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航787-9飛機 攝影:拉上窗簾
拉上窗簾/文
1月20日,國航CA976次航班由新加坡返回北京時,中途突然降落在了廣州。這是「備降」還是「迫降」呢?從飛行跟蹤軟體上看不出來。這個航班沒有掛出「緊急代碼」,但這是一架波音787-9飛機;國航787-9機隊選用的是問題多多的羅羅引擎,是不是因為發動機問題而「迫降」了呢?大家都很關心。
到了晚間有消息傳來,是飛機上一位乘客生病(過敏),因此航班在計劃之外緊急降落。所以這是一次「備降」,與發動機問題無關。
如果計劃外的降落不是由於飛機故障導致的,在航空業界一般稱為「備降」。這類降落比較簡單,向空管人員申請後,按照指示降低高度,加入降落航線,一切操作都與正常一樣,只要注意降落時不超重就Ok了。
圖:國航與發動機的梁子不止是787-9 攝影:拉上窗簾
飛行員在培訓時,都會被強調「備降」的重要性。在我國民航總局的著名的「八該一反對」中,就明確地寫有「該備降的備降」。至於什麼樣的情況算是「該備降的」,各航空公司都有自己的詳細規定。
實際上,很多時候「備降」也不能算是「計劃外」。每一架次航班在起飛的時候,都會計劃好中途和目的地的「備降機場」。如果目的地機場因氣象或事故而關閉,那就按照計劃到備降機場去降落。如果飛行中遇到意外情況,那就在中途的備降場著陸。不是每個機場都能保障所有的機型,這些「備降場」都得事先打好招呼才行。
圖:從西南回北京總得經過太原機場 攝影:拉上窗簾
所以在我國,航線都是沿著機場前進的。如果坐飛機時打開手機的衛星定位,你能發現它在一個又一個機場的正上方飛過。
如果是因為飛機出現了問題而緊急降落,那就不是「備降」,而是「迫降」了。例如去年四川航空的擋風玻璃破裂,例如「哈德遜河奇蹟」,例如「蘇城空難」等等……飛機迫降一般都比較驚心動魄。在國外,媒體反應速度很快,常常會趕到機場直播迫降畫面,留下過很多經典的新聞紀錄。
圖:波蘭航空767正在迫降 Airliners圖片
攝:Pawel Guraj
描述一架飛機的意外著陸到底是用「迫降」還是「備降」,在法律上其實並沒有規定。就像一個人走路時突然趴在了地上,你說他「摔倒」也好,「跌倒」也罷,不需要因此承擔法律責任。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迫降」聽上去刺激,「備降」則有一點點專業。
因為沒有法律規定,所以界限也很模糊。例如油量不足的時候算是「備降」還是「迫降」呢?客艙失壓的時候呢?空調故障的時候呢?——這些問題都只影響安全和舒適,並不影響飛機操縱。但多數情況下把油量不足的叫做「備降」,客艙失壓的叫做「迫降」。此外還有馬桶堵塞的,飛機上打架的,行李架裡鑽出一條大蟒蛇的……
圖:備降還是迫降? 攝影:拉上窗簾
拉總有很多「飛友」朋友,在他們看來,「備降」與「迫降」是水火不容的兩件事情。叫錯了的話,就像「蔥葉與蔥絲」一樣可笑!所以拉總寫篇短文,提醒大家注意「備降」與「迫降」的區別。畢竟全民提高文化水平,多了解一點航空業,還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