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赤嵌樓紀念幣
寶島臺灣—鵝鑾鼻、日月潭普通紀念幣
寶島臺灣—敬字亭普通紀念幣
華夏經緯網10月31日訊:中國人民銀行於10月28日發行《中國寶島臺灣—敬字亭》普通紀念幣一枚。這是中國人民銀行自2003年以來發行的《中國寶島臺灣》系列普通紀念幣的第五枚。這些紀念幣面額均為5元,與現流通中人民幣職能相同,與同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
《中國寶島臺灣》普通紀念幣與現行人民幣職能相同,可與同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該五枚普通紀念幣的發行,不僅為廣大集幣愛好者展現了祖國寶島臺灣的美麗風光,而且也反映了全國人民對臺灣回歸祖國的深切盼望。
新發行的《中國寶島臺灣—敬字亭》紀念幣正面主景圖案為國徽,內緣上方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內緣下方刊「2005」年號。背面主景圖案為龍潭聖跡亭,亭園四周的老樹、相思林與之相互輝映;內緣左方刊「5元」字樣,內緣下方刊「寶島臺灣—敬字亭」字樣。這一紀念幣直徑30毫米,材質為黃銅合金,發行數量1000萬枚。
2003年9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寶島臺灣—朝天宮、赤嵌樓》,是我國發行的紀念幣中首次反映臺灣題材的流通紀念幣。《中國寶島臺灣—朝天宮》普通紀念幣背面圖案主景為全臺灣最大的媽祖廟—朝天宮,內緣上方為「5元」字樣,下方為「寶島臺灣—朝天宮」字樣。《中國寶島臺灣—赤嵌樓》背面圖景主景為臺南赤嵌樓,左方圖案為樹林,其前景為九座石碑,幣內緣上方為「5元」字樣,內緣下方為「寶島臺灣—赤嵌樓」字樣。
2004年5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寶島臺灣—鵝鑾鼻》普通紀念幣背面主景圖案為鵝鑾鼻的標誌—大燈塔,其背景是海岸線,左方為雅美人的飛魚船,其前景為樹木圖案;幣內緣左上方刊「5元」字樣,內緣下方刊「寶島臺灣—鵝鑾鼻」字樣。《中國寶島臺灣—日月潭》普通紀念幣背面圖案近景為日月潭上的光華島和熱帶植物,遠景為環抱日月潭的群山和飛翔的水鳥;幣內緣下方刊「5元」及「寶島臺灣—日月潭」字樣。
第一枚紀念幣-朝天宮。朝天宮位於臺灣省雲南縣南部的北港鎮,是臺灣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早年是大陸同胞的開發臺灣的重要城鎮,十分繁華。但是經歷數百年滄桑,現已成為遠離海岸10多公裡的河灣。北港至今一直被認為是媽祖神的聖地。北港的媽祖廟叫「北港朝天宮」,是全臺300多座媽祖廟的總壇,也是臺灣香火最盛、信徒最多的一處,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94年)。乾隆、鹹豐年間兩度擴建,1895年、1904年迭遭火災與震災,當地人民集資重建,於1911年竣工。朝天宮佔地2000平方米,有正殿、毓麟宮、雙公廟、聚奎閣、陵虛殿、文昌廟、三公界祠等建築,規模大而嚴整,稱冠全臺灣。廟中有30多尊媽祖分身像,居中的「天上聖母」兩旁有千裡眼、順風耳二神,襄助媽祖眼觀四海,耳聽重洋。
媽祖信仰體現了兩岸同胞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據史籍記載,媽祖系北宋福建蒲田湄洲島林氏女,品行賢德,多行善事,死後輔百姓立廟奉祀,並獲得歷代統治者「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敕封,成為漁民們的海上保護神。福建移民在開發臺灣的過程中,不僅在船上攜帶媽祖像以保佑平安,而且把媽祖信仰以「分靈」、「分香」的方式從祖居地帶到臺灣,作為他們思鄉懷祖的精神寄託和祈福迎祥的心靈港灣。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之日,朝天宮成為全臺媽祖祭祀的中心。全島各地信徒前來祭拜者絡繹不絕,從元宵節正月十五日起,直到三月底達到高潮。一波波的祭祀隊伍抬著媽祖像巡遊,人潮如海,鑼鼓喧天,炮竹鬧市,整個北港鎮籠罩在魚火煙霧之中。信徒們還推出代表,供奉著媽祖「金身」,虔誠地回到蒲田湄洲島掛香,表達對原故鄉媽祖的尊崇和對祖先的懷念。媽祖誕辰成為臺灣同胞回鄉祭祀、探望父老以及兩岸同胞聚會交流的盛大節目。人們在虔誠朝拜媽祖的同時,又迸發出對兩海岸海峽另一邊親人的懷念之情。
第二枚紀念幣--赤嵌樓。中華自古多名樓。如果說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江西騰王閣、山東蓬萊閣皆由歷代騷人墨客題詠而聞名,那麼,赤嵌樓則因中華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此指揮部隊徵討荷蘭侵略軍而聲名遠播。
赤嵌樓位於臺灣省臺南市民族路,是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南明永曆四年(公元1650年),荷蘭殖民者據臺時始建;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後於此改設承天府,築造宮殿,引入民族風格;清朝重建,含文昌閣、海神廟、王子祠、逢壺書院等中國傳統結構建築,始成為如今美貌。赤嵌樓周長約140米,高約11米,樓閣宏偉,棟梁堅固;曲折玲瓏。北側樓下,矗立著九座巨大石碑,為清代乾隆欽賜,上刻乾隆親撰碑文。赤嵌樓風光優美,「赤嵌夕照」為臺灣八大勝景之一。
