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8日訊 陣陣秋風之後,草黃了,山上的楓葉紅了。距離加格達奇51公裡的大興安嶺嶺南農業綜合開發區有機種植科技示範基地裡,綠油油的莊稼開始漸變金黃,這裡種植的有機大豆、有機小麥、有機芸豆、有機穀子、有機玉米等農作物豐收在望。「新冠疫情對我們糧食種植影響不大。」大興安嶺龍北農業種植合作聯社理事長崔勝傑說。
近兩年來,素有「高寒禁區」之稱的大興安嶺,依託純天然、無汙染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以有機雜糧、有機豆類、有機小麥為主的生態種植業,為當地農民帶來了滾滾財源。
抱團發展闖出一片新天地
嶺南農業綜合開發區位於大興安嶺主山脈伊勒呼裡山南麓,是省政府確定的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重點建設區域,示範區宜農林地達102.8萬畝。開發區內有100多個家庭農場、20餘個合作社。崔勝傑是發展有機種植業的積極推動者,他經營的雙收合作社也是其中之一。
2016年7月,在崔勝傑的積極推動下,由21個合作社、156個家庭農場、203戶農民自發組建了大興安嶺龍北農業種植合作社聯社,進行農田有機轉換。其中加格達奇雙收合作社率先通過了農業部的「中綠華夏認證」,有機轉換了土地8900畝。隨後,永林、聚興、金城等58家農場相繼加入了有機轉換,至2018年11月完成了有機轉換面積7萬畝。2018年底,以大興安嶺行政公署為創建單位、以龍北聯社為建設主體向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申請了10萬畝有機示範基地並獲得驗收批准。
如今,這些並不「土氣」的農戶形成了一個群體,在嶺南管委會的積極引導下,大力發展以有機雜糧、有機豆類、有機小麥為主的生態種植業,全力打造特色的有機食品,形成了以嶺南為基本區域的有機生態農業種植帶。並連續3年通過國家、省有關部門的檢測與檢查,均達到國家有機食品標準要求,獲得了國家農業農村部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的有機認證。
崔勝傑說:「大興安嶺碧水藍天淨土的自然環境,具備綠色有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優越條件。嶺南地質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土壤理化性良好,絕大部分土地是1995年以後在林中空地開墾出來的,至今只有10多年的耕作歷史,許多土地還沒有施用過農藥、化肥,是開發建設有機農業最理想的基地。」
短短幾年時間,崔勝傑們通過爭取國家補助和自籌資金1500餘萬元,新建改建了22.5公裡的田間路,50餘座橋涵,3公裡輸電線路。有機產品種植面積已經從2016年的8900畝發展到現在的7萬多畝,實現了快速發展。目前,有機認證轉換面積已達7萬畝。
有機原糧訂單源源不斷。他們先後與黑龍江九三集團籤訂了30萬公斤精選大豆協議,同廣東北糧商貿有限公司籤訂了8萬噸的大豆合同,還與廣東阿燦米業、山楂樹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國內知名企業和集團籤訂了訂單。
精深加工叫響林區」綠」品牌
有機種植的大面積推廣和有機農產品的供不應求,促使龍北聯社成員把目光投向了更遠處,他們在瞄準市場找銷路的同時,更加致力於優質農產品的實驗和精深加工。
2018年,崔勝傑們投資1000餘萬元成立加工有限公司,建設了4712平方米的大跨度有機加工車間和庫房,建設了6000平方米的水泥晾曬場地。2019年新增投資200萬元,引進了黑小麥麵粉、稻穀、雜糧3條有機農產品加工生產線和精包裝設備,加工能力為年處理糧食1萬噸。增加就業崗位達300餘人,帶動周邊2000多戶農民增收20%以上。他們生產的麵粉、月子小米、兒童小米、雜糧粥等多系列、數十種有機產品,註冊的「山丁樹」牌商標,在雜糧銷售領域小有名氣。
經過積極努力,通過網上洽談,山楂樹(上海)食品有限公司來到大興安嶺考察雜糧種植環境,委託大連SGS公司檢測的重金屬、農殘和營養成分指標,全部達到出口歐美標準,達成了優質農產品經銷協議。與廣東北糧公司籤訂了每年1.1萬噸糧食產品購銷協議,與九三集團豆漿粉有限公司籤訂了1000噸大豆產品購銷協議。
政府引領,政策扶持是全區發展有機農業的基石。崔勝傑們的成功,讓人看到了大興安嶺發展有機種植業的希望。
如今,大興安嶺制定了《嶺南有機農業示範基地有機食品種植基地發展規劃》,確定了發展國家級有機食品基地的宏大目標。規劃面積10萬畝,種植品種有大豆、小麥、紫蘇等6大類,預計實現產值10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