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座動物園,在上海。
沒錯,這個動物園,只有三座籠子。
聽上去很小對不對?
嗯吶,你瞅瞅這看票價:
是兩人6元,兩個人......
這不是我去過佔地最小的,可能是我去過動物種類最少的,但一定是我去過門票最便宜的動物園!
這個動物園在上海的南端——金山區海濱公園裡,早有了解。
上海市區到金山區,最快的公共運輸可能是金山鐵路——披著高鐵外衣的地鐵線,直達車從上海南到金山衛站只要半小時。
太南了
濱海公園看得出前些年做過改造,園區環境比較「新」,但也保留了八九十年代老公園的風貌。
像公園大門、遊樂園的大門、長廊之類的設施仍是人們記憶中的模樣,卻沒有讓公園顯得老舊,反倒和「現代」很好的融合了。
濱海公園西南門
動物園挨著兒童樂園,門非常其貌不揚,要不是門口牆上「動物園」的小牌牌和旁邊簡介牌,真能讓人忽視。
動物園入口
該動物園建於1986年,2009年進行過改造,據@無蕪齋主人 老師介紹,改造後動物園把幾隻大型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來熊、梅花鹿等)送走了,只保留了猴和一些鳥類。
動物園的介紹
因此,這動物園只有三座籠舍,平均一座一塊錢……
一進門,只見道路規整,環境美觀,綠意盎然。眼前的籠舍煥然一新,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個頗有規模的園子。
動物園環境
園區上方有遊樂園的空中軌道車經過,倒有趣,坐個車車還能空中看動物,雖然隔著籠網也不咋看得清……
小車車行進中
對了,動物園售票統一在隔壁遊樂園售票處,動物園門口只檢票,也可以看作動物園是遊樂設施中的一項,這樣想規模很小似也無妨。
兒童樂園,動物園的票也在這賣
第一組籠舍名叫「鳥鳴澗」。
我注意了籠舍前留了一段緩衝草地,護欄擋著遊客無法接觸籠網;籠網上掛著「請勿餵食」牌子,而且園內沒有售賣飼料的舉動,真是很有態度了。
鳥鳴澗
「禁止投餵」、「禁止翻越」,表示了態度
「鳥鳴澗」有三間,鳥的種類數量遠比想像中的少。
第一間籠子沒看到動物,籠網上標牌沒得了,以前好像養著雉雞。第二間沒有封閉,有一隻鴯鶓。
第一間籠子沒看到動物。鳥鳴澗籠內的地面還都是草地、土地,沒大片水泥地
鴯鶓展區顯然是「量身定做」,沒有用籠網封閉
鴯鶓,看到的第一隻鳥
第三間籠子比較大,像以前兩間打通的,裡面也只有一隻雄性藍孔雀和兩隻兔子。看來這園子真不求數量,有那麼只意思意思就行,連孔雀都形單影隻也是罕見了。
連常見養殖種藍孔雀竟也只看到一隻,有點詫異
混養兔子也是隨意
猴館相當「宏大」。
雖然你往地上看,水泥地,傳統的鐵鏈子、鐵轉輪。但請你抬頭……
這個角度看著就是普通籠子模樣吧?
抬頭看看天.......
我擦,整面垂直的假山直插刺眼的陽光之中,其之高,他園籠中罕見……
假山相當巨大,籠子本身就非常高,籠子的高度得到了充分利用,假山中還有二層、三層「洞府」,給猴們多擴展了不少空間,有相當的高度讓它們上躥下跳、選擇呆在不同位置。
二層三層「別有洞天」
可我不認為這就是注重動物福利、精心丰容了——只能說當初的設計考慮注重了。籠子高、假山好那是一錘子買賣。而後來日常怕是沒有持續下來。
增添物件,為了激發動物更多表達,只是「丰容」的一種形式而已多方面,丰容是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持續的、日常化的工作,不斷給動物增添新的不同的體驗——物件本身不是丰容,動物通過物件得到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才是。
假山上的猴
最後一組是水禽籠,老籠子改造的,原來就挺有特點。
混養了一些水鳥,種類有家化的鴻雁灰雁、鵜鶘、黑天鵝、夜鷺、黑頭白䴉,數量多是一兩隻。
鵝鵝鵝
也是鵝
夜鷺
有鵜鶘,算是水鳥裡的「有點檔次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是本園最高級別。
據說這倆鵜鶘是園裡的老資格。兩隻有些差異,一隻卷羽鵜鶘、一隻斑嘴鵜鶘,還是倆都是卷羽鵜鶘,我分不清。
兩隻鵜鶘
看到了卷羽鵜鶘我就想起了上海動物園天鵝湖,二百多隻的人工種群,很壯觀。
卷羽鵜鶘在上海野外、長江下遊、東南沿海一帶,本是常見的遷徙候鳥,但現在卷羽鵜鶘的東部種群野外數量可能僅存100隻上下。斑嘴鵜鶘則已在中國野外絕跡多年......
