豐富的紅色資源,也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我們提出打造『紅色行走記憶』線和打造『綠色生態田園』線,串聯並盤活村裡的資源。」該村黨支部書記張蓬傑說,村裡打造了10多處微景觀,一副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張坑自然村一棵百年楓樹下,原本髒亂的環境經過整治成為一處鄉村微景觀。而一旁成片的閩南古厝群正在整修,因為革命先輩曾經工作和生活過,也是充滿了紅色記憶。黎山村委會主任張成立表示,微景觀的建設不僅能美化鄉村,也是一處紅色教育陣地。「我們在微景觀內增加了紅色記憶部分,介紹村裡的革命先輩,宣傳他們的事跡,以此留住紅色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