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思維:為什麼有的人能利用碎片時間學習

2020-12-20 我愛高效學習自我提升

#高效學習7法則#

無論你是想提高學習成績,還是想在專業技能更上一層樓。給我10分鐘,這篇回答會告訴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保持高效學習。

高能預警,本文六千多字,純手打,從構思到成文用時三天。建議速讀與精讀形結合。認真看完,我有信心幫你提升數倍的學習能力,從底層邏輯打通你的任督二脈。

如果你對學習沒有目標,如果你讀過的書總是頭腦一片空白;

如果你花費大量碎片時間,但學習收穫很低,如果你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很弱。

這篇問答,就是給你最好的學習寶典。

零星的時間,如果能敏捷地加以利用,可成為完整的時間。所謂「積土成山」是也,失去一日甚易,欲得回已無途。

——卡耐基

01

國學大師季羨林,從一個貧困的農家小孩躍遷成世界知名大學者,靠的就是勤能補拙,珍惜時間到了幾近苛刻的程度:會議上、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就連步行上,頭腦一刻都未停止過思考。

生病住院期間,凡是輸液的時候,一定是右手寫文章。堅持不懈地寫,寫出了《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牛棚雜憶》等著作。

董遇,自季直,性格質樸,不善言辭但又好學,是魏國著名儒宗。他對《老子》、《春秋左氏傳》非常有心得,並寫了一本《朱墨別異》書籍。

當讀書人想向他求學,董遇拒絕道:「你自己應該先讀上個百遍,書讀多了,它的道理就自然清楚了」。讀書人說「我們竭盡所能學習,可就是擠不出時間」。

董遇說「應該利用好『三餘『來學習。那『三餘『是什麼意思呢?董遇解釋:「冬天是一年中的空餘時間,夜晚是一天中空餘時間,陰雨連綿的日子,是農作的空餘時間啊!」

魯迅,字豫山,後改豫才,在文學上和思想都有極高造詣。也是一位珍惜時間的偉人,他把別人喝咖啡、談天的時間全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

在北京時,他的臥室裡,放著這麼一副對聯,「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鷗之先鳴」。大意是:看見太陽落山了還不心裡焦急,怕的是一年又去,報春的杜鵑又早早啼叫。

牆上還掛著他最崇敬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照片,在《朝花夕拾》寫到「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正是臥室裡的這副對聯和照片督促自己珍惜時間,鞭策自己,一生著譯一千多萬字,寫下《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流芳百世。

02

用碎片時間學習不等同於碎片化學習!

用碎片時間學習不等同於碎片化學習!

用碎片時間學習不等同於碎片化學習!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要怎麼做到碎片時間學習之前,首先我們弄清楚一個個定義,什麼是碎片時間,什麼又是碎片時間學習和碎片化學習。

碎片時間,顧名思義就是一大塊時間被撕碎成七零八碎,好比是衣服的邊角廢料,看似不起眼,但一天下來,這些碎片時間也能匯聚成2、3大塊的時間塊。

比如刷牙洗臉、上廁所、坐地鐵、排隊候車、逛街,吃飯、洗澡等等,這些時間也被稱為「時間黑洞」。

再來看碎片時間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把這些零零碎碎的時間利用起來進行學習,但是學習的效果卻是因人而異,有高質量的學習,也有低水平的勤奮。

而碎片化學習,看起來跟碎片時間學習好像差不多,都是利用非整塊時間進行學習,看似管理時間,但學習效果卻未如人所願,比如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學習效率低下。

歸根結底你沒有用整合思維整合碎片時間學習。

什麼叫整合思維呢?

要知道整合思維之前,我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松鼠過冬之前就做三件事,找松塔、撿松塔、放鬆塔,放到哪兒呢?放到它自認為安全的樹洞裡。於是,一路撿一路放,存放的松塔也是蠻多的。

但冬天真的到了,因為樹洞太多,忘記了放鬆塔都具體在哪些樹洞裡。結果怎麼樣了呢?只能去吃離它最近的樹洞裡為數不多的存糧。

可想而知,松鼠這個冬天過得有點難過呀。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想,既然這個冬天不好過,那下次過冬的時候,做好標記,這樣就不會因為忘記而挨餓了吧?

