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志和往日一樣,在鐵嶺蓮花溼地景區湖面上劃著小船清理浮萍。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特派鐵嶺首席記者 趙天乙 攝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南宋著名文人楊萬裡對杭州西湖美景的描寫膾炙人口、深入人心。可你知道嗎?在咱們東北也有一處不亞於西湖的美景,每年7月中旬,翠綠的蓮葉隨波飄動,嬌媚的荷花絢爛至極。這裡就是東北唯一一座城市溼地公園——鐵嶺蓮花溼地景區。
7月2日,55歲的宋立志像往日一樣,在鐵嶺蓮花溼地景區湖面上劃著小船清理浮萍。已經在溼地工作十餘年的他,每天早八晚五地進行環保作業,看著溼地的環境一天天變好,他心裡十分踏實。「這都是留給子孫後代的,只要身體還允許,讓我再幹20年都行!」
2006年以前,宋立志還是一個在湖邊種地的莊稼漢。而更早的時候,這裡的湖水汙染嚴重,農戶家養的鴨鵝都不願意下水。
宜人美景一度遭遇汙染
「最早,這個村落只有五戶人家——陳、劉、李、宋、董。村落周圍有湖水,所以起名『五家湖』,現在改成了『五角湖』。」宋立志從小生活在溼地附近的五角湖村,55年來,他就沒離開過這塊土地。
「掏鳥蛋、採河蚌、下網抓魚……小的時候,這些事兒都沒少幹。」談起身邊這處天然水域,宋立志如數家珍。這裡是三河交匯的平原沼澤地帶,水資源豐沛,以產水稻聞名。但因為地勢低洼,難免出現澇情。為解決這個問題,上世紀70年代,當地修建了一處水庫,水庫包括了五角湖村西南側的湖泊。
「當時魚多得肉眼都能看見,村裡有幾戶人家以打漁為生。」宋立志回憶著當年的情景,嘴角帶著笑。「那時候的夏天,人在水裡都可以睜開眼睛。每年夏天,周圍村落甚至城裡人都來這兒下水庫、採河蚌。」
「河蚌都是野生的。站在齊胸深的水庫裡,腳在水底下碰到河蚌,然後一個猛子紮下去,把河蚌撈出來。」老宋說,大家採完河蚌,回家收拾乾淨,用辣椒一炒。「那滋味,絕了!」
湖裡除了河蚌,還有不少野鴨。「小時候家裡有獵槍,父親有時候會打幾隻野鴨。那時候能吃到野味,就和過年一樣。」
可是,上世紀80年代末,這裡的湖水一度不再清澈,飛鳥和魚也逐漸減少。「當時,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都排到了這裡,清澈的湖水漸漸變成乳白色,後來又變成黑紅色。」宋立志說,當時,這裡一到夏天就氣味燻人,大家都不願意接近。
「就連自家養的鴨鵝都不願意下水,何況野生動物。」到了90年代,湖水的汙染程度愈發嚴重,附近的野生動物幾乎絕跡,周邊居民的飲用水源也受到了汙染。「喝的水被汙染,是當時大家最大的煩心事。原有的井水都不能喝了,只能再花錢打深水井。」
綠水青山重現 野生動物回歸
2006年開始,蓮花溼地恢復了生態建設,老宋也到溼地搞起了綠化工作。「簡單說就是種植樹木和水生植物,反正是有啥活我就幹啥活。」
每天工作起早貪黑,但宋立志依然很樂和。「看著湖水一天比一天清澈,風景一天比一天美,誰都得樂和。」
和宋立志同樣樂和的還有鐵嶺市的市民,2006年恢復溼地建設開始,這裡最明顯的變化是水清澈了,鳥又回來了。
「有一次,我正在溼地裡打撈浮萍,抬眼看到溼地東南角一片水域裡有12隻天鵝,4隻大的,8隻小的,大的白色,小的灰色。」宋立志說,「以前溼地沒受到汙染的時候,也不常見到天鵝,這一下來了12隻,可把我樂壞了。」
「隨著環境一天天變好,天鵝、大雁等遷徙鳥類紛紛在這兒聚集,野鴨、野雞等就更多了。我們這有一道閘,放水的時候魚蹦起老高,有的魚都能衝過去,就跟『鯉魚躍龍門』一樣,那叫一個壯觀。」談起溼地的變化,宋立志興奮不已。
為了保護優美的溼地,宋立志和附近村民們都不遺餘力。「有一天晚上,突然狂風暴雨來襲,我一下想起白天剛栽的小樹苗,連忙叫起媳婦回去。」宋立志說,儘管當時已是晚上8點多,他還是和媳婦一起趕回距家兩公裡的景區。兩人頂著暴雨把大風吹到的樹苗扶了起來,一棵棵重新加固。「當時回去救樹苗的不止我們倆,還有不少村民,場面老壯觀了!」
如今,宋立志已經在溼地工作了十餘年,每天早八晚五地進行環保作業。「我過得很充實,看到這裡的環境一天天變好,心裡踏實。這都是留給子孫後代的,只要身體還能允許,我再幹20年都行!」
講解員與溼地情結
環境一天天恢復,溼地美景重現,這裡成了城市溼地公園。為滿足遊客的需求,這裡又有了專業的講解員。呂姝靜就是蓮花溼地的首席講解員,對於景區內的各個景點,她再熟悉不過了。
7月2日一早,呂姝靜來到溼地景區辦公室,翻開講解詞又看了幾遍。一會兒,她就要接待一個外地旅遊團。
讀大學時,呂姝靜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做講解員。今年26歲的她於2014年從大連海洋大學畢業,學的是動畫設計專業。剛到蓮花溼地工作時,她的心裡十分興奮。「能在風景區上班,每天看著優美的景色,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可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呂姝靜有些茫然——難道只要普通話說得標準,每天對著遊客背講解詞就是合格的講解員嗎?
