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花蓮-臺東-墾丁的太平洋海岸線是全臺最美的海岸,卻也是自由行朋友不容易前往的路線,公共運輸工具非常的不方便。所以,朋友都跳過或走花東縱谷的山線,大多數則是直接坐火車經過而已。
墾丁與花蓮之間的交通也很周折,主要靠搭乘火車,然臺鐵車票難買,坐火車還會錯過途中的景點,而且從墾丁去枋寮火車站時還需先乘坐大巴車或打車,火車走縱谷,花東海岸線的沿線美麗風光,如:三仙臺、石梯坪、北回歸線等等,坐火車都看不到。
【海線行程】
第一站:石梯坪
石梯坪位於臺灣東部的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從花蓮市出發,沿海岸公路南行約70公裡,就到了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在村北2兩公裡處,有個叫石梯坪的地方,這 裡是花東海岸風景點之一。這裡,陸地上的巖石向海伸入,形成大大小小的灣澳,其形如階梯一般,排排長短不一。 石梯坪於1983年被臺灣內政部劃定為花東沿海保護區內的自然保護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設立之後,將此地劃設為石梯坪遊憩區。因這裡海岸階地平坦寬廣, 所以將區內主要通道臨海側規劃為露營區,並鋪設臨海步道通往各主要景點。 石梯坪旁有一座石梯漁港,石梯港原為一個小漁港,近年因外海發現鯨豚出沒而聲名大噪,為臺灣賞鯨船的發源地。日治時期便已存在的石梯港,早年漁民多以小膠 筏捕捉蝨目魚,後來漁港規模擴大,才轉型為鏢旗魚的重鎮,現今則為臺灣旗魚產量最高的漁港。這裡還是十分熱門的潛水和海釣之所。
第二站:北回歸線
北回歸線是太陽在北半球所能直射到距離赤道最遠的位置,位在北緯23.5度。每年夏至那一天,太陽就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正午時分的「立竿不見影」,更是北回歸線上的獨特天象。
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地區,在嘉義縣水上鄉、花蓮縣瑞穗鄉與花蓮縣豐濱鄉均設有北回歸線標誌。其中位於瑞穗鄉的北回歸線標誌設立於1933年,當時是設置在瑞穗火車站西側;1981年時,因東線鐵路拓寬才遷到舞鶴臺地上,臺9號省道路旁的現址。不過,北回歸線通過臺9號省道的確實地點,其實是在目前北回歸線標誌以南大約兩公裡的地方。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內設有一個白色日晷造型的標誌,四週還立有中國傳統觀察天象的4種代表動物,分別是東方的蒼龍、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以及北方的玄武,稱為「四象」。每一象均含有7個星宿,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天象變化。另外在公園兩側的木製迴欄裡,設有許多跟天象、氣候、節氣、地球科學等相關的解說牌示,使得北回歸線標誌公園成為一處極富教育意義的遊憩據點。
第三站:三仙臺
臺灣三仙臺位於位於臺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約3公裡處,島由珊瑚礁海岸和三座火山巖山峰構成,全島面積約22公頃,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臺灣三仙臺山峰呈三角狀,黑褐色。
三仙臺,是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構成的特殊景觀區,也是東海岸最具知名度的風景點。相傳古時鐵拐杍,呂洞賓、何仙姑曾於島上停憩,故名三仙臺島上現有造型優美的跨海人行步道橋一座,長320公尺。三仙臺的八拱跨海步橋,以波浪造型呈現,氣勢壯觀;島上地形景觀與生態資源極為獨特稀有,散布著海蝕溝、壼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除外,海岸植物種類繁多,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可循規劃良好的步道觀賞沿途生態及地址觀賞。附近海域魚類豐富。 臺東最熱門的風景區。
提示:景點免費參觀。開放時間:上午 8:30至12:00及下午1:00至5:00。
第四站:水往上流
水往上流奇觀是一處因地形傾斜度而造成視覺錯覺之地理奇觀,是遊歷東海岸必經的小小私房景點,近年因東部觀光興盛,遊客量大增,名聲更是響亮。
水往上流奇觀位於臺11線約152公裡處,原本是條農用灌溉溝渠,因為地形微小差異的錯覺而讓人覺得水往上方流因此聲名大噪,並在溝渠旁設立刻有「奇觀」的石碑。
此奇觀是因溝渠旁道路是下坡路,但溝渠本身卻並非是下坡,而是坡度很小的上坡,因此當站在低處時放眼望去,就像是溝渠中的水沿著下坡道路往上流,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第五站:金樽陸連島
金樽陸連島,狀似船錨,也有稱它是「錨島」或是「錨狀礁」。它的形成是因為與海岸平行的離岸小島,會對前進的波浪產生繞射作用,而繞射波最後在島與海岸之間相撞,能量減少,使得攜帶的砂礫沉積下來,形成連島沙洲,退潮時,沙州露出水面連接離島即為「陸連島」。
第六站:小野柳
小野柳位於富岡碼頭北方的海域,海濱羅列各種,以奇形怪狀的巖石著名,有如臺灣北部的野柳,故稱為「小野柳」。巨大的珊瑚礁群曲折迷離,巖上並有海榕生長,景觀十分特殊。在此聽濤、野營、玩水、捉魚皆很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