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學習7法則#
無論你是想提高學習成績,還是想在專業技能更上一層樓。給我10分鐘,這篇回答會告訴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保持高效學習。
高能預警,本文六千多字,純手打,從構思到成文用時三天。建議速讀與精讀形結合。認真看完,我有信心幫你提升數倍的學習能力,從底層邏輯打通你的任督二脈。
如果你對學習沒有目標,如果你讀過的書總是頭腦一片空白;
如果你花費大量碎片時間,但學習收穫很低,如果你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很弱。
這篇問答,就是給你最好的學習寶典。
零星的時間,如果能敏捷地加以利用,可成為完整的時間。所謂「積土成山」是也,失去一日甚易,欲得回已無途。
——卡耐基
01
國學大師季羨林,從一個貧困的農家小孩躍遷成世界知名大學者,靠的就是勤能補拙,珍惜時間到了幾近苛刻的程度:會議上、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就連步行上,頭腦一刻都未停止過思考。
生病住院期間,凡是輸液的時候,一定是右手寫文章。堅持不懈地寫,寫出了《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牛棚雜憶》等著作。
董遇,自季直,性格質樸,不善言辭但又好學,是魏國著名儒宗。他對《老子》、《春秋左氏傳》非常有心得,並寫了一本《朱墨別異》書籍。
當讀書人想向他求學,董遇拒絕道:「你自己應該先讀上個百遍,書讀多了,它的道理就自然清楚了」。讀書人說「我們竭盡所能學習,可就是擠不出時間」。
董遇說「應該利用好『三餘『來學習。那『三餘『是什麼意思呢?董遇解釋:「冬天是一年中的空餘時間,夜晚是一天中空餘時間,陰雨連綿的日子,是農作的空餘時間啊!」
魯迅,字豫山,後改豫才,在文學上和思想都有極高造詣。也是一位珍惜時間的偉人,他把別人喝咖啡、談天的時間全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
在北京時,他的臥室裡,放著這麼一副對聯,「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鷗之先鳴」。大意是:看見太陽落山了還不心裡焦急,怕的是一年又去,報春的杜鵑又早早啼叫。
牆上還掛著他最崇敬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照片,在《朝花夕拾》寫到「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正是臥室裡的這副對聯和照片督促自己珍惜時間,鞭策自己,一生著譯一千多萬字,寫下《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流芳百世。
02
用碎片時間學習不等同於碎片化學習!
用碎片時間學習不等同於碎片化學習!
用碎片時間學習不等同於碎片化學習!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要怎麼做到碎片時間學習之前,首先我們弄清楚一個個定義,什麼是碎片時間,什麼又是碎片時間學習和碎片化學習。
碎片時間,顧名思義就是一大塊時間被撕碎成七零八碎,好比是衣服的邊角廢料,看似不起眼,但一天下來,這些碎片時間也能匯聚成2、3大塊的時間塊。
比如刷牙洗臉、上廁所、坐地鐵、排隊候車、逛街,吃飯、洗澡等等,這些時間也被稱為「時間黑洞」。
再來看碎片時間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把這些零零碎碎的時間利用起來進行學習,但是學習的效果卻是因人而異,有高質量的學習,也有低水平的勤奮。
而碎片化學習,看起來跟碎片時間學習好像差不多,都是利用非整塊時間進行學習,看似管理時間,但學習效果卻未如人所願,比如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學習效率低下。
歸根結底你沒有用整合思維整合碎片時間學習。
什麼叫整合思維呢?
要知道整合思維之前,我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松鼠過冬之前就做三件事,找松塔、撿松塔、放鬆塔,放到哪兒呢?放到它自認為安全的樹洞裡。於是,一路撿一路放,存放的松塔也是蠻多的。
但冬天真的到了,因為樹洞太多,忘記了放鬆塔都具體在哪些樹洞裡。結果怎麼樣了呢?只能去吃離它最近的樹洞裡為數不多的存糧。
可想而知,松鼠這個冬天過得有點難過呀。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想,既然這個冬天不好過,那下次過冬的時候,做好標記,這樣就不會因為忘記而挨餓了吧?
