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山西畫報 太行頭條
媒體採風第一站:陵川縣松廟站
最近,陵川縣古郊鄉松廟村的民宿區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地,不僅有老房子改造的中式庭院;還有,業內大咖設計建造的現代木屋;無論是躺在星空房裡仰視繁星,還是蕩在鞦韆上感受山裡的風都叫人流連,這樣的美好被記錄在各地慕名而來遊客的相機裡。
從2020年5月27日開工改建民宿到8月15日試營業,短短三個月間松廟村模樣大變,驚豔了遊客,驚喜了村民。
去年,陵川縣提出「驛站進農村」的概念,圍繞「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變單一的道路建設為路村共建、景村相融。
夾在棋子山國家森林公園和王莽嶺國家地質公園之間的松廟村,搶抓機遇利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經濟。
短時間內高標準編制了《松廟村整體改造規劃》,明確提出「康養松廟」發展定位,不但邀請到中國鄉建院王磊團隊整村規劃設計,還先後引進國有資本投資開發旅遊度假項目和「驛站進農村項目」。
整村改造民宿,面對的第一個難題是房從哪來?村兩委整合村中「有宅無房、有房無人、外實內空」的閒置凋敝宅基地,通過不同方式盤活村中土地資源。「各類設施保存完好的房屋可20年長租,按照第一年租金2000元,隨後每年遞增500元的價位流轉回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松廟村第一書記郭高鑫介紹,危房回購則按照宅基地每平方米50元,危舊房每平米130元的標準籤訂協議。還有村民想貸款自改房屋,改造完成開始運營後,將獲取相應分成。「村裡的民宿全部由第三方管理團隊統一經營。」郭高鑫說,這樣的方式保證服務質量的同時又有利於管理,第三方管理團隊由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入股的山西松廟休閒觀光有限公司全權聘請。
政策出臺後,村支書蘇秋法帶頭行動,自家小院通過專業機構評估價格後,直接由村集體收回。改造後的小院取名「聚善院」,花草環繞引人入勝,成了遊客預定松廟民宿的首選。
如今松廟村裡10戶民宿已對外接待遊客、住宿加參觀每日接待量在1000人左右。
郭高鑫說:「中秋、國慶假期的房間更是早早就預定一空,尤其是我們的特色星空房更是一房難求。」
松廟村的民宿規劃立足於本村建築特色,設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讓遊客進入民宿便能感受到濃鬱的地方文化氣息,接受鄉土文化的感染。
「康養產業在松廟可不只體現在民宿改造上,還有了產業延伸。」
郭高鑫說,村裡還發展了180餘畝黃芩種植項目、505畝連翹種植項目、40餘畝以山楂、桃、蘋果為主的庭院經濟果樹種植項目,全都由村集體統一管護,老百姓個人受益。包括蜂蜜、藥茶在內的綠色健康農產品由山西松廟休閒觀光有限公司統一設計包裝後,作為伴手禮向遊客推出。
休閒採摘、避暑康養、觀光體驗等旅遊新業態給松廟的康養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以休閒度假為功能、以民宿為載體松廟的生態旅遊不僅拓寬農民創收渠道,還推動了當地產業轉型升級。
「民宿建設同步完善了村裡基礎設施,從汙水處理改造到河道治理和自來水入戶,對於村民來說,改善的更是宜人的居住環境。」郭高鑫說
接下來,松廟村將開發建設體檢中心、康養培訓、中醫理療、藥膳藥浴、慢行道、按摩道、騎行道、遊泳池等康養項目和產品,為了迎接2020中國·山西(晉城)康養產業發展大會。