很可惜的是,松鼠把上年的習慣:撿松塔,放鬆塔,挨餓過冬的遊戲周而復始,玩了一遍又一遍,永遠都處在低水平上的勤奮。

小夥伴們肯定會想,這松鼠也太傻了吧,是我肯定就不會這樣。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環顧我們周圍,是不是有些人惜時奮鬥了一輩子,卻依然還困在人生窘境之中,而有些人惜時改變了人生命運,活出了精彩人生,過上幸福生活。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用整合思維整合你的碎片時間學習。

整合思維,顧名思義就是把碎片時間學到的知識串聯起來,整合到一個目標上。

碎片化學習是怎樣呢?比如說,在碎片時間,只要看到好的文章一律收藏。所以碎片化學習就只做兩件事:搜集信息,收藏信息。

搜集、收藏只是一個單點信息處理工作,也就是你只是簡單處理了單個知識點,是淺層加工。我們之所以這麼愛幹背後的原因是:我們的天性是懶惰的,遠古時代為了保存能量,生存的本能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基因裡。

也正是因為我們天性懶惰孕育了認知規律,這要求我們要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氣的學習就像在沙子上寫字,今天寫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生而為人,我們厲害在哪裡?我們厲害就厲害在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主要功能是思考,而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

動腦思考,就相當於投資自己的大腦;大腦同樣遵循著「用進廢退」原則,你越用,腦子越靈光,越偷懶,就會生鏽。

很多人還是會說,我也有動腦子啊,可為什麼學習效果還是那麼不盡人意。

這就涉及到其中的一個底層的邏輯思維,整合思維。

我們把收集和收藏行為,稱為本能,也可以視為做了篩選的淺層加工。但是整合思維卻是一個深度加工的過程。

整合思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03整合思維與框架思維

1.用知識樹框架整合碎片時間學習成果

正如文章一開頭說的古代文人,他們都是連碎片時間都不放過的人,真是因為惜時如命,才會有如此卓越成就。

可是我們也知道,同樣惜時如命大有人在,可是學習效率卻有著天壤之別,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學霸和普通人的存在,這其中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秘密就是學習高手擁有完善的知識樹框架。

《高效學習7堂課》

知識樹框架是什麼呢?你可以想像成一棵樹。你可以把某一領域或者某個關鍵詞作為一棵樹,我們根據這個領域的重要問題比作樹枝,根據主題的不同看做是樹葉。這麼一說,是不是有點繞,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很多人之所以會出現「打開書馬冬梅,合上書馬什麼梅」,問題就出在不會看書。

我們是如何看一本書的呢?不懂門道的人,是一拿起書來就猛讀,從第一頁開始看,逐字逐句的看,一字不落的,這才叫看完一本書。

簡單易懂的書還好說,能夠順利讀完,但是要他複述,也未必能夠抓住重點。

要是碰上磚頭一樣厚的大部頭 ,估計很多人一看到,就已經產生畏難情緒,覺得完成閱讀任務簡直遙遙無期,心裡上演不亞於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一看秒放棄。

那正確的閱讀姿勢是怎樣呢?

第一步,檢視閱讀,把握整體脈絡。

之所以有人秒懂,秒人懵,就是因為讀書第一步就開始錯了,這也是我們強調的搭建知識樹框架,它的作用就在於你從宏觀視角俯瞰這個這本書全貌,而不會導致你片面了解某一片段的微觀視角。

具體怎麼看呢?