慢慢地,呂姝靜有了自己的想法。她覺得,自己在講解時應該要告訴遊客蓮花溼地的前世今生,讓大家愛上這裡。同時還要喚醒大家的環保意識,並讓這種意識傳播開來。
作為90後,呂姝靜深知自己知識儲備和經驗上的不足。「當時,我對鐵嶺歷史不算太了解。只能通過惡補的方式『充電』,那段時間,我四處收集關於鐵嶺的書籍,只要有關鐵嶺的知識,我都要消化吸收。」呂姝靜說,自己當時閱讀的各種典籍中,包括了《鐵嶺縣誌》《鐵嶺年鑑》《遼北文化叢書》等等。
「舉例說,鐵嶺古代八大景之一的『鴛湖泛月』就在蓮花溼地當中。而在我給遊客講解時,另外七大景觀,比如『龍首千秋』『柴河晚渡』『紅崖積雪』等也會脫口而出,讓遊客對鐵嶺有更深刻的印象。」呂姝靜說。
「鐵嶺蓮花溼地是遼河、柴河、凡河交匯處自然形成的溫帶泛洪平原沼澤溼地。遼河分東西遼河,東遼河源於吉林省遼源市,是從山洞中流出;西遼河來源於兩支河流,分別是河北流入內蒙古自治區的老哈河和起源於內蒙古自治區白岔山的西拉木倫河。東西遼河在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匯合,這就是我們說的遼河了。」面對遊客,呂姝靜娓娓道來。
除此之外,一些有關本地的歷史和傳說也會被呂姝靜納入講解。比如,溼地附近有一個村落叫「康熙樓」。據《鐵嶺縣誌》記載,清代康熙皇帝東巡謁祖時曾兩次途經鐵嶺,並在鐵嶺留詩「雨餘塞草自綠,日出山花更紅;轍跡神州近遠,驥鳴廣陌西東」。民間傳說增加了此地的趣味,而真實情況是,「康熙樓」是明代萬裡長城的一部分,原本的名字叫「康顯樓」,「康熙樓」則是從此名字演化而來。
呂姝靜知性並帶有趣味的講解得到了遊客們的認可,正是這種對溼地的熱愛和工作的熱情,讓她在工作第二年就獲得了鐵嶺市講解員大賽的金獎。
「溼地工作對我來說是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因為我知道這不是我大學的專業,所以我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呂姝靜說,來自同事和遊客的認可讓她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講解員是景區的精神,我不僅要把本職工作做好,還要把我對溼地的愛和這裡的環保經驗傳播給各地的遊客。」呂姝靜說。
多個旅遊項目共建 展現蓮花風貌
2006年,蓮花溼地開始分兩期進行生態恢復建設,2011年竣工。2013年開始實施旅遊開發建設,在原生態恢復基礎上建設景觀、景點,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同時實施溼地三期工程建設。目前,三期主河道已經通航。
通過對蓮花溼地的保護和恢復,使蓮花溼地水域面積增大,常年蓄水量達到1000多萬立方米。景區內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溼地68公頃,老城區汙水處理廠排出的汙水經過蓮花溼地的深度淨化後,實現了老城區汙水廠向遼河零排放。
蓮花溼地景區內生物非常豐富,同時還是我國重要鳥類遷徙通道上的「驛站」,處於東北亞至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路線上,每年大約有68種約800萬隻鳥類遷徙,也是丹頂鶴等一些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潛在停歇地。
蓮花溼地景區的建設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鳥類之間的和諧共生。蓮花溼地景區也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區位優勢、獨特的溼地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的自然景觀,成為溼地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研究基地和科普教育、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
記者手記
綠水青山重現
笑迎八方來客
鐵嶺蓮花溼地既是鐵嶺的旅遊名片,又是遼寧的旅遊精品。這裡的核心面積10.4平方公裡,位於新老城區之間,是鐵嶺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標誌性工程。這裡現有237種植物和2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9種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
過去5年,蓮花溼地從開放的城市溼地公園轉型為國家AAAA級景區。這一轉型成為遼寧省新興旅遊內容,填補了我國大型自然公園建設中以溫帶洪泛沼澤溼地為主題的生態型溼地空白。蓮花溼地景區建設為鐵嶺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北方水城」、溼地上的生態城市、低碳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鐵嶺也先後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環境署宜居城市範例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
為了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溼地保護中來,鐵嶺市投資1.1億元建設了遼河博物館。這裡是傳播溼地文化的重要場所,也為北方溼地科學管理和保護恢復提供了實踐經驗。
2013年開始,蓮花溼地連續舉辦了五屆「中國鐵嶺荷花文化旅遊節」,期間還舉辦了第28屆全國荷花展和2屆全國荷花品種展。
在蓮花溼地景區建設過程中,通過水體景觀恢復促進了湖水循環,改善了溼地生物存在環境,保護了溼地生物的多樣性,保持了溼地系統的自然性和持續性,使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以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相互協調。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特派鐵嶺首席記者 趙天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