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6日,湖北省枝江市檔案局、史志辦策劃出版「枝江記憶」叢書之一的《為引源頭活水來——黃柏河水電工程建設紀實》,委託枝江市作協作協呂萬林(中)枝江市作協副主席呂雲洲(左)採訪了原枝江縣委書記、宜昌地區行署副專員、黃柏河水電工程(即「東風渠」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長江詩智先生,85歲的江老愉快地接受了採訪,回顧了戰天鬥地的難忘歲月。劉衛東攝
為何新建「東風渠」工程還要從學習焦裕祿精神說起。「四清」運動結束後,全國範圍內特別是在幹部隊伍中,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學習焦裕祿」的熱潮。學習肯定要結合實際來真的,枝江縣委、縣政府一班人從本地地理環境出發,力爭全縣糧棉油年年大豐收,讓全縣人民過上好日子,三日下就淹,三日旱就幹,這就必須下手從根子上有效治理「水袋子」與「旱包子」。今年已89歲的江詩智先生談起「東風渠」工程就像放電影一樣。劉衛東攝
1965年,枝江縣一二三把手帶著水利局的專家,各人騎著一輛自行車,經白洋、善溪衝、火山口,再到安福寺、胡家畈、魯港、石子嶺,多數是徒步行走,逢山爬山,逢水過水(坐魚划子)。原本打算把全縣中型以上的水庫全面踏訪,因縣委書記途中生病,到達安福寺後即被迫中止。時任副書記江詩智後又和軍代表毛鳳春等一行7人,利用9天時間,完成了全程踏勘任務,摸清了水庫現狀與水系情況。圖為猇亭、白洋飲用水源——善溪衝水庫。劉衛東攝
枝江縣水利部門拿出方案後,縣委、政府領導一起到宜昌地區爭取建設黃柏河工程,特別是扶持枝江解決「旱包子」問題。江詩智說:「那時的行政機關都是幹實事的,效率高,作風正,奉獻精神強,找上邊只要是辦正事都很好要錢,『東風渠』建設工程很快得以開工。」「東風渠」源自於毛主席提出的要「東風壓倒西風」,要借學習「焦裕祿精神」的東風鼓幹勁,立新功,真抓實幹。圖為枝江市安福寺片區飲用水源——火山口水庫。劉衛東攝
「東風渠」工程目標初步設計為「兩個百萬」,就是解決100萬人飲水、100萬畝農田灌溉。基於枝江的用水量要佔半壁河山, 地區行署按「二、三、五」給3個受益縣分配任務:即建設斷面、土方、標工及所需的勞力、財力、組織領導,宜昌縣(現夷陵區)、當陽縣、枝江縣分別按百分之二十、三十、五十執行。圖為枝江市瑤華片區飲用水源——胡家畈水庫。劉衛東攝
枝江縣接過任務後,迅速組建了工程建設指揮部和民兵團,負責農業、水利的縣政府負責人為前線總指揮。各區組建民兵營,由各生產大隊抽調精壯勞力組成。受不到益的百裡洲也派出了民兵營,不過只承擔了一年。開工時,沒有召開動員大會、誓師大會,什麼儀式和過場都沒走。最先開工的是我們縣仙女營承擔的尚家河工程,那裡是「東風渠」的渠首。圖為枝江市馬家店和仙女、董市飲用水源——魯家港水庫。劉衛東攝
在「東風渠」工程建設中,民兵上工地拋家離口,扛上工具、打上背包,步行去。手扶拖拉機不多,要拖柴米油鹽和大件工具。不僅僅是勞動苦和累,開山鑿石要放炮,隨時隨地可能意外傷人甚至炸死人。一天勞動十幾個小時,全憑肩挑背馱,颳風下雪、天寒地凍也不得停工。大年三十下午才放半天假,江詩智指揮長都是到工地跟大家一起過年。年夜飯特別供應,每人半斤蒸肉,再加一點包穀酒。圖為枝江市問安鎮飲用水源——石子嶺水庫。劉衛東攝
宜昌市黃柏河流域位於鄂西山區,黃柏河系長江一級支流,在夷陵區黃花兩河口以上分為東西兩支,東支發源於夷陵區的黑良山,長126km。西支發源於夷陵區的武郎寨,長70km。東、西支在兩河口匯合幹流,長32km,於葛洲壩三江航道前注入長江。黃柏河流域北高南低,流域南北長約88km,東西寬約22km。全流域面積1923.5平方千米,其中東支1164.8平方千米,西支582.8平方千米,幹流175.9平方千米。圖為流經夷陵區小溪塔的黃柏河。劉衛東攝
尚家河水庫位於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境內,是黃柏河東支流域梯級開發群中的最後一級。離西北口水庫壩址9公裡,距宜昌市50公裡,系宜昌市東風渠灌區渠首取水工程。除灌溉效益外尚有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效益,設計灌溉面積150萬畝。尚家河水庫承雨面積937平方公裡,多年平均徑流量4.48億立方米。5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249.78米,相應總庫容1646萬立方米;正常蓄水位高程242.00米,相應庫容924萬立方米。圖為尚家河水庫。劉衛東攝
尚家河水庫大壩為單曲漿砌石拱壩,最大壩高42.5米;壩頂設敞開式溢流堰,堰寬100米,溢流堰壩高32米,堰頂高程242.00米。尚家河水庫由原宜昌地區水利局組織設計、施工。初建於1966年,壩高20米,庫容220萬立方米。1977年冬至1978年5月將大壩加高12米,成為目前的中型水庫,同時增建小型電站一座。尚家河電站建於1980年,裝機容量為1800千瓦,屬壩後式電站。圖為工程建設者李中菊(左)田明家(中)呂雲洲等在大壩前合影。劉衛東攝
西北口水庫位於宜昌市夷陵區境內,系長江北岸一級支流黃柏河流域梯級開發的骨幹工程。水庫大壩至上遊天福廟水庫26公裡,下遊至東風渠渠首工程尚家河水庫9公裡,距宜昌市中心城區65公裡。水庫壩址以上承雨面積862平方公裡,多年平均徑流量3.88億立方米,水庫總庫容2.1億立方米,設計水位322米,相應庫容1.6億立方米,為大(2)型水庫。工程以蓄水灌溉為主,兼有發電、養殖、防洪、攔砂等綜合效益。圖為西北口水庫大壩。劉衛東攝