9月22日前,新一期22個特色小木屋和4個民宿將建設迎客。同時,松廟村還與山西中醫藥大學合作,掛牌成立康養服務基地、國醫大師工作室和治胃病協作中心。
「這些內設機構將在飲食、功法、技術、文化產品等方面為松廟的康養產業提供技術服務和產品開發。」郭高鑫說
隨著康養產業深度發展,松廟村即將實現由亂到治、由治到興、由興到富的跨越式轉變。
媒體採風第二站
明清古村落浙水 國家風景道起點
在山西陵川縣城東北25公裡處,與長治壺關、河南林州三縣交界之地,有一個明清民居特色遺風的古樸小山村。古浙水流經此地,村莊依水而建,因水得名,故名「浙水村」。這便是晉城「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的起點!太行風景道上的「第一村」。
懷揣著對「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的嚮往,記者從陵川縣城出發,經過半小時的車程,來到了晉城市陵川縣六泉鄉。行駛在嶄新的柏油路上,只見路邊有一座仿古亭臺,上書「浙水」二字,心裡莫名有種「忽逢桃花林」的感觸。亭前不遠,一座山村顯現,記者不由感嘆:終見浙水真容。
浙水村村前有浙水河潺潺流過,村北有行虎山、豬頭山巍巍屏障,村內還有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村落和溝通上黨、豫北商貿流通的陽馬古道,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旅遊資源。舊時即是陵川「古八小鎮「之一,如今則先後被評為「晉城市最美鄉村」、「國家森林鄉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入選「中國慢生活休閒體驗區、村(鎮)」。
在浙水村口,立著一座木牌坊,上有四個陽刻大字「陽馬古道「。進入村莊,一大片黑色小瓦的房屋,緊緊湊湊地依偎在大山的懷抱裡,透過雲層的太陽光,使整個村子慢節奏地忽明忽暗,更增加了幾分凝重和蒼老的味道,感覺古樸中透著衰落。那高聳的門樓,雕花的窗戶,石鋪的街道,訴說著久遠的歷史。只見青磚黛瓦、窄巷寬街,路鋪石板,牆生青草。老屋壁上,尚有「忠「字碩大;屋頂頭牆,仍見紅星閃耀——歷史的痕跡,所在皆是。「浙水大舞臺「修葺一新,採用石基木框;」村史博物館「大功告成,一應農具齊全。沿觀光路放置大小壇甕,令今人懷舊;依浙水岸建新奇書屋,將典籍匯聚。
站在浙水橋頭向西北望去,近處是居民集中地和新建的天然礦泉水廠,遠方是蜿蜒入山的「太行一號"旅遊公路;向東望去,進入浙水大峽谷,近處有泳池、垂釣池、採摘園,遠是處深遂的險峻幽谷。山峰峻秀,洞穴神秘,夏季河水浪急,冬季是冰的世界。村北緊靠雄壯的行虎山。村南山巒疊障,遠處黛色可見,近處梯田層層。村南村北兩列山峰對峙,形成了V字形的峽谷地帶,整個村落就建在寬谷的向陽地帶。而在村後是一座大山,名」板「,海拔1791.7米,乃太行山南段第一高峰。
山給人以厚重,水予人以靈秀。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集古屋、古街巷、古井、古樹、古風古韻於一體,被譽為「遺世而獨立的幸福古村」。浙水村始於明末清初,距今有500年的歷史。那個時代也是浙水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由於地處晉豫要塞,是晉商古道上的必經要道。昔日繁華的古街道,熙熙攘攘的馱隊和腳夫往返晉豫,村裡店鋪繁多,產業興盛,經濟繁榮,遺有留人店、油坊、燒餅鋪、京貨鋪。康熙八年,孫必振赴陵川任知縣,曾評價「浙水深山村莊,多有門樓高聳的高堂大院。村中廟宇輝煌,足見經濟實力之雄厚。"