很可惜的是,松鼠把上年的習慣:撿松塔,放鬆塔,挨餓過冬的遊戲周而復始,玩了一遍又一遍,永遠都處在低水平上的勤奮。
小夥伴們肯定會想,這松鼠也太傻了吧,是我肯定就不會這樣。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環顧我們周圍,是不是有些人惜時奮鬥了一輩子,卻依然還困在人生窘境之中,而有些人惜時改變了人生命運,活出了精彩人生,過上幸福生活。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用整合思維整合你的碎片時間學習。
整合思維,顧名思義就是把碎片時間學到的知識串聯起來,整合到一個目標上。
碎片化學習是怎樣呢?比如說,在碎片時間,只要看到好的文章一律收藏。所以碎片化學習就只做兩件事:搜集信息,收藏信息。
搜集、收藏只是一個單點信息處理工作,也就是你只是簡單處理了單個知識點,是淺層加工。我們之所以這麼愛幹背後的原因是:我們的天性是懶惰的,遠古時代為了保存能量,生存的本能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基因裡。
也正是因為我們天性懶惰孕育了認知規律,這要求我們要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氣的學習就像在沙子上寫字,今天寫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生而為人,我們厲害在哪裡?我們厲害就厲害在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主要功能是思考,而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
動腦思考,就相當於投資自己的大腦;大腦同樣遵循著「用進廢退」原則,你越用,腦子越靈光,越偷懶,就會生鏽。
很多人還是會說,我也有動腦子啊,可為什麼學習效果還是那麼不盡人意。
這就涉及到其中的一個底層的邏輯思維,整合思維。
我們把收集和收藏行為,稱為本能,也可以視為做了篩選的淺層加工。但是整合思維卻是一個深度加工的過程。
整合思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03整合思維與框架思維
1.用知識樹框架整合碎片時間學習成果
正如文章一開頭說的古代文人,他們都是連碎片時間都不放過的人,真是因為惜時如命,才會有如此卓越成就。
可是我們也知道,同樣惜時如命大有人在,可是學習效率卻有著天壤之別,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學霸和普通人的存在,這其中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秘密就是學習高手擁有完善的知識樹框架。
知識樹框架是什麼呢?你可以想像成一棵樹。你可以把某一領域或者某個關鍵詞作為一棵樹,我們根據這個領域的重要問題比作樹枝,根據主題的不同看做是樹葉。這麼一說,是不是有點繞,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很多人之所以會出現「打開書馬冬梅,合上書馬什麼梅」,問題就出在不會看書。
我們是如何看一本書的呢?不懂門道的人,是一拿起書來就猛讀,從第一頁開始看,逐字逐句的看,一字不落的,這才叫看完一本書。
簡單易懂的書還好說,能夠順利讀完,但是要他複述,也未必能夠抓住重點。
要是碰上磚頭一樣厚的大部頭 ,估計很多人一看到,就已經產生畏難情緒,覺得完成閱讀任務簡直遙遙無期,心裡上演不亞於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一看秒放棄。
那正確的閱讀姿勢是怎樣呢?
第一步,檢視閱讀,把握整體脈絡。
之所以有人秒懂,秒人懵,就是因為讀書第一步就開始錯了,這也是我們強調的搭建知識樹框架,它的作用就在於你從宏觀視角俯瞰這個這本書全貌,而不會導致你片面了解某一片段的微觀視角。
具體怎麼看呢?
檢視閱讀,也叫泛讀。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幾個角度在十分鐘迅速把握一本書的整體脈絡,從而決定是否要精讀這本書。
1. 封面:書名和副標題
書名就是整本書的靈魂,而副標題是對書名的補充說明。
2. 書的腰封和作者介紹、封底
通常來說腰封相當於這本書的精華,很多出版社為了讓這本書好賣,都會在書的腰封上做足了功夫,就是讓你在短時間內抓住你的眼球,從而吸引你拿起這本書。要知道每年出版的書實在是太多了。
作者也是相當可參考的一個維度。一般來說作者是某一個領域的專家,都會有特別硬核的其他牛人幫忙推薦。
大咖推薦語有些是放在腰封上,有些是放在序的前面,有些則是放在封底,也就是書的最後一面。
要是都對這個領域的作者或者牛人都不認識,我們也可以通過百度下也是可以輕鬆得知這人的各項資料。
3. 序言
很多人很多人連序都不會看,其實這也難怪。我們讀書的時候,老師都沒教過我們,我們都是習慣從第一篇文章開始看,教科書也沒有序,所以很多人壓根就沒想過看序。
