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幸福二字,人們內心總是充滿期待。4月18日上午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三次會議召開,一口氣審議通過了十餘個文件。習近平總書記在發表重要講話時,特別強調了一句話:「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獲得感」,既可以說是改革的精髓,也可以稱得上是改革的結果,它宛如一顆定心丸,讓每一位老百姓實實在在地通過改革而感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從這「三個字」,我們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百姓心為心,解民憂辦實事的決心,同時也看到了未來生活的美好藍圖。套用一句最近流行的網絡用語就是——幸福感爆棚。這幸福感具體從何而來?別急,且同學習大軍一同體會體會。
滿滿的期待感。會議強調,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讓百姓擁有「獲得感」的關鍵之所在,就是是否讓百姓在改革中受益。而讓百姓受益的根本途徑之一就是讓改革朝著百姓所期盼的方向發展。過去,辦理各類業務常常要跑幾十個、上百個部門,準備各種各樣的證明材料,程序繁瑣複雜,因此,出臺簡潔方便的辦事政策便成為了老百姓的期盼。現在,隨著「馬上就辦」等一系列簡政放權政策的實施,出現了各種「一站式」業務窗口,繁瑣不再,帶給百姓的是更加方便、便捷的生活模式。過去,一到升學季,削尖了腦袋找關係的人比比皆是,但現在隨著嚴格按照居住地調節入學,教育資源公平統籌的迅速推進,「擇校熱」驟然降溫了。「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所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麼?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這些改革不正是百姓之所期麼?有期待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動力。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都說過:「心無百姓莫為官。」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權,就要為民辦事。辦事就要辦百姓所期待的事。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我們必須再接再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可以說對於未來,我們充滿期待。
多多的安全感。會議強調,要關注群眾多方面、多層次需求,創新方式方法,多用善用會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辦法推進改革,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這段講話,樸實親切、飽含深情,溫暖了億萬人的心。如今,他依舊朝著這個奮鬥目標而不懈努力著。「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最終都要落實在一件一件的實事之中。這些實事,既體現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也體現在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門口的「小事」。在改革日益深入,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百姓之需,萬萬不可單純地從片面上來思考。「多方面、多層次」概括出了現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創新」再一次成為了熱詞,教育創新、科技創新等一系列創新舉措的推進,我們也看到了當下推進「創新」之重要性與必然性。「多予少取、放活普惠」拆開來看,「多予」指的是加大對惠民措施的投入,加強對惠民設施的建設,推進群眾生活的發展;「少取」即逐漸取消不應群眾承擔的各類負擔;「放活」即通過深化改革來充分激發群眾的積極性;「普惠」把甜頭不講條件、不打折扣地送到群眾手裡,讓黨和國家的好政策「陽光普照」。「八個大字」,如一盞明燈言簡意賅地為今後的改革道路指明了方向,更似一顆大樹,為每一位老百姓遮風擋雨,收穫更多的安全感。
穩穩的踏實感。會議指出,要認真分析歸納民生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列出清單,拿出措施,每年辦成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習近平曾說:「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凡事探求就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分析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列出清單,這是做到知實情具體而有效的手段,也是為民辦實事、謀實招、求實效的重中之重。關注難點熱點,是民之所需。列出清單、拿出措施,則是領導幹部為官一任該做也必須做的事情。「每年辦成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這句話意味深長的道出了習近平對於領導幹部的要求。習近平曾在菏澤念對聯告誡官員:「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了習近平對於百姓的深厚情懷。為官者,既是領導更是百姓。為民辦成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要求每一位領導幹部要把自己放在百姓的位置,以民之心思民之所思,辦成實事。「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身為領導幹部,就是人民的公僕,就應該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讓群眾獲得穩定的踏實感的同時,也能讓自身獲得強烈的幹事滿足感。
濃濃的歸屬感。會議強調,社會事業改革關乎民生、連接民心。要堅定不移把改革總體設計中有關社會事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要求落到實處,加快推進有關健全就業創業體制機制、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重點任務。國家是百姓的家,這個家若沒有了歸屬感,怎麼稱得上家?習近平曾說過:「什麼是作秀,什麼是真正聯繫群眾,老百姓一眼就看出來了。」因此,對於民生的改革,萬萬馬虎不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經歷了非法疫苗等一系列令人痛心的事件之後,恢復群眾對民生的信心便成了關鍵。把每一項改革工作落到實處而不是口號,是必然要求。要想搬走在民生改革的路上每一顆「頑石」,就要加快推進和完善現有的民生制度與體制的改革。一成不變的體制就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唯有讓改革跟上時代的步伐,跟緊變化趨勢,從實際出發,才能達到百姓安居樂業的目標。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若不能心繫群眾、情牽群眾,發展又有什麼價值,改革又有什麼意義?習近平提出了就業創業體制機制、教育體制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重點任務,這些都是現階段民生問題的熱點難點,可謂是一針見血、有的放矢,同時,這也是「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話的最佳體現。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家是什麼?是能夠給人們帶來安全感、歸屬感、踏實感和期待感的地方。國,便是百姓的家。民生,作為關乎群眾生存的頭等大事,需要的是領導幹部肩負起深化改革的責任與使命。在這次會議上,我們收穫到了沉甸甸的承諾與保障,讓這個「家」充滿了溫暖與希望,這難道不是所謂的幸福感爆棚嗎?(學習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