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

2020-12-06 解讀歷史迷霧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

公元794年,日本恆武天皇遷都平安京,這就是京都的前身。自此以後,京都逐步成為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隨著人口的不斷湧入,京都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近畿地區自此以京都為中心,擁有長久的歷史傳統,這也造成各方勢力在此扎堆出現。

不過隨著貴族政治結束,武士逐步掌權後,近畿地區的舊有勢力被新勢力取代,隨著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的接連出現,穩固了武士統治日本的局面。但進入室町時代後,大部分幕府將軍手中無權,圍繞幕府的近畿地區名門同樣日益衰敗。

特別是隨著應仁之亂的爆發,京都化為一片火海,整個近畿地區同樣成為東軍、西軍的交鋒之地。直至應仁之亂結束,整個近畿地區一片凋零。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逐漸沒落的有力守護大名苟延殘喘著。

當時,近畿地區除小部分例外外,其他全由號稱三管領的細川氏、畠山氏、斯波氏,以及號稱四職的赤松氏、京極氏、一色氏、山名氏等有力的守護大名統管。但正如上文所說,在長期內鬥的影響下,上述勢力的統治能力已衰退到極限。取而代之的,是被稱為國人眾的地方小型領主,以及一向宗、法華宗等宗教勢力。

由於勢力交雜,也不時有新的地方勢力出現,就在這樣的局面下,這些國家狀況有了改變:伊勢的北畠氏、丹後國的一色氏、播磨國的赤松氏等少數勢力勉強可以維持國家存在,其餘勢力只能就掙扎求生。

山城國的統治者時常更換,戰鬥同樣頻繁;河內國畠山氏的實權則掌握在守護代遊佐氏手中;丹波國有內藤氏、波多野氏,近江國有淺井氏、六角氏等戰國大名出現,佔據了原領主的領地,成為獨立勢力出現。

非武士勢力同樣不甘人後,成為強大的勢力出現。紀伊國是由僧兵集團根來眾、傭兵集團雜賀眾、一向宗共事。他們極大威脅了周邊勢力,使得戰國大名對於這些勢力極為警惕,並一直試圖將其消滅。伊賀國則是由國人為中心自行經營的國土。

這種紛亂的局勢下,拔得頭籌成為近畿地區新統治者的是阿波細川氏的細川晴元及其家臣三好元長。他們在公元1526年舉兵,成功驅逐當時統治山城國的細川高國後,佔據和泉國與攝津國,建立了臨時政權。

不過這個政權在細川晴元認為三好元長功高震主,命令其切腹後,也就隨之瓦解了。接著,細川晴元陷入與細川高國的養子細川氏綱爭奪近畿地區霸權的局面,雙方一度在此陷入拉鋸局面。

不過,這種局面同樣沒有持續多久,被逼自殺的三好元長之子三好長慶先進入細川晴元的麾下,再於公元1548年跳槽到細川氏綱的旗下,同時放逐細川晴元。自此以後,三好長慶樹立以細川氏綱為管領的傀儡政權,成為近畿地區真正的霸主。

不過,這正是三好氏盛極而衰的時刻。三好長慶為了穩定主家的統治,開始清洗原本的三好家臣,弟弟同樣被逼身亡。三好氏的家臣更是殺害將軍足利義輝,重創了三好家的威望。這個從四國地區跨海而來的家族自此陷入即將滅亡的前奏中。

儘管有諸多勢力意圖前往京都,但拔得頭籌的卻是尾張的織田信長,這位靠著下克上的戰國大名,以護送將軍足利義昭為名成功上洛。不過相比前輩,織田信長擁有更強硬的政治觀點,他並非以控制京都為目的,而是以武力統一全日本。

不過織田信長和將軍足利義昭的不和為其帶來了信長包圍網,織田信長陷入全面收縮狀態,對於近畿地區的控制大幅衰弱。不過,無論是近畿地區的傳統勢力還是其他勢力,同樣未能徹底掌握局勢複雜的近畿地區。

隨著信長包圍網的失敗,織田信長重新掌控近畿地區,直到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這個局面仍然沒有改變。之後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同樣牢牢掌握近畿地區,沒有給其他勢力任何機會。

整個戰國時代,近畿地區一直處於被外來者統治的局面中,本土勢力在之前的混亂中過早消耗實力,造成這個原本應該擁有最強實力的地區提前「掉隊」,徹底退出爭霸日本之路。也讓各地方勢力,對於上洛始終充滿著興趣。

