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
這篇文章是同事tala在臺灣實習期間,受臺灣雜誌《有機誌》雜誌邀請,寫的一篇關於臺灣農夫市集的稿件。從一個在大陸參與市集組織的工作人員的角度,去看待臺灣市集的現狀和發展。本周四晚7點,同事tala將在@集室 和大家分享臺灣農夫市集的那些故事,歡迎大家一起來聊聊。
早幾年就有聽過臺灣農夫市集的名聲,這些小而美的市集遍布臺灣各地,之前朋友來臺灣之後跟我說:「市集啊,你不用特意去找,周末的時候隨便逛逛就能碰到了」周末去市集逛逛,不僅是臺灣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成了大家了解臺灣的一個途徑。
期待與想像已久,這次有機會在臺灣實習兩個月的時間,怎麼能不去農夫市集呢?於是每到周末,如果沒有特別的工作安排,是一定要去市集逛逛的。於是從北到南,看遍了臺北的水花園、彎腰、竹蜻蜓,臺中的合樸,高雄的微風。臺灣農夫市集給我的印象是小而溫暖,活潑而豐富。
說起「溫暖」,臺灣原本給我的印象就是「溫暖」,這種溫暖不僅僅指氣候的溫度,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而這種「溫暖」在逛市集的時候讓人感受更深刻。農人們說話聊天或是爽朗,或是輕聲細語,但一定是面帶笑容自信且從容。他們是極樂於和你分享他們的故事與耕種的心得,無論你是否打算付錢買上點什麼,好像只要點頭肯定,就是對他們莫大的鼓勵。在這裡,似乎很難保持陌生人的警惕和距離,一不小心就融入進他們營造的社區氛圍裡,成為這裡的一份子。一次去彎腰市集趕上下雨,客人不多,農人們自己煮了食物圍在一起分享,路過的我自然而然的就被招呼來分得一碗熱騰騰的湯,這碗湯的溫度,一直溫暖在心底。
在臺灣逛市集,讓人忍不住放慢腳步。眼睛似乎有些不夠用:這邊的瓜果蔬菜新鮮喜人,一堆一堆生機勃勃彰顯著收穫的喜悅;那邊稻米飄香,現做飯糰兒冒著騰騰的熱氣;有人叮叮噹噹的在學做簡單的木工小物,有人和朋友一人端著一碗豆花邊吃邊談笑。市集,並不是一個買賣交易的地方,更是一個認識,學習,看到美好的地方。我在這裡自己親手扎染了一條薑黃色的手帕,學會用非轉基因的黃豆製作味增,清華的學生用自己設計的自行車動力果汁機給我榨了一杯好喝的鳳梨汁,哦對了,我最愛的食物是微風市集上客家媽媽親手做的青團和芋頭糕。這些沒有味素添加,用心烹煮的天然食材的味道,無疑比讓人眼花繚亂的夜市小吃更對我的胃口。在臺灣逛市集你一定不要來去匆匆。慢慢走、細細聊,才不會錯過那些美好。
臺灣豐富的地形氣候資源,滋養了不一樣的風土,就算是在地食材,農人們總能找到自家的優勢做出不一樣的風味和特色。住在山坡上的阿金姐說她家的土地種不好蔬菜,但是瓜果長得又大又甜;山腳下的李媽媽種了幾分稻田,她用自家稻米做的飯糰噴香誘人;劉桑是種蔬菜的小能手,他們家的菜總是鮮亮喜人,還時不時嘗試種些特別的品種;香蕉伯的香蕉遠近聞名,老人家現在已經很少出山,兒子幫著在市集張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在自己的那片田地裡適時耕耘,「風土人情」在這個小環境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小農生產為主的臺灣,無論是農民自發組織,還是得到基金會、政府的支持,每個市集都有自己的組織形式和發展方向。雖然每個市集對於「有機認證」的要求各不相同,但是大家都在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而不是期望用過度的消耗來獲取人類所需。
這是一場看似「低效率」的小農經濟,與國際市場以及工業化農業發展之間的戰爭,臺灣的農人在這場戰爭中的堅韌與樂觀,不斷的感染周圍的人,並得到更多的支持與信任。認識的很多臺灣的朋友都表示更願意支持在地產業,也體現了臺灣在地文化的發展和社會認同。
可能唯一讓我有些障礙的就是在和那些老媽媽老伯伯們聊天的時候。年長的他們不像年輕人的國語那麼流利,來自北方的我要理解他們帶著濃濃臺灣土語鄉音的國語,還真是有點困難,好在有時候老人家的子女會來市集幫忙賣菜,也順便充當了翻譯的角色。對於臺灣或者農夫市集來說,雖說越來越多的青年回到鄉村,但是真正有經驗,從事生產的主要力量還是那些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家,臺灣農村人口的老齡化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一位50多歲的大叔笑著說,在地裡幹活的老人家都稱呼他「年輕人」。面對農業的傳承和發展,我們一樣需要年輕的力量。
