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洞中的「石筍」和「鐘乳石」群
巖洞中的「乳石花」
一叢「乳石花」
□記者周科娜/文通訊員林海倫/攝
昨天,我市植物專家林海倫給記者打來電話,說他在鄞江鎮清源村考察植物資源時,意外發現了「鐘乳石」溶洞景觀。溶洞並不大,卻有大大小小上百根小「鐘乳石」,還有精緻的開花石頭———「乳石花」。寧波此前尚未發現過鐘乳石溶洞,那麼,這是不是傳說中的鐘乳石溶洞呢?地質專家稱,這種類似於鐘乳石的景象,系砂礫巖中的細顆粒物質在地下水作用下重新膠結而成,跟傳統意義上的碳酸鹽巖的鐘乳石有區別。不過這次發現,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
溶洞中有「乳石花」和上百根「鐘乳石」
上周,林海倫在鄞江鎮清源村一處懸崖下邊的丹霞洞旁考察植物資源,這處洞口高大約有2米多,深度不到3米,在洞的底部還有很深的小洞穴。
「我往小洞裡邊張望,想看看洞底是否有毒蛇或刺蝟之類的小動物藏身其中,卻看到有一根香菸大小的灰白色的石頭掛在洞的頂上,石頭下端還掛著水滴。」一個念頭閃過,這是傳說中的鐘乳石嗎?
林海倫拿出相機,對鐘乳石進行了拍攝。「裡洞的高度不到60釐米,有的區域甚至還不到25釐米高,洞內光線十分微弱,只能彎腰探身進去閃光拍攝,結果又在洞內發現了許多根長短不一的鐘乳石,估計有100多根。」
「在一些鐘乳石的下方又看到有向上生長的『石筍』,有的『鐘乳石』的基部還開出了樹枝狀的『乳石花』,非常精緻。」
在洞口的巖壁上有一排滲水孔,這些滲水孔的周圍形成了一群小獅子形狀的乳石花。由於洞口光線較好又潮溼,這些乳石花上還長滿了綠色的苔蘚植物。林海倫說,這處丹霞洞內發現的鐘乳石都屬於微型鐘乳石,最長的也不超過10cm。
奉化和寧海也有類似的溶洞景觀
據林海倫介紹,兩年前,他在奉化蕭鎮後竺村的1處丹霞洞內也發現過「鐘乳石」,但不如清源村的典型。
「當時,我在洞內發現成片生長的腺毛腫足蕨。」而據《浙江植物志》記載,這種蕨類植物一般只生長在石灰巖地區,是種很好的石灰巖的指示植物。那個洞內有1個滲水的細小泉眼正在滴水,滲出巖石中的鈣質成分,水滴落的地面上長滿了這種腺毛腫足蕨。
另一處是去年在寧海桑洲鎮的麻源洞內也發現過類似的鐘乳石現象。不過上述兩處和這次在清源村發現的洞穴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洞穴的上方都有巨厚的巖體。最高的是後竺村的那個達近百米厚,清源村的有50米以上的厚度。
據林海倫介紹,鐘乳石溶洞的成因原理是,難溶的碳酸鈣變成可溶的碳酸氫鈣,再變回碳酸鈣的過程,形成鐘乳石的關鍵是地層巖石中是否含有碳酸鈣。
有的巖石中含有一定量的石灰質成分,這些石灰質成分具有明顯的可溶性質,巖石裂隙在滲水的長期作用下,逐漸將石灰質成分搬運出來,在滲水速度比較緩慢的滴水洞內逐漸變成各種形態的鐘乳石,這些石頭在不斷地生長發育,是一群活著的石頭。
地質專家
這種類似於鐘乳石景象
有別於碳酸鹽巖的鐘乳石
林海倫的發現,是否為真正的鐘乳石溶洞景觀?記者請教了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教授級高工朱智勇。
他告訴記者,從大的地質環境來看,寧波地區還沒有發現有碳酸鹽巖地層出露,到目前為止,寧波尚未發現過鐘乳石。
從圖片看,巖石成分為礫巖或是砂礫巖,不太可能形成鐘乳石。這種巖石在寧波盆地邊緣的地層中較為多見。
至於礫巖或是砂礫巖為何也能形成類似於鐘乳石的形態?朱高工稱,那可能是由於在地下水作用下砂礫巖中的細物質成分重新膠結形成,其主要成分還是砂礫巖中的細顆粒物質,因此其表面也較為粗糙,有別於由碳酸鹽巖形成的表面較為光滑的鐘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