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遊覽區位於嶗山景區東部,南接太清,北靠仰口,西通巨峰,東臨黃海,是嶗山唯一的佛教景區。改名前叫棋盤石景區,由於棋盤石景點在野山中,普通遊覽路到不了,因誤導遊客,故改名為華嚴景區。
華嚴景區開放的景點基本就華嚴寺和那羅延窟,景區石階路所能到達的地方也非常有限。整個景區內,有不少景點都是在野山之中,比如天波池、棋盤石、明道觀、浴日奇觀、望海門 等。
明道觀位於嶗山東麓的招風嶺前,海拔位置700米處,在嶗山現有的宮、觀、廟、庵中屬地勢最高的一座道觀,它始建於唐代,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嶗山道士宋天成重建。該觀四周青山環繞,地勢崇高,下有高臺,巨松周匝,後有三真、天然兩洞,均為道教名勝,洞下有一清泉,清澈見底,四季不涸,西有「掛日峰」、東有「觀日峰」,環境清幽,風景雅致。如今雖道觀已圮,但遺蹟尚存。
明道觀奉全真道金山派,整個道觀原來是一個方形院落,內分兩院,東院祀玉皇,西院祀三清,東西30米,南北25米,正殿3間,左配殿6間,右配殿3間;東西廂房各4間,現在部分已坍塌,東面3間僅剩框架,西面3間僅存房基。院內北側還有一張石桌,是古時遺留下來的。觀院外面有3株銀杏樹,樹高都在20米以上,最高的近30米,胸徑都有1米左右,樹齡都超過1000年。據專家分析,這些古樹大約植於唐代後期,推算起來,與孫曇奉旨來嶗山採藥煉丹有關。至於是不是孫曇親手栽植,有待進一步考證。(孫曇 ,唐代道士,生平不詳)
據《嶗山地名志》記載,遠在唐玄宗天寶二年(743),這裡就有過「建築物」,但肯定不是真正的道觀,而是孫曇在嶗山採藥煉丹的山房,實際為一座草堂。在明道觀西南澗水的東側有一方大石,刻有「敕孫曇採仙藥山房」8個大字和觀音菩薩像,旁邊鐫有「天寶二年敕採藥孫曇」等字,此處舊名「柴房」,孫曇曾在此築廬居住。
由此處向西30米處有一塊巨石,刻有一篇60餘字的碑文,記載孫曇來嶗山採藥,因年代久遠,刻石被風化剝蝕,文字已經難以全部辨認了,所能依稀辨識的只有「大唐天寶二年三月初六日奉敕採仙藥孫曇以俟來命」字樣。其大意是:唐天寶二年三月六日,奉命採仙藥的孫曇在嶗山發現了仙藥,遣人報告,等待回音。這些刻石是孫曇的弟子們後來鐫刻的,足以證明早在1200多年前,這裡便有來嶗山採藥煉丹的方士居住過。
明道觀後面的招風嶺上有兩處天然洞窟:一處稱「天然洞」,曾是觀裡道士修煉之處;一處名「三真洞」,是明道觀較早的三位道長的藏骨處,也稱「三仙洞」。
現存的道觀建築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白雲洞道士田白雲的傳人宋天成來這裡創建的。山門右側有清宣統二年(1910)書「明道觀」三字。山門外有道光年間(1821~1850年)立廟產碑一通。觀內原藏有木板《金剛經》、《道德經》、《功課經》各1部,明宣德年間鑄造的香爐2隻,道光年間即墨文人題寫的六扇屏。
明道觀原建時屬於白雲洞孫不二創建的清淨派,後於乾隆中期改屬全真金山派。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是該觀鼎盛時期,該觀鼎盛時有道士18人,房屋32間,土地160畝。1939年被日軍放火燒毀,後逐步修復。1949年青島解放前夕,僅有道士5人。1956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曾撥款修繕。「文化大革命」時期,廟內之神像、經卷、文物被搗毀焚燒,房屋由嶗山林場使用。
1982年,明道觀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2007年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2013年5月被公布為國家級文保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