晉商古道猶在,民居彈孔尚存。因地處要衝,西連上黨,東扼太行,浙水村也成為兵家爭奪之關隘。1938年,國民黨40軍進駐陵川後,軍部曾在浙水駐守,以防日寇從河南進攻陵川。1940年,40軍龐炳勳部在洪低小梯阻擊日寇向陵川進攻時,被日軍包圍戰敗。1943年春天,國民黨預八師與日寇在浙水南溝激戰一晝夜,雙方傷亡慘重。浙水村男兒歷來把保家衛國作為偉大志向,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浙水村有二十四名熱血青年壯烈犧牲!如今村裡的烈士紀念園、紀念亭和紀念碑向外界昭示著烈士們永遠活在村民心中,同時也成為教育浙水村的青少年們愛國愛黨的基地。
浙水村人崇尚道教和佛教文化。主要廟堂有奶奶廟、圪瘩神廟、土地廟、觀音堂、關帝廟、玉皇廟、河神(禹王)廟、山神廟等,其中當數關帝廟規模最大,佔地約一千五百平米。凡遠近客商及本村村民,外出歸來都要到關帝廟燒香跪拜,「出門求平安,歸來還善願!」已然成為浙水人生活中最普遍的狀態。其次是觀音堂。在平常日子,村人也要求神拜佛,祈求上蒼庇佑。三官廟同樣是浙水村的一大看點。設計嚴謹,工藝精湛,一進院有戲臺,二進院抬十二級臺階進入,設正殿、耳房和東西配房。正殿上方正中央「護國佑民」,東西兩側為「善悪」、「理非」。廟院內除豎立重修碑外,還有一殘缺的禁賭碑,還能清楚認出獎罰條款。可見浙水村歷來就有清正的良好村風。
近年來,浙水村緊抓「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建設契機,建起了古鎮浙水驛站。充分依託得天獨厚的優質生態資源,逐步完善基礎服務設施,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發展農家接待、生態採摘、峽谷觀光等多種旅遊業態,在原有古院落的基礎上建起了民宿,讓昔日的古鄉村重新煥發活力,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享受慢生活,讓遊客體驗「不濃不淡,美得剛恰好」的鄉村生活。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傳統古鄉村,也因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陵川段的通車,正在重獲「新生」。
媒體採風第三站
澤州縣巴公鎮東四義壯之樂養老院
壯之樂養老院位於澤州縣巴公鎮東四義村,距離晉城市主城區十餘公裡。總建築面積19747平米,投資一億一千六百餘萬元,規劃床位數465床。是一所集養老休閒、養生保健、康復護理、文化娛樂等綜合功能與配套服務為一體的高規格民營養老機構。
院區空氣清新,楊柳依依,亭臺樓閣,蒼松翠柏。一年四季鳥語花香,風景如畫。院內的牡丹國色天香,風姿綽約,把穿越千年的韻致揮灑成一道柔美的風景。「山村難老百歲人,松柏不殘四季翠。」院內總體綠化率達95%,是名副其實的純天然氧吧。另院區內設置有醫護室,可為老人提供醫療、康復等服務;有現代化的廚房、餐廳、麻將棋牌娛樂室;戶外建有門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場,健身器材,太極拳場地田園耕種場地。為老人提供了更多的生活樂趣。滿足了不同天氣,不同愛好老人的活動娛樂需求。室內外無障礙的便捷居住設計為老人提供了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和活動空間。
壯之樂養老院將以構建「品質生活、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規劃理念,全方位的為老人提供周到體貼的服務。以最人性化的生活照料和護理服務為宗旨,使老年人老有所依,幸福舒心,頤養天年!
