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宮位於河南省許昌縣艾莊回族鄉北部,北臨長葛市石固鎮,東南距許昌市區25公裡,東北距長葛市區12公裡。據《許州長社創建天寶宮》碑文載: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創立天寶觀。
天寶宮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原有建築依次為山門、拜亭、嶽王殿、關聖殿、老君殿、玉皇殿、雷祖殿、三皇殿、真武殿。今老老君殿、三皇殿已不存,兩側有廊廡、掖門。
1998年加修了仿古閣樓。拜亭由四根石柱託起,頂為四角方形,華板上繪有山水人物,石柱四面鐫刻楷書對聯。亭東西兩側有廊房各5間,硬山式灰瓦頂。過掖門有關公殿,面闊3間,硬山灰瓦頂,簷下施鬥拱。玉皇殿面闊5間,硬山灰瓦頂。
走近天寶宮,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巍峨壯觀的山門。作為明朝建築遺存,山門是天寶宮的進出大門,為兩層建築,由於牆上有三個門洞,又稱為三門。而最惹人注意的,莫過於中間門洞中那斑駁厚重的木門。據石固鎮鎮長介紹,天寶宮的大門無鉚釘,全用穿杆固定,至今完好,無縫隙,所以當地群眾有諺語說:「天寶宮的大門——無點兒(諧音釘)!」透過天寶宮的門洞,從外遠遠望去,內部樓閣殿宇,林木花草,別有情趣
在中國宗教歷史的發展中,道教算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一個教派。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道教的傳播因地域的不同也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成立於金初的真大道教,正是在北方流傳的三大道教之一。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元代建起了全國真大道教第九祖、第十祖祖庭——天寶宮。
天寶宮,坐落在長葛市石固鎮石樑河畔,北有子產祠,南望潁叔墳,川源回合,地勢廣衍,距今已有771年的歷史。據記載,天寶宮始建於1240年,剛興建時叫天寶觀,元世祖之元六年(1269年),皇帝下旨「易觀為宮」。在元代統治者的推崇下,真大道教流傳日益廣泛,天寶宮因是當時真大道教第九祖、第十祖弘法布道的場所,影響也日漸增大,被尊稱為第九、第十祖祖庭。元末以後,受戰亂影響此地一度荒廢。
「作為道教發展史的見證,天寶宮歷經元、明、清、民國數百年的風雨滄桑,其內文物古蹟保存下來實屬不易。」現主持著天寶宮日常管理工作的張至仲道長告訴記者,作為著名的道教宮觀,天寶宮現存大殿5座,其他殿宇4座,以明、清建築為主,佔地面積達26000平方米,是河南省最為完整、最為壯闊的古建築群體之一。
。
站在山門的樓閣之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寶宮的建築布局。各正殿坐北朝南,豎直形成中軸線,並且逐次擴大、逐次抬高。據介紹,中軸線由南到北長達200米,從山門往裡走,其上依次有拜亭、嶽王殿、關聖殿、老君殿、玉皇殿、雷祖殿、真武殿,形成了現在天寶宮古建築群的基本格局。這些殿宇,高峻雄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十分壯觀。兩廂還建有陪殿、齋舍、道房、浴塘、香廚等,遠望紅牆環繞,綠樹遮天,甚為壯觀。
如果說天寶宮內那氣魄雄偉、布局嚴謹的古建築展現了中華民族建築藝術的風採,那麼其內的碑碣則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經歷數百年的歷史風雲,天寶宮留存的歷代碑刻尚有100餘通,元、明、清、民國等時期的石碑50餘通。這些碑刻最大的高4米多、寬1米多、厚0.35米,最早的立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如創建天寶宮的《創建碑》和八思巴字同漢字合刻的《八思巴字蒙古語聖旨碑》,更是碑中之寶。
碑林中還有明真廣德大師王清貴的《道行碑》,有歷代重修增建天寶宮的碑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陳智超先生曾專程到天寶宮對這些碑刻進行考察,並在其撰寫的《長葛天寶宮訪碑記》一文中說:「這幾通元碑可以補充真大道教史的若干空白,也可以印證教史中的若干問題,是研究金元宗教史的重要史料。」
在拜亭內的石柱上,鐫刻著兩幅發人深思的對聯,一聯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另一聯為:「使盡無限計謀為子為孫臨死去只落得一雙空手赴陰司始問子孫安在,用出多般巧詐圖名圖利到頭來徒留下千載罵名來地府方知名利皆虛。」前一聯是勸導人們要去惡揚善,後一聯是警告世人不要用詭計去掠取名利。置身其間,不免讓人頓生「思無邪」的意念。
白雲千載空悠悠,天寶宮那精湛高超的古建築群、厚重滄桑的碑林,以及那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依然等著人們去更多地探尋、品味……
白雲千載空悠悠,天寶宮那精湛高超的古建築群、厚重滄桑的碑林,以及那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依然等著人們去更多地探尋、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