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8-09-26 16:32:06
海與島唇齒相依,不離不棄。大海託起島嶼,島嶼依偎在大海的懷抱。關於島嶼,它們與大海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重新發現島嶼
1834年7月,達爾文隨比格爾號船考察。考察過程中,各種現象不斷刷新著達爾文對地球的認識。在聖地牙哥維德角,達爾文發現,在一處火山巖峭壁高處,有一條夾有裸露珊瑚和貝殼碎片的白色沉積層,這個發現給達爾文對島嶼地質史的思考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在接下來的旅程中,達爾文不斷有著更多的發現。在巴塔哥尼亞,他看見沿層級向上分布著混雜有圓石和海貝的巖層;在智利地震後,他發現地震抬高了陸地,把貽貝的床基擱淺在潮汐之上;在安第斯山脈的高處,他發現在一片沙灘上矗立著化石樹,周圍散有大片海貝;在勘探了科科斯(基林)群島後,他推論這些珊瑚環島,形成於下沉的火山之上。
1840年,達爾文提出了火山―珊瑚島的島嶼演化模式,他根據礁體與岸線的關係,劃分出岸礁、堡礁和環礁。
之後,英國的挑戰者號(1870~1876)和其他國家的考察船也對洋底展開了考察。在對島嶼成因的推測方面,逐漸產生了大陸島和大洋島的概念。
到20世紀60年代,板塊學說出現後,大量的地球物理和深海鑽探資料揭示了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構造與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過程,這些新的數據和發現使人類對海洋島嶼的成因有了新的認識。
形形色色的島嶼
在我國的《現代地理學辭典》中,島嶼被分為大陸島、大洋島(又稱海洋島,包括火山島和珊瑚島)和衝積島。大陸島,是大陸地塊延伸到海底並露出水面形成的島;大洋島,是海底火山或珊瑚礁堆積露出海面形成的島;衝積島,是由河水攜帶的物質在大河河口或河流、湖泊中形成的島嶼。陸地的河流流速比較急,夾帶著上遊衝刷下來的泥沙流到海洋後,流速降低,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積,積年累月,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陸地。
格陵蘭島
從歐洲大陸分離出去的大陸島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屬於大陸島。由於面積龐大,它也常被稱為格陵蘭次大陸。科學家研究發現,格陵蘭島形成於38億年前,它的前身是海底大陸。大陸島的形成大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地殼運動,小塊陸地與大陸之間出現了斷裂沉陷地帶,變成了和大陸隔海相望的島嶼,如我國的臺灣島、海南島,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等。有時候,由於受到地球內部張力的作用,會產生一些很深很大的裂縫,這樣,來自地下深處的物質就會被擠進裂縫,將其逐漸撐開形成新的海底。而那些分裂出去的大陸碎塊就成了遠離大陸的島嶼,格陵蘭島就是這樣從歐洲大陸分離出去的。
馬爾地夫群島
馬爾地夫被稱為「人間的天堂」,由珊瑚礁形成的島嶼宛若珍珠般散落在印度洋上
印度洋上的珊瑚島
馬爾地夫群島包含26個環礁、1192座珊瑚島。珊瑚島是由珊瑚蟲的遺骸堆築而成的島嶼,一般分布於熱帶海洋中。
珊瑚島的形成主要有兩種過程,一是珊瑚礁的隆起,另一種是珊瑚礁的增長。珊瑚礁隆起是指洋殼運動將珊瑚礁推出海面;珊瑚礁的增長,是指在海洋氣旋風暴中,巖石、碎石和沙子等被風浪驅動,逐漸堆積在珊瑚礁頂部,經海水和風浪的共同作用,將它們與其他固結材料混雜在一起形成了島嶼。其後,這種固結作用又由於島生植物強大的根系而得到進一步加強。
斐濟群島
南太平洋上的火山島
斐濟群島位於南太平洋,共有332個島嶼,主要為珊瑚礁環繞的火山島。斐濟的大多數島嶼是在150萬年前由於火山活動而形成的,這些火山早已停止噴發。
在地質學(有時在考古學)上,通常用「高島」來指代火山島,這是由其形成原因命名的,即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的島嶼;而珊瑚礁隆升形成的島嶼被稱為「低島」。許多高島的海拔高度只有一兩米,常被歸類為「小島或巖石」;而低島,比如諾魯、巴拿馬等,一般都有一兩百米的海拔高度。高島和低島的地理位置通常比較接近,尤其在南太平洋,低島大多會環繞著高島出現。
崇明島
世界最大的河口衝積島
即使到現在,崇明島的東、北方灘地仍在繼續淤積泥沙而上漲,東灘仍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東海推進
崇明島位於中國長江入海口處,全島面積1225平方千米,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河口衝積島,該島90%以上的土地標高(以吳淞標高0米為參照)為3.21~4.20米。
崇明島於唐武德元年(618年)露出水面,初時為江中的兩個小沙洲,稱為東沙和西沙。宋朝時,又堆積出姚劉沙、馬家浜、平洋沙等沙洲。之後,許多沙島依次北靠或被衝坍消失了,東沙、西沙也相繼崩塌。後來又有長沙,今天的崇明島就是長沙累積出來的。由於長江攜帶的大量泥沙淤積,崇明島每年仍以143米的速度向東海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