檢視閱讀,也叫泛讀。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幾個角度在十分鐘迅速把握一本書的整體脈絡,從而決定是否要精讀這本書。

1. 封面:書名和副標題

書名就是整本書的靈魂,而副標題是對書名的補充說明。

2. 書的腰封和作者介紹、封底

通常來說腰封相當於這本書的精華,很多出版社為了讓這本書好賣,都會在書的腰封上做足了功夫,就是讓你在短時間內抓住你的眼球,從而吸引你拿起這本書。要知道每年出版的書實在是太多了。

作者也是相當可參考的一個維度。一般來說作者是某一個領域的專家,都會有特別硬核的其他牛人幫忙推薦。

大咖推薦語有些是放在腰封上,有些是放在序的前面,有些則是放在封底,也就是書的最後一面。

要是都對這個領域的作者或者牛人都不認識,我們也可以通過百度下也是可以輕鬆得知這人的各項資料。

3. 序言

很多人很多人連序都不會看,其實這也難怪。我們讀書的時候,老師都沒教過我們,我們都是習慣從第一篇文章開始看,教科書也沒有序,所以很多人壓根就沒想過看序。

但是序言才是這本書的重頭戲之一,因為序言凝縮了一本書所有的核心。描述了作者寫這本書的創作背景和本書解決的問題,重點,難點,書籍的主要內容和各章的總結等。

4.目錄

目錄,是一本書的整體構成,是整本書的邏輯結構和主線。這裡寫著本書的各級標題,看完目錄便能掌握一本書大概的內容。

一本好書的目錄,邏輯結構是清晰嚴謹,按照內在的邏輯關係進行編排,一本書的目錄就是作者的思路,而你可以做的就是以讀者的思維儘可能的還原作者的思維。

當你把目錄和序言看完,其實你已經把整本書的80%都萃取到了,我們接下來還要有更多的信息進行補充。

5.後記/結語

後記,是對全書進行再次總結概括。通過閱讀這些地方,你就能提出或者解決自己要閱讀這本書的問題,以及確定自己讀書的詳略和主次。

6.豆瓣

豆瓣上有許多瓣友把自己的看完的書寫一篇書評,有長書評和短書評,你都可以通過瀏覽他們分享過對這本書的看法從中略窺一二。

從6個方面,我們就可以把一本書的整體框架就已經搭建好了。你看,即使你沒把一本書從頭看一遍,你大概八九不離十的把這本書的精華都吸收完了。

10分鐘時間可以做什麼?我們按照上面的做法做完之後,其實就可以視為看完一本書了。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可以幫助我們在零碎的時間內挑選到一本好書,儘可能的高效率的學習。很多人總是對看書有畏難情緒,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沒挑選到好書,這本書不適合他目前的認知水平,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對看書有誤區。

總覺得看書要從第一章看到最後一章,才算是看完一本書。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很多專家或者閱讀高手說自己一年之內看了200-300本書,並不是真的從頭看到尾,而是針對自己的閱讀目標,通過目錄直接翻閱到解決問題的信息部分,就已經可以當做是看完一本書。

當然直接翻閱到自己想要的部分的書籍,大部分都是實用類的工具書,前提是不包括文史類的。

工具類的書比如說新華字典,你是為了查那個字的意思,先從部首,或者拼音,直接定位到你想要的那一頁,查看解釋就可以。這樣就完成了我們的閱讀目的。

記住,閱讀的目的不在於你看書的數量,也不在於你看完。我們正確的學習方式是:我們要帶著閱讀目的,主動去尋找跟這個問題相關的書籍或者文章,去觀察。

我們讀書要做兩方面的工作,第一層,先弄懂書裡講的內容,他們會嘗試著用各種方法,比如頂級的費曼學習法,把新知識先處理消化。這也是大部分普通學者就是這麼做的;

而真正的學習高手呢?不止步於此,他更看重的是思維方式。這就涉及到第二層。

第二層是觀察,觀察這個作者是從哪個角度去切入這個問題,它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它的思維模型又是怎樣的?這個知識與我之前的庫存的舊知識可以建立聯繫嗎?這種思維模型可以運用到我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去嗎?

