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花落成蝕 花蝕的人間觀察
最近,有新聞講,在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打擊下,香港海洋公園面臨倒閉風險,港府擬緊急撥款54億港幣幫助它度過困境。
2018年我逛全中國動物園的時候,當然去過香港海洋公園。這地方名字叫海洋公園,但進去後你會發現它更像遊樂場,但玩著玩著又會發現裡面的動物養得賊好。
當時我寫過一篇遊記。這篇遊記收錄進了我的新書《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當中。現在拿出來讓大家感受一下,海洋公園中還原出的一個個小生態有多好。
看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一本我的書瞅瞅。
香港海洋公園的動物展區,有著濃濃的「生態感」。
這樣的生態感是如何營造出來的呢?不妨來看看海洋公園的水獺展區。這兒的水獺生活得比較自在,籠舍中有溪流、有瀑布、有沙地、有巢穴,光是這個部分,就能讓水獺展示出漂亮的自然行為了。但這不是重點,往上看。這個展區非常的高,岸上有好幾棵樹,樹冠中生活著好多種鳩鴿類。例如上圖中的尼柯巴鳩,也叫綠蓑鴿,是鴿子中最好看的種類之一,在太陽下,它們那泛著金屬色的毛會閃爍出彩虹一樣的光輝。
東南亞是鳩鴿類的演化中心地區,各種鴿子的多樣性極高。生活在東南亞的水獺家裡周圍有各種鴿子是很正常的事情。海洋公園的這個展區,通過分層的混養還原出了水獺家的環境。這就是生態感。
雉鳩,一種走地鴿,生活在海洋公園的鳥區當中,我是第一次見。
這樣的生態感,在熱帶雨林天地展區中更為明顯。這個展區中有混養的熱帶鳥類,有群居於小籠舍中的熱帶小猴,有單獨生活在生態缸中熱帶兩棲爬行動物,一個個小的展示區域,仿佛構成了一棵大樹的各個部分,重現了熱帶雨林的生態。
在這些熱帶鳥中,我最喜歡的是巨嘴鳥。
曲冠阿拉卡鴷,它這麼美,請不要取關。
熱帶雨林天地中生活的巨嘴鳥,大多是阿拉卡鴷這一類。阿拉卡鴷比常見的鞭笞巨嘴鳥小,顏色更為鮮豔。我去的時候香港正在下雨,沒想到阿拉卡鴷一沾上水,渾身就散發出一種濃重的塑料感,加上它們停在樹枝上時不愛動,一動都不動,看起來實在是像塑料假鳥。
在這些熱帶鳥附近,海洋公園展示了一堆兩棲爬行動物。這兒的兩爬全部生活在生態缸當中,缸內除了動物,還有活的植物,需要有恆溫恆溼和照明裝置來維護這個小生態。所有生態缸中,我最喜歡的是幾個箭毒蛙的缸。這些顏色豔麗的小惡魔生活在綠油油的植物中,讓人看著特別高興。
港臺動物園的兩爬館水準比大陸同行高了不是一點半點,大陸動物園中,也只有長隆飛鳥世界能比上一比。
鈷藍箭毒蛙。
說完熱帶,我們再來看看寒帶。海洋公園的極地展區中,最好看的是一堆企鵝。我去的時候,正是巴布亞企鵝築巢繁育後代的時候。在南極半島上,築巢用的石頭是企鵝當中的硬通貨。為了做好自己的巢,巴布亞企鵝常常得去別人的巢裡偷竊。這樣的行為在海洋公園裡完美的展示了出來。所謂讓自然展示自己,就是這樣一個狀態了。
在中國,港澳臺是地位特殊的地區。因此,這三地必須都有熊貓。香港的熊貓生活在海洋公園。和澳門的石排灣郊野公園熊貓館一樣,海洋公園的兩個熊貓館都是室內場館,他們在室內鋪上土、種上了樹,依靠通風和照明系統,在室內營造了一個恆定的環境給熊貓。這樣精細的管理室內展區的方式,值得大陸的動物園學習。
香港海洋公園展示的中國國寶,可不止有大熊貓。他們還專門為了中華鱘建了一個長江生態館,館中生活著來自長江的中華鱘。說真的,在大陸,飼養中華鱘的動物園和水族館都很罕見。這個中華鱘的展缸很大,人們能從側邊和底部觀察這種巨型魚類在水中的曼妙身姿。而身邊的文字、視頻,又在告訴遊客為了保護長江,我們能做一些什麼。
作為一個在長江邊長大的孩子,我在這個場館中十分感慨。
作為一個海洋主題的公園,香港海洋公園中還建有許多大型的水族缸,也飼養了一些海洋哺乳動物。相對於大陸的同行,這兒的動物福利比較好,有一定的丰容,場館設計也更妙,特別注重讓遊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到動物。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海洋公園的海豚有半數是自己繁殖的,這就減少了對野外種群的依賴。同時,這裡也接待需要救治的野生海豚。
必須得說,這是一種進步。
從我的角度看,海洋公園是香港之旅必須得去的一個地方。但要來這兒玩,目標可不要限定在看動物園,就當是逛遊樂場的時候順便看看動物吧!
四個月的旅程,十數年的積累,足跡遍布中國四十一座城市和國外各地,兩億微博閱讀量,凝結成了這本書:
原標題:《面臨倒閉的香港海洋公園有多好?》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