在新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裡,鵜鶘所有種擬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這還有黑頭白䴉,五六隻的樣子,滿籠子最多的鳥。
黑頭白䴉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同在新版名錄擬升為一級。曾在我國東北繁殖,在華南、西南、長江中下遊等地越冬,而近些年在我國的野外記錄僅有個別幾例......
黑頭白䴉,滿籠子最多的鳥
和卷羽鵜鶘倒是「難兄難弟」。黑頭白䴉國內動物園飼養的數量可能比較少,上海動物園也有一個小群體。
相比上海市區,金山區就靠海邊,近幾十年海邊環境變化也是個縮影。改變環境的不只有化工企業,遠的不說,就前幾年,濱海公園一路之隔的景點搞開發,一片充滿生機的自然灘涂就消失了......一塊地,用途可以改變,改成啥蓋什麼都行,唯獨生命改沒了,就沒法改回來了。
黑頭白䴉
我不知道在金山地界,有沒有這些鳥的歷史分布記錄。如果有,那麼它們在此,應該有更重要的價值。
對了,水禽籠雖是個環形造型,但只有一面是參觀道路,所以背景籠網後面充盈著謐靜的綠,平添了一些自然感——倘若通過籠網看到對面也是人頭攢動,感覺截然不同。
水禽籠外觀
然後就沒了,就這三座籠舍。
我在想,除本地居民和來海邊外玩順便路過瞧瞧的遊客外,恐怕只有特別愛好動物園的上海常駐人士願來了,外地的誰專程跑這麼遠看這隻有三個籠舍、十種動物的地方?光路上交通起碼二三十塊錢就沒了,一來一回還折騰這麼多時間,閒的啊……
濱海公園就是面向本地人公園,也不是什麼特色景點
我還要先到上海再去呢,火車地鐵連吃帶喝再算上時間成本——我也覺得好像不太值,寫篇文也賺不回來啊……
思考了一天我也沒想到一個驅使我前去的能信服的正當理由,算了,不管了,反正我就是樂意來唄,既然來了不多說幾句怎麼行。
不過,這地方挺有意思的,沒白來
對於濱海公園動物園,我有兩個沒想到:
一是這個動物園實在規模太小了,之前還經過削減,沒想到沒直接撤銷還能繼續保留。
二是,沒想到這麼小的動物園,改造的也不含糊,整體感覺很新很美觀,設計時還是有點追求的。
就剩三座籠子了,大片地都是草坪了,還堅持著「動物園」的牌子,我感到了一點「倔強」
不管留下了一個本地孩子接觸動物的機會,還是留下了一個小遊樂項目,或是留下了老金山人的記憶……動物園承載著人們的情感,以新的樣貌延續著,我覺得也挺好。
每一種動物,都有故事,都是獨一無二、值得人們去了解的。從一種、十種開始,從猴子、孔雀、大鵝開始又有什麼關係呢?更何況,這兒還有卷羽鵜鶘和黑頭白䴉呢。
我覺得這是一種「有尊重的」保留:對本地居民、孩子們的尊重,留下了記憶中的動物;對這些動物,亦有表達尊重。比如,上圖這隻猴子雖然緊貼著籠網,但護欄保持著距離遊客不能輕易地去投食、褻玩。如果真的能做到這種尊重,並讓別人理解這種尊重,這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教育。
這樣的小動物園可以作為啟蒙的存在。
但這也是我最遺憾的,小動物園裡實際往往只是「看動物」的地方,什麼保護教育不存在的——遊客能了解的信息非常非常局限,動物介紹牌往往就一個小小的標牌……
就這麼一個小牌牌,也不放圖,一堆文字描述動物的外形特徵,對遊客的文字理解能力要求很高
也是,就這麼點地方,他自己也沒那專業能力搞起來啊……
或許說,期望這裡動物存在下去,就在給未來的探索留下了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