西北口水庫工程1977年經湖北省批准修建,1980年因國民經濟調整停工緩建。1984年正式復工興建。1985年將原設計的瀝青混凝土面板壩改為鋼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壩,並作為我國發展這種新壩型的試驗壩來建設,其築壩技術的研究被列入國家「七五」期間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987年開始填築壩體,1989年6月混凝土面板澆築結束,1991年9月下閘蓄水,1992年6月20日電站初步併網發電。1996年12月大壩主體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圖為西北口水庫。劉衛東攝
天福廟水庫位於遠安縣荷花鎮,攔截長江一級支流黃柏河東支,壩址距河口(葛洲壩水利樞紐三江船閘上遊航道)80公裡。壩址以上承雨面積553.6平方公裡,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69億方,水庫總庫容6420萬方。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發電、防洪、攔沙和養殖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庫樞紐工程,是黃柏河流域梯級開發工程之一。圖為天福廟水庫大壩。劉衛東攝
天福廟水庫是宜昌市城區和東風渠灌區(全國大型灌區)的重要水源調蓄工程,年均為東風渠灌區、宜昌市城區供水0.9億方。水庫於1974年底動工興建,1978年元月建成蓄水。玄廟觀水利水電工程位於遠安縣荷花鎮玄廟觀村,為黃柏河東支梯級規劃中第二級水電工程。工程於1989年動工,承雨面積380平方公裡,年平均徑流量1.76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57立方米/秒。 大壩距遠安縣城60km,距下遊天福廟水庫大壩19km。圖為天福廟水庫。劉衛東攝
圖為「東風渠」工程建設者、當年枝江縣民兵團瑤華營政工組長呂雲洲(右)與戰友們在天福廟水庫大壩前觸景生情、回憶難忘的故事。劉衛東攝
普溪河舊渡槽位於夷陵區分鄉鎮,是宜昌最大的水利重點工程「東風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水利工程58個渡槽中最高的渡槽,有「空中黃金水道」之稱,曾被喻為川東鄂西的「紅旗渠」。舊渡槽於1969年3月動工,1970年8月通水。渡槽總長1019米,其中高空有16跨,最高處有57.6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輸水渡槽,設計流量為18立方米/秒,下層為拱型公路橋,公路橋共設計五跨。圖為普溪河舊渡槽和公路橋。劉衛東攝
普溪河舊渡槽由省水利工程團四團二連負責設計施工,當時整個投資88.6萬元,消耗水泥3177噸,鋼村230噸,木材1574立方米,動用標工49.27萬個,僅用15個月時間建成。但由於計算錯誤,1970年8月2日凌晨4時10分,試水過程中雙曲拱渡槽及公路橋突然倒塌,造成42人死亡。圖為後建的普溪河渡槽。劉衛東攝
江詩智先生說:我任枝江縣委書記到1977年底,組織上送我上中央黨校,結業之後就調到宜昌行署任副專員,還是分管農業、農村,還是宜昌黃柏河工程建設指揮長,共幹了11年,對這個工程有特殊感情,何況這個工程確實很宏偉很重要,要不是因為普溪河渡槽垮塌事故,那紅遍全國的就不是「紅旗渠」而是「東風渠」了。也不怪哪個人,那時限於條件,搞建設都興「三邊」(即邊設計、邊施工、邊運行)和「土法上馬」。圖為普溪河渡槽。劉衛東攝
勤勞勇敢的宜昌人不甘失敗,也就在這一片廢墟之上,又再造新橋新渡槽,於1971年4月12日竣工通水。這是純手工打造的特大渡槽,是我國水利工程中「文物級」的特大型建築物,在全國水利建設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圖為普溪河渡槽。劉衛東攝
2018年6月下旬,新建的「東風渠」灌區普溪河渡槽通水達到15立方米/秒的設計流量,通過了湖北省水利廳輸水試驗驗收。普溪河渡槽是「東風渠」灌區最高的渡槽。舊渡槽段長期帶病運行,多處滲漏,根據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規劃,需拆除新建。新渡槽於2015年7月開工,全長1003米,最大高度61.5米,河床段為20節單跨40米預應力簡支結構,槽身為c50纖維素鋼筋混凝土,工程總投資8598萬元,於2017年11月建成。張國榮攝
圖為宜昌市城區飲用水源所在地——夷陵區官莊村。劉衛東攝
「東風渠」長達61公裡,是跨流域調水人工建築,在分鄉鎮接續黃柏河上遊尚家河、西北口、天福廟3座梯級電站尾水,經官莊水庫分流後,又急拐向東,灌溉著夷陵區、枝江市、當陽市等地22個鄉鎮100多萬畝耕地。同時也給宜昌城區和上述三地的100多萬人口提供了優質生活用水,確保實現了「雙百」目標,充分詮釋了社會主義優越性和人定勝天的思想。圖為潺潺清泉向下遊流淌。劉衛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