但是序言才是這本書的重頭戲之一,因為序言凝縮了一本書所有的核心。描述了作者寫這本書的創作背景和本書解決的問題,重點,難點,書籍的主要內容和各章的總結等。
4.目錄
目錄,是一本書的整體構成,是整本書的邏輯結構和主線。這裡寫著本書的各級標題,看完目錄便能掌握一本書大概的內容。
一本好書的目錄,邏輯結構是清晰嚴謹,按照內在的邏輯關係進行編排,一本書的目錄就是作者的思路,而你可以做的就是以讀者的思維儘可能的還原作者的思維。
當你把目錄和序言看完,其實你已經把整本書的80%都萃取到了,我們接下來還要有更多的信息進行補充。
5.後記/結語
後記,是對全書進行再次總結概括。通過閱讀這些地方,你就能提出或者解決自己要閱讀這本書的問題,以及確定自己讀書的詳略和主次。
6.豆瓣
豆瓣上有許多瓣友把自己的看完的書寫一篇書評,有長書評和短書評,你都可以通過瀏覽他們分享過對這本書的看法從中略窺一二。
從6個方面,我們就可以把一本書的整體框架就已經搭建好了。你看,即使你沒把一本書從頭看一遍,你大概八九不離十的把這本書的精華都吸收完了。
10分鐘時間可以做什麼?我們按照上面的做法做完之後,其實就可以視為看完一本書了。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可以幫助我們在零碎的時間內挑選到一本好書,儘可能的高效率的學習。很多人總是對看書有畏難情緒,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沒挑選到好書,這本書不適合他目前的認知水平,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對看書有誤區。
總覺得看書要從第一章看到最後一章,才算是看完一本書。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很多專家或者閱讀高手說自己一年之內看了200-300本書,並不是真的從頭看到尾,而是針對自己的閱讀目標,通過目錄直接翻閱到解決問題的信息部分,就已經可以當做是看完一本書。
當然直接翻閱到自己想要的部分的書籍,大部分都是實用類的工具書,前提是不包括文史類的。
工具類的書比如說新華字典,你是為了查那個字的意思,先從部首,或者拼音,直接定位到你想要的那一頁,查看解釋就可以。這樣就完成了我們的閱讀目的。
記住,閱讀的目的不在於你看書的數量,也不在於你看完。我們正確的學習方式是:我們要帶著閱讀目的,主動去尋找跟這個問題相關的書籍或者文章,去觀察。
我們讀書要做兩方面的工作,第一層,先弄懂書裡講的內容,他們會嘗試著用各種方法,比如頂級的費曼學習法,把新知識先處理消化。這也是大部分普通學者就是這麼做的;
而真正的學習高手呢?不止步於此,他更看重的是思維方式。這就涉及到第二層。
第二層是觀察,觀察這個作者是從哪個角度去切入這個問題,它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它的思維模型又是怎樣的?這個知識與我之前的庫存的舊知識可以建立聯繫嗎?這種思維模型可以運用到我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去嗎?
當你有了這種認知之後,並有意識的去運用,那麼你慢慢的就會擁有一種叫做融會貫通的能力,也就是遷移能力。底層邏輯去套用到你實際問題去驗證,那麼即使你一年只讀幾本書的效果,也遠遠大於你一年讀100本書。
所以我們不要追去數量,更多的是質量,我們要深挖一個知識點,當你把一個知識點吃透的時候,你會發現,知識真的原來有用!
說了這麼多,主要探討的是當你有了一個知識樹框架之後,你就能整合你的學習成果,何以體現呢?我舉了一個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例子,通過檢視閱讀在碎片的時間快速掌握一本書的內容與精華。你看,在短短的10分鐘,我們就相當於閱讀了一本書,並且體會到檢視閱讀帶給我們的好處是,幫助我們篩選好書,節約時間成本。
2. 把零碎的碎片時間整合到一個目標上
在這裡,我們需要說兩個問題,一個是碎片時間,另一個是目標。首先來說下碎片時間。
第一步是:找出你的碎片時間
大家都是24小時,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做很多事,而有些人做的事卻很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好好利用碎片的時間,要知道,碎片時間也是積少成多,積沙成塔,一年的時間就可能比別人的多做好多事。
那麼我們如何找到碎片時間呢?建立一個日程表,以半小時到一小時為佳。通過一周或者兩周的追蹤記錄,把我們的工作生活的行程記錄的非常清楚。
首先我們把大塊的時間找出來,職場人士就是工作時長,學生就是在學校上課學習時長,那麼其餘時間都可以算作是碎片時間,比如你醒來刷牙洗臉,排隊等等。把這些時間好好利用起來,把時間壓榨到極致。
然後我們得知道碎片時間看什麼?