赤嵌樓是收復臺灣的歷史見證。17世紀上半葉荷蘭殖民者侵佔臺灣後,陸續在島上修建進行殖民統治和鎮壓臺灣同胞的防禦工事,其中在赤嵌地區也修築了四方形的要塞,中國人稱之為「赤嵌樓」、「紅毛樓」。赤嵌樓用特別加工的磚砂砌成,非常堅固。1661年4月,鄭成功率師登陸臺灣,圍攻赤嵌樓。當時,臺灣人民主動提供後勤給養,幫助鄭軍作戰,終於迫使該城中的荷蘭殖民者於當年5月4日投降(赤嵌樓邊還有「鄭成功受降圖」雕像)。奪取赤嵌樓後,鄭成功在此設立指揮部,揮師於次年2月收復整個臺灣島,結束了荷蘭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
赤嵌樓闊三百餘年滄桑仍巍然屹立,它不僅是鄭成功個人英雄史跡的寫照,更是兩岸同胞共御外侮、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象徵。它凝聚的歷史含義和雄渾的美學意境,訴說著過去,更昭示著未來。
第三枚紀念幣--鵝鑾鼻。位於臺灣南端恆春半島東邊的鵝鑾鼻,三面臨海,一面背山,是太平洋、巴士海峽和臺灣海峽的分界處,南部海上輪船來往必經這裡,其重要性猶如非洲的好望角。「鵝鑾」是當地排灣族部落土語的音譯,原意為「帆」。
鵝鑾鼻的地標為鵝鑾鼻燈塔。鵝鑾鼻燈塔是清政府為避免外國人航海時在臺灣南部觸礁引發事端,而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始建的,是臺灣南部海域夜航船隻測定方位的重要座標點,也是臺灣尾的代表。塔身全體白色圓形,內分四層,每層各有鐵梯15級,塔高18米,塔底周長110米,像巨人般巍然屹立在海岸。塔內燈光每隔10秒鐘自動閃亮一次,光力可達20海裡,是遠東最大的海上燈塔,有「東亞之光」的美稱。白天登上燈塔頂端,極目遠眺,太平洋與臺灣海峽、巴士海峽碧波萬傾,海天一色。天氣晴朗時,臺灣省最南端,孤懸于波濤中的七星巖隱約可見,偶爾還可看到鯨魚群在海中戲水。
第四枚紀念幣--日月潭。位於南投縣中央的漁池鄉的日月潭由玉山和阿里山澗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昔稱水沙連,因潭景霧薄如沙,水波漣漣而得名。湖面海拔760米,周長35公裡,水域面積9平方公裡,平時水深30多米。湖中有一個小島,遠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所以這個小島被叫作「珠子嶼」,現在也叫光華島。以光華島為界,潭水分為丹碧2色。北半部為前潭,水色丹,形如日輪,故名日潭;南半部稱為後潭,水色碧,形觚似月,故名月潭,合稱日月潭。潭面景像萬千,是臺灣惟一的天然湖。
第五枚紀念幣--龍潭聖跡亭。位於桃園縣龍潭鄉聖亭路旁的龍潭聖跡亭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列屬臺灣三級古蹟,為全臺規模最大的敬字亭。聖跡亭高約1丈8尺,亭座呈八角形,列有麒麟及白鶴圖案;亭座之上為四角形的焚爐,再上呈八角形,亭身以花崗石砌成,雕工細緻,外形樸素而獨特。聖跡亭亭身完整,門樓、臺階、護坡等均美輪美奐,與亭園四周蒼勁古樸的老松、挺立的相思林相互輝映,益增聖跡亭幽遠的古意。
中國寶島臺灣普通紀念幣的發行,增強兩岸人民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這是世界上近170個友好國家都共同認識。兩岸人民有共同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意願和希望,也都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這五枚流通紀念幣的發行,從統一貨幣的形式上體現了一個中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統一習俗。從貨幣發行的方式上,示意了對任何旨在製造「臺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言行,13億中國人民都堅決反對。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中國寶島臺灣普通紀念幣的發行,貫徹現階段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正如前面歷史俗情溯源所述,有著兩岸同胞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共對原鄉媽祖的尊崇和對祖先的懷念。而赤嵌樓又是收復臺灣的歷史見證,是兩岸同胞共御外侮、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象徵。這一寓意,無疑是對貫徹現階段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起著一定的宣傳、激勵、推動作用。
中國寶島臺灣普通紀念幣的發行,加強了團結廣大臺灣同胞以及兩岸人民往來和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維護臺海和平,造福兩岸人民。這五枚流通紀念幣的發行,現作為貨幣的一種特殊形式,又是作為與人民幣等值流通的法定貨幣。兩岸人民以此媒介緊密互相往來交流,繁榮兩岸經濟文化,無疑能增進維護臺海和平,造福兩岸人民,增強兩岸人民間的友好團結。 (集幣)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