當你有了這種認知之後,並有意識的去運用,那麼你慢慢的就會擁有一種叫做融會貫通的能力,也就是遷移能力。底層邏輯去套用到你實際問題去驗證,那麼即使你一年只讀幾本書的效果,也遠遠大於你一年讀100本書。

所以我們不要追去數量,更多的是質量,我們要深挖一個知識點,當你把一個知識點吃透的時候,你會發現,知識真的原來有用!

說了這麼多,主要探討的是當你有了一個知識樹框架之後,你就能整合你的學習成果,何以體現呢?我舉了一個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例子,通過檢視閱讀在碎片的時間快速掌握一本書的內容與精華。你看,在短短的10分鐘,我們就相當於閱讀了一本書,並且體會到檢視閱讀帶給我們的好處是,幫助我們篩選好書,節約時間成本。

2. 把零碎的碎片時間整合到一個目標上

在這裡,我們需要說兩個問題,一個是碎片時間,另一個是目標。首先來說下碎片時間。

第一步是:找出你的碎片時間

大家都是24小時,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做很多事,而有些人做的事卻很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好好利用碎片的時間,要知道,碎片時間也是積少成多,積沙成塔,一年的時間就可能比別人的多做好多事。

那麼我們如何找到碎片時間呢?建立一個日程表,以半小時到一小時為佳。通過一周或者兩周的追蹤記錄,把我們的工作生活的行程記錄的非常清楚。

首先我們把大塊的時間找出來,職場人士就是工作時長,學生就是在學校上課學習時長,那麼其餘時間都可以算作是碎片時間,比如你醒來刷牙洗臉,排隊等等。把這些時間好好利用起來,把時間壓榨到極致。

然後我們得知道碎片時間看什麼?

這就涉及到你的目標問題,很多人之所以勤勤懇懇,碌碌無為,就是因為他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地認識,早點為自己設置一個人生目標。

對於學生黨來說,還很好理解,你的目標最終就是通過高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你的目標很明確,所以平時幹的最多的就是學習老師講授的課程並消化內容。

但是對於職場人士就不同了,有些人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他沒有想過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換句話來說,你在剛進職場的時候,什麼經驗都沒有,只有理論,通過理論來指導實踐,所以剛畢業的頭三年,你是成長的最快的時候,你什麼都要學,要摸索,要實踐,要驗證。

為了匹配這個崗位,你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了很多技能,這些技能學會之後,你才真正在這個崗位站得住腳。

但是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呆久了,你覺得熟悉到不能再熟悉,好像沒有什麼進步的空間,有種天花板的時候,其實他早就停止學習了。

在這個時候,他會開始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幹些什麼?這就說到我們的第二步,找到你的目標。

其實,我們在大學的時候,就可以試著去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也就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做什麼事情會產生心流。

心流,顧名思義就是讓你忘記時間的存在,忘記周遭的一切,你是享受做這件事,做完這件事還意猶未盡。所以鼓勵大家多嘗試,多挖掘。早日為我們人生做規劃。

當我們找到自己的目標,這樣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一開始的時候,你會有意識地利用碎片時間去投資你的興趣,接著,你每天都要做,一天不做就難受,到最後如果這件事要從你生命中割捨,你都會有種死的感覺,已經可以說的上狂熱或者痴熱。

所以我們碎片時間只是一個維度,但更為重要的是你的目標是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了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願意每天具體怎麼做?

長遠的目標都是每一天累積而成,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世上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每一天腳踏實地,圍著一個目標去推進。

正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這些都是積累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前提是始終如一為一個目標而奮進。在還沒找到自己的興趣之前,可以多試試,在這裡,我想說的是越早開始越好,因為沉沒成本代價很低,但到了一定的歲數,代價就非常高。

所以儘早找到自己的目標,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並利用零碎的碎片時間

3. 用大塊時間系統學習,碎片時間隨時溫習

很多牛人看書看的又快又準,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一個相對完善的知識框架樹,所以市面上的很多書籍對於他們來說,書中的內容很多都是舊知識,舊知識就是你已經掌握的知識,你看到舊知識當然會很快閱讀,在快速閱讀過程中又不斷的重溫了你的已有的知識,相當於激活了你知識框架樹的某一個枝節。所以我們可以在零碎的時間進行一些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