相關焦點

  • 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公元794年,日本恆武天皇遷都平安京,這就是京都的前身。自此以後,京都逐步成為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隨著人口的不斷湧入,京都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近畿地區自此以京都為中心,擁有長久的歷史傳統,這也造成各方勢力在此扎堆出現。不過隨著貴族政治結束,武士逐步掌權後,近畿地區的舊有勢力被新勢力取代,隨著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的接連出現,穩固了武士統治日本的局面。
  • 日本戰國,四國為何實力不強?看看戰國初期的局勢就明白了
    摘要:日本戰國,四國為何實力不強?看看戰國初期的局勢就明白了日本戰國時代,相比於九州地區,四國地區明顯離京都更近,但四國四面環海,地理上也疏離於政治與經濟中心,整體陷入極為混亂的交戰狀態,由於交戰方勢力相當,一直處於互相牽制的尷尬局面中。
  • 日本戰國時代:近畿——天皇的居所與城郭建築文化的核心
    提起日本近近畿地方,很容易讓人想到京都的繁華與大阪的櫻花。在日本歷史上,近畿地方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其範圍包括:山城國,大和國,河內國,和泉國與攝津國。同時也是日本天皇與朝廷的核心統治區域與所在地。近畿地方時溝通日本關東與關西的樞紐,「地近畿者得天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 日本戰國,四國為何實力不強?看看戰國初期的局勢就明白了
    摘要:日本戰國,四國為何實力不強?看看戰國初期的局勢就明白了日本戰國時代,相比於九州地區,四國地區明顯離京都更近,但四國四面環海,地理上也疏離於政治與經濟中心,整體陷入極為混亂的交戰狀態,由於交戰方勢力相當,一直處於互相牽制的尷尬局面中。
  • 天皇統治下的日本為何會進入戰國時代?
    這是日本室町時代禪宗臨濟宗的著名奇僧,也是著名的詩人一休宗純在應仁之亂時寫下的名篇,這個後世以「一休」之名揚名種花家的傳奇僧人目睹了日本戰國時代的開篇,見證了東瀛雄霸時代的序幕。這個曾經在天皇治下詩文風流極盛的櫻花國度,為何會開啟戰國模式呢?
  • 日本戰國時代:近畿——天皇的居所與城郭建築文化的核心
    提起日本近近畿地方,很容易讓人想到京都的繁華與大阪的櫻花。在日本歷史上,近畿地方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其範圍包括:山城國,大和國,河內國,和泉國與攝津國。同時也是日本天皇與朝廷的核心統治區域與所在地。近畿地方時溝通日本關東與關西的樞紐,「地近畿者得天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 日本戰國時代初期,九州地區的局勢如何?大內家誘發變化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初期,九州地區的局勢如何?大內家誘發變化日本戰國時代之前,日本九州局面較為穩定,主要由肥前國的小貳家、豐前國的大友家、薩摩國的島津家統領,可是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勢力版圖開始發生變化,這個變化來自於中國地區的大內家。
  • 日本戰國時代,什麼是上洛?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上洛有區分?目的不同上洛方式也不同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除了對內穩定局勢,排除異己分子,對外逐步擴張增加自家實力外,最讓這些大名魂牽夢繞的就是上洛。那麼,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呢?在戰國時代,實力足又能影響周邊勢力的大名通常會設法上洛,因為到達京都後自然可以獲得相應的利益。儘管上洛可以獲得利益,不過上洛其實分成兩種,一種屬於私人上洛,一種是軍事上洛,兩種方法決定了上洛的目的不同。私人上洛就是帶著少數家臣前往京都。
  • 奇葩的日本戰國僧侶:擁有強悍的僧兵部隊,一度擊敗織田信長
    而且不僅如此,日本的僧侶們不僅留戀世俗,更加入到其中的鬥爭中去,成為一直不可小視的政治力量。特別是在亂世之中,日本的僧侶們更是扮演著一方諸侯大名的角色,在日本戰國時代,除了的英雄名將和著名戰鬥,還有哪些的僧侶們的荒唐史。
  • 日本戰國時代初期,九州地區的局勢如何?大內家誘發變化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初期,九州地區的局勢如何?大內家誘發變化日本戰國時代之前,日本九州局面較為穩定,主要由肥前國的小貳家、豐前國的大友家、薩摩國的島津家統領,可是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勢力版圖開始發生變化,這個變化來自於中國地區的大內家。
  • 下克上與大名混戰,小小的日本為何會出現戰國時代?