之所以熱愛臺灣的農夫市集,因為在這裡看到共同的理想和希望。大陸在有機農業發展,尤其是小農經濟的發展面臨更多更複雜的社會環境,從北京到上海、廣州、西安,每個城市的環境不同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和挑戰都有所不同,不過越來越多的城市都有不斷新生的力量在關注著生態小農的發展,也催生了不同形式的農夫市集的產生。
在北京,我們的「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市集運作5年多的時間,和臺灣大多是市集一樣,堅定地支持在地生產的有機小農。從一開始由志工自發組織每月1次的市集到現在有十餘位工作人員,每周2-3場市集,每次市集組織30餘位農友,服務幾千位消費者……這其實依舊是一股很微弱的力量,但是一樣的溫暖和堅韌。也許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也許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我們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與危機,但是這個2000萬人口的城市,這個13億人口的國家無疑有著無限的潛力。唯有堅持,才能帶來改變。
感謝兩個月以來在臺灣遇到的人和逛過的市集,在這裡得到的溫暖和感動,將陪伴我自己的一路成長,也會帶給遠在北京的夥伴。未來的發展一定還會遇到不同的挑戰和困難,但願並肩前行,不忘初心。
本周四,同事tala會介紹在臺灣逛過的那些農夫市集,關於市集,你更想了解那些方面的故事?也請你在報名表中告訴我們。
如果你還期待更多的臺灣故事,也許我們會找個時間再單獨講講在臺灣遇到的那些溫暖的故事。
時間:2016年3月3日(星期四)19:00-21:00地點:集室(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社區中心)——朝陽區曙光西裡甲5號院鳳凰城商業街N33號
參與方式:點擊 閱讀原文 進入分享會報名表
乘車路線:地鐵10號線三元橋站鳳凰商街出口即是。
如何到達:http://blog.sina.com.cn/s/blog_e1f137800101ozeu.html
問路電話:57428210
分享會在@集室 不定期舉辦。邀請國內外的農友、消費者、專家等圍繞可持續農業與
食品,開展對話與交流。除每周四的固定分享會,我們還會不定期組織各種講座、沙龍、圓桌會議、農友餐桌等活動,敬請關注市集微博。
集室
社區菜店+可持續生活社區中心
如果錯過了市集或路途不便但又饞涎於各種好吃健康的食物,可以到@集室 逛逛。這個小小的店集合了@北京有機農夫市集 各農戶自家生產的農產品,一樣新鮮齊全。平日裡也能「趕集」,很是方便!
地址
三元橋鳳凰城鳳凰商街N33底商
電話:57428210
服務時間
周一到周日10:00-21:00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由關注生態農業和三農問題的消費者志願發起,旨在搭建一個平臺,讓從事有機農業的中小農戶能夠和消費者直接溝通、交流:既幫助消費者找到安全、放心的產品;也幫助農戶拓寬市場渠道,鼓勵更多農戶從事有機農業,從而減少化肥和農藥帶來的環境汙染、維護食品安全、實踐公平貿易、支持鄉村發展、倡導綠色生活。
自2010年9月以來,我們在北京二環到六環幾十個不同場地,舉辦市集400餘場,參加農商戶和相關機構50餘家,直接服務消費者30萬人次。歡迎來趕集,成為我們的一員。
新浪微博:@北京有機農夫市集
微信公共平臺:北京有機農夫市集
Email:info@farmersmarket.cn
申請入集apply@farmersmarket.cn
喜歡【北京有機農夫市集】
請推薦給身邊感興趣的朋友
喜歡【重新發現和食物的關係】
請來趕集
需要了解更多,請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分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