激活的方式有好幾種,但最為高效的方式就是用費曼技巧方法,想像你把剛才看到的知識分享給你朋友聽,如果你把一個沒有方面0基礎的朋友都整明白了,那麼就說明這個知識真正的被你掌握了。所以我們可以在下課的時候,專門去講給沒聽明白的同學,其實真正最大的受益者是你。

我們說了,牛人看書看得又快又準,就是因為有了相對完善的知識框架樹,而這個知識框架樹就是需要我們花大塊時間系統學習。那要怎麼搭建這個框架樹呢?我們可以找這個領域的經典書籍,對於有些人來說,經典書籍閱讀難度太大,那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可以先找入門書籍,你先把這個入門書籍的知識框架樹掌握好了,你再一步步的進階。

好的學習方式,需要一遍遍的學習已有的知識,並用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建立聯繫,還會想著這個知識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可以用這個關係怎麼跟我的生活搭上關係,這個知識在我生活中哪些方面有關。當你不斷地問自己。

因為一個好的答案,從來都不是輕易得到。你要做到不停地追問自己,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它們就可以這樣,它們對於我來說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模板,終極三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當你用這個終極三問這個思維去運用到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就相當於給你的大腦進行了一個腦力健身訓練,當你不斷地投資你的大腦,其實就已經超過80%的人。而你要做的就是把這種終身學習的習慣堅持下去。

好,今天的內容就講到這,我們再來總結下今天的課程:

主題是:整合思維整合碎片時間學習

首先我們得知道碎片時間不等於碎片化學習;碎片化學習之所以不值得提倡,是因為它不符合我們學習的方式;它是在零碎的時間進行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學習,不成體系。

真相是:沒有建立知識框架體系的學習是一種低效的學習方式,看似學的很多,但你相用上這種某項知識的時候,卻發現突然短路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知識框架的知識點就像零散的珍珠,只能在特定場合下一次性使用,而不能串起一大串。

既然得知碎片化學習的危害,那我們就可以從這個源頭做好措施,有3大妙招。

1.把碎片時間整合到一個大目標,並賦予意義。

結構化思維就是可以把我們平時零碎的知識整合到一個大目標,這樣我們目標就不會偏離的太離譜。

2.用大塊時間系統學習,碎片時間隨時溫習。

要想獲得有個好的學習效果,必須是沉浸式學習,之所以牛人看書看得又快又準,是因為他們本身的知識框架樹比較完善,而他們的學習就是碎片學習,看到新鮮的,新穎的觀點案例等,迅速補充到知識框架樹,不斷升級迭代。