    日本流行文化發達,輻射力廣,所以很多國人對於日本的歷史也稍有了解,日本歷史中有一個相當精彩的時期,這就是「戰國時期」,這段時期日本國內烽煙迭起,豪傑並出,不過,大部分人對於這段時期的認識估計僅限於豪傑混戰,至於這段時期是為何出現,又如何終結的,認識程度還不夠。日本戰國時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時代。
  • 日本戰國時代:「鐵壁之國」——西日本城郭及其建築智慧
    引言:作為日本戰國時代戰亂較為頻繁且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關西地區的城郭在建造水平上比關東略勝一籌。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得益於戰國時代中後期石垣技術和造城水平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西國地區在石料開採和加工上是領先於全日本的,也就是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西日本的城郭大多呈現的最顯著特點便是城垣地帶極為堅固且大多數依山而建的山城異常險固。
  • 日本的戰國時代 地圖會說話·日本系列01
    這種地緣上的隔離,使中原王朝雖有能力攻打日本,但卻無法將其納入自身版圖,甚至連建立宗藩關係的羈縻都很難做到。正因為如此,整個農耕時代,除了忽必烈的兩徵日本外,其餘大多數時候,中原王朝都對日本的領土毫無興趣。中原王朝雖不可能在政治上控制日本,但並不代表中國對日本政治毫無影響。
  • 奇葩的日本戰國僧侶:擁有強悍的僧兵部隊,一度擊敗織田信長
    而且不僅如此,日本的僧侶們不僅留戀世俗,更加入到其中的鬥爭中去,成為一直不可小視的政治力量。特別是在亂世之中,日本的僧侶們更是扮演著一方諸侯大名的角色,在日本戰國時代,除了的英雄名將和著名戰鬥,還有哪些的僧侶們的荒唐史。
  • 日本戰國時代的第一霸主:「三傑之一」織田信長
    在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之後,又一位強勢大名登上了歷史舞臺,並改變了日本戰國時期的走向,他就是織田信長。織田信長,日本戰國時代的「三傑之一」,一舉打破了日本戰國時代亂世的局面。織田信長本是尾張國的小大名,之後在桶狹間擊破了今川義元的大軍而聲名遠揚。
  • 東渡日本的天主教:戰國時期開始壯大,卻被德川家康驅趕出境
    鑑真東渡開啟日本佛教的發展,同時為日本佛教在日本的發展的奠定了基礎,至今佛教仍然是日本的第一大教。日本人中的佛教信徒比例甚至達到了90%以上,其次是才是天主教等教徒。和YSL教更多的阿拉伯人不同,天主教是跨越的人種和語言的限制,那為何天主教卻在日本吃不開呢?實際上天主教從日本戰國時代引進,在九州等地進行了廣泛傳播,甚至有一度取代日本淨土真宗的趨勢。
  • 日本戰國時代:「鐵壁之國」——西日本城郭及其建築智慧
    引言:作為日本戰國時代戰亂較為頻繁且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關西地區的城郭在建造水平上比關東略勝一籌。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得益於戰國時代中後期石垣技術和造城水平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西國地區在石料開採和加工上是領先於全日本的,也就是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西日本的城郭大多呈現的最顯著特點便是城垣地帶極為堅固且大多數依山而建的山城異常險固。
  • 日本戰國時代,毛利家縱然強大,也不可能統一天下,為啥
    秀吉和毛利議和後帥軍折返,毛利受困於中國地區的親羽柴勢力無法東進。等這幾家忙活完,清州會議也開完了。 首先,日本歷史的大趨勢是,日本的經濟重心從近畿地區移到關東地區,毛利家的基本盤位於比近畿更靠西的山陰山陽地區,即使毛利家打贏了關原,但如果不有效控制以關八州為中心的東國的話,日本東西對抗的加劇只怕會加速毛利幕府的崩潰。也就是說,得關東者,得日本。
  • 日本「近畿地區「為何不是指首都旁邊?而是在離東京很遠的「關西
    「畿」其實就是古漢語中稱國都四周的廣大地區,「京畿重地」現在特指河北省,因為它圍著共和國的首都北京嘛,而這個類似的用法,不光是在中國有,在日本也有。在日本傳統地理大區劃分的時候,有一個地區被劃分為「近畿地區」,那是哪裡呢?可能很多人會猜,既然「畿」指的是首都附近的廣大區域,那「近畿地方」指的應該是東京一帶吧。
  • 日本戰國時代,宗教是如何影響大名的?佛教激進,神道低調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宗教是如何影響大名的?佛教激進,神道低調一旦進入亂世,宗教界便會蓬勃發展,這本是人世常情;不過,鎌倉時代以前引進的傳統佛教,多半已經失去勢力,但剩餘的仍保持完好。而日本的本土教派神道教則被融入到佛教中,被視為較低階的部分。那麼,佛教和神道教又是如何影響大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