這就涉及到你的目標問題,很多人之所以勤勤懇懇,碌碌無為,就是因為他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地認識,早點為自己設置一個人生目標。
對於學生黨來說,還很好理解,你的目標最終就是通過高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你的目標很明確,所以平時幹的最多的就是學習老師講授的課程並消化內容。
但是對於職場人士就不同了,有些人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他沒有想過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換句話來說,你在剛進職場的時候,什麼經驗都沒有,只有理論,通過理論來指導實踐,所以剛畢業的頭三年,你是成長的最快的時候,你什麼都要學,要摸索,要實踐,要驗證。
為了匹配這個崗位,你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了很多技能,這些技能學會之後,你才真正在這個崗位站得住腳。
但是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呆久了,你覺得熟悉到不能再熟悉,好像沒有什麼進步的空間,有種天花板的時候,其實他早就停止學習了。
在這個時候,他會開始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幹些什麼?這就說到我們的第二步,找到你的目標。
其實,我們在大學的時候,就可以試著去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也就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做什麼事情會產生心流。
心流,顧名思義就是讓你忘記時間的存在,忘記周遭的一切,你是享受做這件事,做完這件事還意猶未盡。所以鼓勵大家多嘗試,多挖掘。早日為我們人生做規劃。
當我們找到自己的目標,這樣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一開始的時候,你會有意識地利用碎片時間去投資你的興趣,接著,你每天都要做,一天不做就難受,到最後如果這件事要從你生命中割捨,你都會有種死的感覺,已經可以說的上狂熱或者痴熱。
所以我們碎片時間只是一個維度,但更為重要的是你的目標是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了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願意每天具體怎麼做?
長遠的目標都是每一天累積而成,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世上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每一天腳踏實地,圍著一個目標去推進。
正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這些都是積累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前提是始終如一為一個目標而奮進。在還沒找到自己的興趣之前,可以多試試,在這裡,我想說的是越早開始越好,因為沉沒成本代價很低,但到了一定的歲數,代價就非常高。
所以儘早找到自己的目標,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並利用零碎的碎片時間
3. 用大塊時間系統學習,碎片時間隨時溫習
很多牛人看書看的又快又準,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一個相對完善的知識框架樹,所以市面上的很多書籍對於他們來說,書中的內容很多都是舊知識,舊知識就是你已經掌握的知識,你看到舊知識當然會很快閱讀,在快速閱讀過程中又不斷的重溫了你的已有的知識,相當於激活了你知識框架樹的某一個枝節。所以我們可以在零碎的時間進行一些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
激活的方式有好幾種,但最為高效的方式就是用費曼技巧方法,想像你把剛才看到的知識分享給你朋友聽,如果你把一個沒有方面0基礎的朋友都整明白了,那麼就說明這個知識真正的被你掌握了。所以我們可以在下課的時候,專門去講給沒聽明白的同學,其實真正最大的受益者是你。
我們說了,牛人看書看得又快又準,就是因為有了相對完善的知識框架樹,而這個知識框架樹就是需要我們花大塊時間系統學習。那要怎麼搭建這個框架樹呢?我們可以找這個領域的經典書籍,對於有些人來說,經典書籍閱讀難度太大,那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可以先找入門書籍,你先把這個入門書籍的知識框架樹掌握好了,你再一步步的進階。
好的學習方式,需要一遍遍的學習已有的知識,並用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建立聯繫,還會想著這個知識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可以用這個關係怎麼跟我的生活搭上關係,這個知識在我生活中哪些方面有關。當你不斷地問自己。
因為一個好的答案,從來都不是輕易得到。你要做到不停地追問自己,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它們就可以這樣,它們對於我來說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模板,終極三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當你用這個終極三問這個思維去運用到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就相當於給你的大腦進行了一個腦力健身訓練,當你不斷地投資你的大腦,其實就已經超過80%的人。而你要做的就是把這種終身學習的習慣堅持下去。
好,今天的內容就講到這,我們再來總結下今天的課程:
主題是:整合思維整合碎片時間學習
首先我們得知道碎片時間不等於碎片化學習;碎片化學習之所以不值得提倡,是因為它不符合我們學習的方式;它是在零碎的時間進行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學習,不成體系。
真相是:沒有建立知識框架體系的學習是一種低效的學習方式,看似學的很多,但你相用上這種某項知識的時候,卻發現突然短路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知識框架的知識點就像零散的珍珠,只能在特定場合下一次性使用,而不能串起一大串。
既然得知碎片化學習的危害,那我們就可以從這個源頭做好措施,有3大妙招。
1.把碎片時間整合到一個大目標,並賦予意義。
結構化思維就是可以把我們平時零碎的知識整合到一個大目標,這樣我們目標就不會偏離的太離譜。
2.用大塊時間系統學習,碎片時間隨時溫習。
要想獲得有個好的學習效果,必須是沉浸式學習,之所以牛人看書看得又快又準,是因為他們本身的知識框架樹比較完善,而他們的學習就是碎片學習,看到新鮮的,新穎的觀點案例等,迅速補充到知識框架樹,不斷升級迭代。
3.整合思維整合碎片時間的學習成果
我舉了一個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例子,告訴大家知識樹框架是如何搭建,正是通過知識樹框架使的我們在碎片時間快速掌握一本書的重點、主要內容和觀點,而這就是知識樹帶給我們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