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伴著靄靄晨霧,一聲高亢悠長的盤木號子在吊腳樓旁響起,迴蕩在土家山寨九十九道嶺、九十九個灣。2018武陵山片區首屆土家織錦文化節暨第二屆牧笛溪守秋匯在張家界永定區四都坪鄉牧笛溪村舉行。
本次以「織秋牧笛溪」為主題的2018武陵山片區首屆土家織錦文化節暨第二屆牧笛溪守秋匯由土家織錦大賽和守秋匯兩部分組成,共五個板塊,即:土家織錦大賽、織錦藝術展演,趣味農耕活動、扶貧紀實展、篝火晚會,整個系列活動將四都坪的「風景、風物、風情」巧妙的融合,形成山水四都、生態原鄉的景象。
民俗節目表演
民俗節目表演
此刻,2018武陵山片區首屆土家織錦文化節暨第二屆牧笛溪守秋匯在永定區四都坪鄉牧笛溪村隆重拉開序幕。來自湖南、湖北、重慶等武陵山片區50餘名代表各地最高水平的土家織錦能手參與織錦大賽。
民俗節目表演
守秋是指在秋天裡,男女老少敲鑼打鼓驅趕田間偷食的野獸,共同守護秋天的果實,同時也是慶祝豐收之意。
山寨炊煙伴牧笛,水鄉清溪唱山歌。伴著靄靄晨霧,一聲高亢悠長的盤木號子在吊腳樓旁響起,迴蕩在土家山寨九十九道嶺、九十九個灣。
土家織錦又名「西蘭卡普」,是我國四大名錦之一,是民族審美與勞動智慧的結晶,是土家文化的最重要的文化標誌符號,又是土家民族文化積澱的傑出代表。
村民現場觀看
永定區四都坪鄉距張家界市中心城區60公裡,與沅陵永順接壤,連三地五鄉,源深南二溪,環境優美,土家村落保存良好,土家傳統技藝及傳統農耕生活方式流傳至今,有著獨特的鄉村旅遊資源,2014年獲評「湖南省生態優美鄉鎮」稱號。
同時展示由40名織女歷時兩個多月織成的40塊寬40釐米高61釐米的小幅張家界山水風光組合而成的巨幅土家織錦「仙錦張家界」,向改革開放40周年、張家界建市30周年獻禮;扶貧紀實展用圖片和文字展示在市委宣傳部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指導下,牧笛溪村、和平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村民現場觀看
目前,該鄉已列入湖南省十二條旅遊精品線路名單。在傳統村落的土家吊腳樓舉辦大型土家織錦技藝大賽,國內尚屬首次。
本次以「織秋牧笛溪」為主題的2018武陵山片區首屆土家織錦文化節暨第二屆牧笛溪守秋匯由土家織錦大賽和守秋匯兩部分組成,共五個板塊,即:土家織錦大賽、織錦藝術展演,趣味農耕活動、扶貧紀實展、篝火晚會,整個系列活動將四都坪的「風景、風物、風情」巧妙的融合,形成山水四都、生態原鄉的景象。
知名演員、張家界市鄉村旅遊公益大使李依曉參與本次活動。參加群眾達五千餘名,現場格外熱鬧。
在土家織錦大賽上,百名織女用百架織機在土家吊腳樓演繹一幅男耕女織、繁忙勞作、幸福和諧的原始農耕文明的實景巨幅圖;織錦藝術展演上,用百架織機搭成表演T臺,以古村落為背景,進行土家織錦藝術展演。
下午的農耕活動競技場上,村民身著民族服裝,個個精神抖擻、意氣風發,運鬥墊、挑擔子、掰玉米、智抓雞等活動,展示拼搏與智慧,體驗原汁原味的土家農耕風情。
此次活動由湖南省文化廳指導,張家界市委宣傳部、市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土家織錦分會主辦,永定區委宣傳部、大唐華銀張家界水電有限公司、永定區四都坪鄉人民政府、張家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永定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旨在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全面展示四都坪鄉美麗生態環境和神奇農耕文化,提高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鄉村旅遊和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發展。(圖/洪濤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