媒體採風第四站
山西澤州丹河國家溼地公園
山西澤州丹河國家溼地公園,地處山西省澤州縣東部,公園主要為丹河河流溼地,由北向南,北至澤州縣與高平市交界,南至澤州獼猴省級自然保護區邊界,總長度約29公裡,以河堤、道路、農田及林地邊界為界,規劃總面積639.41公頃,包括丹河主河段、支流東大河河段、沿河2處人工水質淨化區及任莊水庫。丹河溼地公園位於太行山區水源涵養與土壤保持重要區,丹河是黃河流域——山西第二長的沁河水系的重要支流,其水源涵養功能對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極其重要。丹河亦是澤州境內最大河流,流經晉城城區,被譽為澤州及晉城的母親河。
山西澤州丹河國家溼地公園是龍門溼地公園的基礎上申報的國家級溼地公園。龍門溼地公園是市級重點工程,是澤州縣生態建設的重大項目,公園建設涉及住建、水利、林業等相關部門,澤州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該公園的建設,專門邀請國內一流的設計規劃單位對公園進行了前期總體規劃。溼地公園總規劃面積32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景觀工程3平方公裡,3平方公裡又分兩期進行,現在已經完成的是一期工程。一期工程總建設面積是1平方公裡,晉城市母親河丹河縱貫其中,整個公園成長條狀分布,總長2.25公裡,平均寬度500米。該工程從2014年12月正式開始動工興建,到2016年「五一」工程竣工正式開園。整個公園在植物搭配上實現了喬灌花草搭配,彩色樹種相間,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這祥一個景觀效果。在園建工程中,主要建設有2米、3米、4米園路約11.5公裡大小廣場和休閒平臺16個,設有3個停車場,4個木道,一座吊橋等等。
2017年12月,澤州縣政府成功申報山西澤州丹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試點期五年(2018-2020年),試點成功後,山西澤州丹河溼地公園將正式進入國家隊序列。經過近三年的試點,丹河溼地公園生態效益明顯,生態環境逐年好轉,隨著晉城市區東擴和丹河新城的建設,這裡將成為康養勝地,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澤州大地的真實寫照。
媒體採風第五站
晉城陽太瑜園老年公寓
晉城陽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醫養結合老年公寓項目,位於澤州北路4688號,佔地120畝,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總投資11億多元,是我省目前民營領域投資醫養結合養老項目規模較大,醫療資源較強、配套設施較全,管理模式超前的醫養一體化老年公寓。項目地面建築15棟,其中11棟老年公寓、2棟醫院用樓、1棟為夕陽紅俱樂部、1棟後勤服務樓。並於2017年4月份成功引進山西省中醫院來晉合作開辦分院,該公司負責硬體設施,省中醫院負責醫療資源和醫院管理及學術交流,每周邀請全國知名專家來晉坐診和開展外科手術。省中醫院的引進不僅能保證入住公寓每位老人的就醫質量,更能提高全域老百姓就醫質量。
媒體採風第六站
太行洪谷森林康養基地
太行洪谷國家森林公園於2017年1月批覆設立,由太行洪谷、龍崗和山辿巖三個片區組成,總規劃面積2032.39公頃,主要景觀有:十三潭、南陽仙洞、望佛橋、神鉦山、大巖扉、天井等。公園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7.87%。生物資源種類繁多,風景資源獨特。森林公園主體片區太行洪谷,位於土沃鄉南陽村,是五代後梁畫家荊浩故裡,也是其隱居地。片區內谷深峰秀,溶洞成群,灌草叢生,林木參天,是山-潭-溪-瀑-洞-谷-峰-陘-林-寺-村等資源的完美組合,使得森林公園成為華北地區少有的集雄壯奇秀於一體的山水景觀。
公園成立以來,按照國家級森林公園「保護、科普、旅遊」三大功能定位,圍繞「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國森林氧吧、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研學教育實踐基地、國家森林康養基地」五大名片,重點發展「森林康養、徒步探險、自然教育」三大產業,通過觀星、觀景、康養、體驗,打造「養眼、養心、養生、養老」的時尚太行洪谷森林旅遊事業。
太行洪谷發展森林康養具有以下四大本底優勢:一是森林植被優良:森林公園內植被類型具有鮮明的暖溫帶南部地域代表性,森林覆蓋率近90%,保護價值高;二是生態環境優異:日照充足,溼度宜人,四季分明。空氣中所含負氧離子濃度極高,洪谷十三潭濃度達到14000ion/cm⊃3;,空氣、地表水、土壤等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三是風景資源典型:森林公園內谷深峰秀、溶洞成群、自然風光優美秀麗;四是荊浩故裡人文歷史珍貴。
