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豐縣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南部,四周山嶺環抱、重巒逶迤,域內矮嶺起伏、丘陵連綿。這裡處於東亞季風區,氣候宜人,有夏少酷暑、冬少嚴寒的特點,氣候環境適宜蘿蔔的生長。信豐白蘿蔔呈橢圓型,皮肉均為雪白,肉質細嫩,甜脆爽口,不易空心。用信豐蘿蔔炒辣椒、炒肉片、炒魚或與肉燉湯,別具風味;而經反覆晾曬醃漬加工成的信豐蘿蔔乾,肉脆細嫩,耐儲存,便攜帶,既可日常入菜也可作為上等佐料。得益於當地特有的自然條件和數百年的歷史傳承,信豐蘿蔔成為當地居民餐桌上的一道不可或缺的菜餚。「自2013年11月『信豐蘿蔔』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核准註冊以來,小小的信豐蘿蔔依託特有的產品品質和質量特色,開啟了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新時期。」信豐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毛盛群表示。
歷史文化悠久
信豐蘿蔔從清代開始大量種植,家家戶戶不僅把蘿蔔當家常菜,在民間更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等俗語,信豐百姓把蘿蔔當作醫治病痛的輔助良藥之一。
據毛盛群介紹,信豐蘿蔔乾俗稱「香乾蘿蔔」「腳板蘿蔔」,是信豐縣傳統名產,憑藉品質和風味特色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就享譽海內外,種植蘿蔔的農戶都會加工生產。每年冬至一過,家家戶戶開始加工香乾蘿蔔。具體的步驟是:把蘿蔔對半切開,碼放於大的杉木桶裡,每碼一層蘿蔔,撒上食鹽,醃7天,取出曬乾,再取桶裡鹽水煮開揉擦,再曬乾,放入小木桶壓實,用黃泥巴密封半年,就成了色澤金黃、香脆兼具的香乾蘿蔔。
「從2007年開始,我們對信豐蘿蔔乾、信豐蘿蔔餃等傳統加工工藝進行挖掘和保護,並大力扶持相關企業做大做強『信豐蘿蔔』這一品牌,為信豐蘿蔔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毛盛群表示。
產業蓬勃發展
「我們的信豐蘿蔔餃是有幾千年歷史的特色食品,以紅薯澱粉作皮,內餡以信豐蘿蔔為主,加入魚片或豬牛肉片,蒸熟了的信豐蘿蔔餃,皮柔滑、半透明,內餡隱約可見,咬一口鮮嫩多汁,回味無窮!」在去年舉辦的某文化節上,信豐蘿蔔餃驚豔亮相,讓全國各地前來參觀的遊客印象深刻,也讓大家滿足了口腹之慾。
實際上,近年來,信豐縣在贛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央和江西省關於精準扶貧工作的重大戰略部署,結合本縣實際,做大「一村一品」,把「信豐蘿蔔」列入精準扶貧重點扶持產業,通過「公司 合作社 農戶(貧困戶)」模式,把傳統信豐蘿蔔標準化和產業化,提高了信豐蘿蔔的質量和附加值。隨著「信豐蘿蔔」聲名遠揚,當地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信明公司藉助電商把信豐蘿蔔銷往了全國各地,形成特色優勢產業。
在扶貧政策的帶動下,信豐蘿蔔的「身價」、美譽度與日俱增。隨著「信明」「天源」「味中味」等一批蘿蔔品牌名揚全國,各地客商紛至沓來;鮮蘿蔔每公斤收購價從幾年前的0.8元飆升至目前的2元,深加工後的蘿蔔產品更是賣出每公斤30元的「豬肉價」。據毛盛群介紹,目前,信豐蘿蔔的種植面積達3萬畝,農民畝均收入4000餘元。信豐蘿蔔產品已經從單一的食品功用延伸到多元文化層次,成為信豐農民致富的「金元寶」。
秋冬時節,親自到信豐的蘿蔔基地採摘蘿蔔,切身感受田園風情,成為很多城市遊客必不可少的文化消費活動,很多農戶的蘿蔔種植基地成了遊客的「開心農場」;每年推出的「蘿蔔選美大會」「蘿蔔菜餚群英會」更是引來八方遊客。「我們信豐縣將史籍記載和民間傳承的蘿蔔菜餚烹製方法發掘出來,在全縣各大飯店、賓館推出『龍鬚鳳眼』『紅粉佳人』『白玉翡翠』等一系列文化味濃厚的蘿蔔菜餚,讓各地的觀光遊客足足過了一把癮。」毛盛群介紹,如今,信豐的蘿蔔文化急劇升溫,許多文人墨客深入蘿蔔產區採風,創作以蘿蔔為題材的詩詞、散文、繪畫、攝影作品,信豐縣還打造了「蘿蔔農家樂園」「蘿蔔文化新村」等。依託「信豐蘿蔔」地理標誌產業化發展,信豐農民的生活正悄然發生著實質性的改變。
「信豐縣實施『文化蘿蔔』品牌發展戰略,通過充分挖掘和提升信豐蘿蔔的文化底蘊和內涵,使『信豐蘿蔔』地理標誌商標煥發出新活力、新特質,這是地理標誌產品特有的優勢所在,也讓我們贛南農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毛盛群如是說。(本報記者 李鐸 通訊員 李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