3.整合思維整合碎片時間的學習成果

我舉了一個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例子,告訴大家知識樹框架是如何搭建,正是通過知識樹框架使的我們在碎片時間快速掌握一本書的重點、主要內容和觀點,而這就是知識樹帶給我們的好處。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碎片時間」做到高效學習?
    其實我們已經深刻的意識到,一個人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所取得的效果,無論好壞,其實都是跟你學習的時長,以及大腦放鬆的時長是密不可分的。那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很忙,卻能利用有效的「碎片時間」去進行高效的學習?
  • 如何利用碎片時間學習英語
    私下裡和朋友聊天,很多人都覺得英語難學。其實英語是少數幾門我們能快速掌握的外語之一。相對於日語在語法上的主賓謂結構和複雜的敬語,法語的小舌音、俄語的顫音,德語的陰、陽、中三種詞性,對母語為漢語的人來說,英語在發音、詞彙和語法上都和漢語有不少相似之處。
  • 利用碎片化「等」的時間來學習——讓沙子變金子
    世界上最公平的一件事就是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每個人的一天都擁有24小時。時間去哪了?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年,彈指間感覺人就老了。不管是大把的時間還是零碎的時間,都是由一分一秒組成。在學習上除了學生有專門的時間學習,其他人學習都需要自己找時間。利用好碎片時間,將沙子變金子。
  • 如何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日語?這或許是個好方法
    最近有很多身邊的小夥伴想要開始學習日語,但是有迫於沒有時間,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如何利用零星的時間進行日語學習?在進行學習之前,需要明確我們學習日語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我們僅僅是為了能夠進行簡單的口語交流,那麼利用零星的空餘時間也是能夠完成目標的,但是如果你想要通過JLPT、J.TEST或者NAT-TEST等考試,為了能夠取得高端的證書的情況下,那就必須安排固定的時間來進行沉浸式學習,系統地對單詞和語法進行梳理,還需要適當練習,才能夠完成目標。
  • 不到20天,如何利用碎片時間做到215+?丨上財MBA聯考總動員VII
    但除了學習,我們仍有許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上班和帶娃。財小微想說,它們並不是「攔路虎」,千萬別小瞧事情之間的碎片時間!如果能好好利用,做到「見縫插針」,就能有效填補空白,相當於無形中增加了可觀的備考時間!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鑽進「碎片時間」的牛角尖而主動把時間割裂哦,因為無論是備考還是學習,都是一個連貫且漸入佳境的過程。
  • 你的碎片時間都用來幹嘛了?做好時間管理到底有什麼用?
    當然,不管你利用這些碎片時間做什麼事,都沒有對與錯。但是,如果能把這些碎片時間利用好,便會拉開人生差距。我有一個朋友,她有一個學霸兒子,今年考上了北大。各科都很優秀,尤其他的英語成績,在整個年級名列前茅,他也覺得每天時間很緊張。
  • 做時間碎片的「拼圖者」
    做時間碎片的「拼圖者」時間:2020-11-30 14:32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我們小時候都做過這樣一道題:一個人想要泡茶,泡茶的工序分為燒水、清洗茶壺茶杯、拿茶葉和泡茶,怎樣做才能最節省時間?正確答案是先燒水,在等待水開的過程中清洗茶壺茶杯並拿茶葉,水開了之後再泡茶。
  • 予虹:碎片時間不夠用?分享3個提高寶媽效能管理的方法
    在帶娃的寶媽們,你是不是總感覺碎片時間不夠用?精力不集中?不在狀態?做事效率低?如果是的話,那不要走開,現在分享3個可以幫助寶媽提升效能管理的方法。分別是對應寶媽如何管理你的碎片時間、高效利用,如何合理設定目標直到達成,以及提升學習效率的工具這3個部分去說的。
  • 有效利用孩子碎片時間,輕鬆學會100首古詩,你可以這樣做
    ID:諾媽家有男寶 文/諾媽「爭分奪秒」這個詞語放在現代社會裡,它更好的解釋應該是「有效利用碎片時間」。成人之間,懂得時間管理的人,勢必收穫更多;那麼孩子呢?也是如此!倘若能夠把孩子的碎片時間有效利用起來,不經意之間,你會收穫很多驚喜。
  • 每天學習一個《查理芒格的100個思維模型》之決策樹思維模型