以上四大優勢組合在一起,為建設國內頂級的森林康養基地提供了極強的競爭力,依託公園內原有自然莊修復完善推進森林康養,引導城市居民去森林呼吸、運動、遊憩,進而養心、養生、養眼,養老。
2018年,沁水縣政府實施了沙拉溝森林康養(試點)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總規劃面積7600平米,建築面積1800平米,共分為7個獨立院落,可同時接待50人團隊,採用了設計、施工、運營一體化模式公開招標推進。目前已完成建設任務具備試運營條件,基地開發了森系健康菜、森林瑜伽、中藥泡池等特色項目。
同時,為進一步完善太行洪谷配套建設,2019年縣政府開始實施太行洪谷基礎設施建設一期項目,總投資1.5億元,主要建設內容有通道綠化、河道防滲、綜合服務中心、道路、康養步道、觀星觀景平臺等。目前通道綠化和河道防滲兩個工程已完工,張溝-南渠道路、蘇家莊-石火莊道路及張溝服務中心正在施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約5600萬元。下一步,太行洪谷將結合基礎設施建設,在內部道路沿線的蘇家莊、馮家莊等荒棄自然莊通過招商引資方式拓展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豐富康養產品體系,推動太行洪谷森林康養基地高質量發展。
媒體採風第七站
沁水縣土沃鄉杏則徒步文旅小鎮
土沃鄉杏則村位於土沃鄉西南部5公裡處,轄區面積15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816畝,林地面積7747畝,全村193戶576人,2019人均純收入16985元。
作為沁水縣首批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試點村,杏則依託良好的農業、文化和生態資源,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一手抓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一手抓產業開發和招商引資,引進山西龍隱山居度假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打造杏則徒步文旅小鎮。項目總投資2億元,以徒步休閒為切入點,建設龍隱山居、龍隱田園和徒步休閒步道三個板塊,與村集體股份合作社運營的千畝連翹種植基地共同構成徒步文旅小鎮的藍圖,讓杏則成為「微度假、慢生活」的鄉村旅遊首選目的地。
杏則村以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為契機,緊抓「四塊地」改革這把推動農村發展的「金鑰匙」,先行先試,創造性推進「四塊地」改革,有效降低建設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村集體和農戶收益。一是盤活承包地,變經營權為經營效益。72戶農戶以908.36畝承包地的經營權入股,每畝折合股金300元。前三年每年每畝保底收益300元,第四、五年「保底收益+固定收益」500元,第六年連翹進入盛花期後,產生經營效益,實行「保底收益+分紅收益」500+X元。同時,農戶還可以參與種植管護、生產經營,實現雙倍收益。二是盤活宅基地,變民房為民宿。由村集體低價回收上莊廢舊宅基地,盤活舊房屋資源91間,改造開發9個民宿院落,委託龍隱公司經營,收益按股分紅。
同時,還進行了更深一步的創新,由龍隱公司將村集體二層樓房改建成青年客棧,村集體通過公司經營分紅受益;將80套村民自建新房二層統一打造成客棧,自主經營,滿足大型活動遊客居住,實現群眾增收。三是盤活林地資源,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由龍隱公司實施徒步休閒旅遊項目,在林中原有防火通道的基礎上,建設24km徒步步道、8公裡黃金嶺禪修步道、6公裡連翹觀光步道,在豐富旅遊體驗的同時,暢通了森林安全防護通道。同時,村集體將260畝集體林地流轉龍隱公司,用於建設龍隱山莊田園綜合體項目,每畝600元的流轉費200元支付村集體,400元作為集體股金入股公司,用於發展林下畜禽養殖和中藥種植,為遊客提供互動式的康養休閒,項目產生收益後,按股份分紅。
杏則村積極探索「四塊地」改革,致力於將改革成果轉化為群眾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增加的新渠道,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走出了一條決戰完勝脫貧攻堅,助力實現鄉村振興的改革之路。
媒體採風第八站
湘峪古堡——古今400年的時空記憶
在千年古縣·如畫沁水的版圖上有一座寶藏,她的名字叫——湘峪古堡。
沁河流域古堡文化源遠流長,湘峪古堡因其建造年代較早、建築工藝精湛、建築風格獨特而獨樹一幟。她位於山西省沁水縣東南方向50公裡處的湘峪村,是明代後期戶部尚書孫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鼎相兄弟的故裡。古堡北依鳳凰山,南臨湘峪河,東接洞陽山,西連虎谷峰,建築與山水相融合,有著古樸原生的自然美。古堡由孫居相、孫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歷時20年修建完成,總佔地面積約3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倚山而建,層樓疊院,雄偉壯觀,集風水玄學、軍事防禦、中西合璧三大特色於一體。
城內帥府院、雙插花院、一覽樓、邀月樓等古建星羅棋布,整體街巷布局「三橫九縱」,平面圖呈現「棋盤」形。城內建築為明代蜂窩式城堡,有軍事防禦文化、民俗生活文化、歷代職官文化、科舉文化、晉商文化等八大文化主題院落,藏兵洞建築因其專業的防禦性、串珠式和走廊式相結合的建築風格及極富創造力的設計使之成為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之作。現存建築「一覽樓」集東西方建築精髓於一體,門窗採用拱券式,外牆飾以「眉簷垂柱」式磚雕,是一種帶有濃鬱西式建築風格的東方古堡。古堡內出現上古風水玄學的神秘圖案「河圖洛書」,「三橫九縱」的風水格局以及別具風格的「虎蹄路」更是為整個古堡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湘峪古堡可謂太行古堡之精髓,明清建築之典範,城堡防禦之巔峰,山水融合之奇觀。2006年這裡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又成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湘峪村也陸續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景觀村落。
媒體採風第九站
郭峪古城:融入五村一體 加快保護開發
郭峪古城是一座唐初建置、明築城寨的古村落,城牆建於明崇禎八年,全長1400米,平均高度12米,寬5.4米,城頭列垛450個,堞樓13座,城內總面積17.9萬平方米。
城內現存明清古建80多處,各式房屋2000餘間。保存完整且最有代表性的有:始建於元代的湯帝廟,為全國同類廟宇中少見的九開間建築形式;33米高的「豫樓」,戰亂年間可容納千餘人避難;堡牆上三層密密麻麻627.5眼藏兵洞,被稱為「蜂窩城」;皇城陳氏家族九代祖居「西都世澤」「容安宅」和「老獅院」等;「科第世家」「連升三級」的張好古故居「小獅院」;「兵垣都諫」「祖孫兄弟科甲」的張家七宅「大中丞第」;豪商巨賈王重新叔侄的王家十三院等。從明朝中葉至清初的一百多年間竟走出25位舉人和16位進士。
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古建風格,被全國著名文物古建專家羅哲文讚譽為「中國民居之瑰寶」,並親筆題寫「郭峪古城」。2006年被評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郭峪村被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6年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2018年在皇城五村一體化的帶動下,郭峪古城加快保護性開發,改造建設「一街(商業街)一館(特色民俗餐館)一道(到海會寺景觀步道)兩場(遊客廣場、連升三級劇場)多院(民宿大院)」,形成一個集旅遊觀光、民俗客棧、茶館酒吧、民俗展演、風味小吃等綜合性的旅遊景區。目前,一條商業街和兩處民宿客棧已建成投入運營。特色民俗餐館、遊客廣場、連升三級劇場、景觀步道將在2020年國慶節前全部建成。
來源:山西畫報晉城號 太行日報
編輯:董雅連 楊平元
責編:閆花花
主編:晉小畫
監製:李鵬飛
聲明:本微信公眾號中所有原創內容(含圖片及視頻)轉發須取得山西畫報·太行頭條的授權,註明作者及出處,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涉及轉載內容的,僅代表原創作者觀點,與本單位無關,侵權請聯繫刪除。
山西畫報·太行頭條新媒體
用鏡頭記錄身邊人和事
徵稿細則
1、稿件要求:拍攝器材不限,隨手拍、記錄身邊的人和事。
2、投稿方式:單張或組照均可,投稿郵箱:sxhbsjc@163.com。
3、注意事項:每張作品文件名格式:標題+時間:年月日+地點+設備+姓名(太行頭條拍客:某某)+圖片說明,無圖片說明和信息不全的不予採用。請勿重複和反覆投稿相同內容作品。
4、投稿即視為授權、允許本平臺免費使用該圖片。
原標題:《2020中國·山西(晉城)康養產業發展大會媒體採風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