    我的能力遠不及查理芒格,我也無法像他那樣精通各個學科,但我依然可以學習他的思維發展路徑——通過大量思維模型來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芒格學院對思維模型進行了匯總。希望能夠讓讀者有一個學習的綱領性認知。這裡主要研究思維方法及學習策略。在講述這些思維模型的時候,不僅會講述模型本身,也會使用深度理解策略、認知階梯策略等學習策略,對思維模型進行加工。
  • 3分鐘|讓你秒懂英語學習時間高效利用法
    (參見我的文章《為什麼學了10年英語,你仍然不會講?》)基本的常識是:要熟練掌握一門技術,需要一段時間的「刻意練習」。這裡的「一段時間」,可不是指「從你一開始學習時就計算,經過半年、一年或者數年之後「你就可以掌握這門技術。事實上,雖然時間看上去挺長,但你卻並沒有花多少」有效時間「在技術學習。
  • 用3個黃金「碎片時間」培養娃聰明大腦,4個方法,拉開同齡人差距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會有的魯迅先生說:世界上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要說起利用碎片時間的典型例子,那就要當屬河北衡水中學了,在他們學校裡,跑操的間隙都可以聽見學生們的背書的聲音
  •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知乎高贊!
    為什麼有的人年輕輕輕,思想高深度卻遠高於常人?有人說主要靠經驗,有人說靠天賦,但真正的原因真的只有這些嗎?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的人工作了很多年,而且也經常看書學習,卻一直平庸,而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擁有遠高於常人的思想深度呢?
  • (三年級)思維導圖整合信息,如何完成《國寶大熊貓》的資料搜集
    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們沒見過的人應該有很多,那就先從圖片上認識一下它吧。接下來,我們明確一下本課要求。《國寶大熊貓》學習這一課,主要是為了完成如下的教學目標:1.搜集國寶大熊貓的相關資料信息。
  • 沒時間減脂?快利用起碎片時間!每晚2分鐘碎片減脂
    不過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實屬無奈,因為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時間減脂,不過大家也不用擔心,就算只是利用碎片時間,我們一樣也可以瘦下去,每晚只需要2分鐘,助你快速燃脂!說到這裡,可能很多朋友不相信,2分鐘怎麼可能減脂呢?想要減脂,還需要大家持之以恆的練習,別看只有2分鐘的練習,但是燃脂效果非常出色。
  • 思維導圖學習:探究東尼.博贊的《記憶導圖》
    儘管這個他認為世界最重要的圖表裡的原理和要素並非他發明,但是他能夠有機的組合起來研究人的大腦的記憶和思考的秘訣,就是對人類記憶的研究的重大貢獻。我認為這本書是思維導圖學習者必修的教材,除非你不想再學習思維導圖。
  • 碎片化英語學習?不要再自己騙自己了 碎片化的英語最後還是碎片
    碎片化英語學習?笑話。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聰明的科學家發明了一個神奇的記憶枕頭,每天晚上枕著它睡覺,就可以在睡夢中不知不覺的學英語。但是一個月過去了,當他試圖開口講英語的時候,卻一個單詞也蹦不出來。
  • 西安一家長買來印滿英文單詞的衛生紙 督促孩子利用時間學習
    最近,這種紙巾在網上火起來,不少家長都給孩子買來促進學習。家長買來「學霸捲紙」讓孩子珍惜碎片時間西安市民李女士的兒子支恂宇今年13歲,在東郊一所中學讀七年級,「我前兩天刷抖音,看到有帶單詞的捲紙,就給娃買了三卷。」
  • 秋葉《時間管理七堂課》:學得會、用得上的時間管理課
    首先,秋葉先從心理上為讀者建立信心,只要掌握方法,每個人都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然後明確了時間管理的七個模塊,分別為:目標管理、情緒管理、精力管理、日程管理、效率管理、碎片管理、外包管理。c.能把資源和能力串聯起來。d.能進一步分解為小任務。3.目標設定好之後,制定自己的時間管理九宮格,明確當前最重要的幾項,比如我本人,孩子初三,最重要的是生活和工作,人在中年,鍛鍊和學習也必不可少,其他社交、財務之內的只能放在最後。
  • 河南高考狀元王子瑾:碎片化時間不僅不適於學習,還可能會誤了你
    而且,搶時間學習並不是一件需要"忍受"的事情,其實她自己還挺享受的。不過如何利用搶來的時間,王子瑾也別有妙論,她一直堅持,能擠出整塊時間就儘量擠,別把一些實質很繁重的任務寄希望於碎片時間解決。比如,王子瑾說,想用碎片時間背完10000個單詞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當你還要參加一項有預設期限的考試。一、碎片時間背單詞為什麼無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