僜人阿胖的「僜香豬」

2020-12-13 中國西藏網


圖為僜人阿胖(右)在為村民進行養豬技術指導。 記者 王珊 攝

  放眼林芝市脫貧攻堅各大「戰場」,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個個民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一張張笑臉洋溢在各族群眾的臉上……近日,記者走進察隅縣京都村,來聽聽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僜人阿胖的致富經。

  海拔4800多米的德姆拉雪山,盤山公路蜿蜒曲折。翻過雲霧繚繞的山埡口一路向南,便能看見桑曲河順著峽谷自西北向東南潺潺流淌,兩岸崇山峻岭蒼翠如黛,葳蕤的森林與蔚藍的天空遙相呼應,雲捲雲舒……

  這就是「西藏江南」的察隅縣。京都村位於察隅縣西南部,距察隅縣城65公裡,是一個以僜人為主的村莊,村裡26戶、115人,以前全是低保戶(深度貧困村),生活拮据。

  如今走進京都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一顆顆套了袋正待成熟的獼猴桃,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嶄新房屋,一個個嬉笑跑鬧的小孩子……

  盤山路旁一間簡約別致的屋舍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就是阿胖「僜香豬」養殖場。「我經營養豬場的壓力比較大,影響著包括我們家在內15戶村民的生活,但是我有信心帶領他們致富。」阿胖指著養豬場說。作為致富帶頭人,阿胖也是察隅縣京都村村委會主任。他採用「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僱傭貧困戶務工,教貧困戶養豬技術,貧困戶按股分紅。據統計,養豬場帶動京都村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3000元,每年給予村集體3000元補貼,帶動全村持續增收。

  「我們這裡的豬,是藏香豬與當地野豬雜交而成的。這種雜交豬瘦肉多,口感好,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雜交豬因為有了野豬基因,免疫力大幅提高。一般情況下,當瘟疫來的時候,我們這裡的豬幾乎不受影響。」阿胖說。

  生長於藏東南林區的藏香豬遠近聞名。合作社起步階段,阿胖把10頭藏香豬放進山林,吸引野豬來雜交、繁殖,後期再不斷投放豬苗進山。三年下來,養豬場已經出欄200多頭「僜香豬」,目前存欄量也有300多頭。「我們每天只給豬餵一頓苞谷面,豬吃完食就跑到山裡。這樣確保豬不會走失,同時又保持特有的品質。」阿胖說。

  合作社成立以來,阿胖每年秋天到18戶貧困戶挨家挨戶收購苞谷,確保貧困戶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去年,養豬場收購苞谷花了7萬多元。此外,村裡還有20多人在合作社打工,主要負責清理豬圈、鋤草、拌豬飼料、餵豬等,每人每天不僅可以掙160元務工費,一日三餐也免費。長期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一年能掙2萬多元,短工一年也能掙4000多元。

  阿胖說,今年縣產業辦向養豬場注入50萬元扶持資金,用來加強設施建設。下一步,他將擴大養殖規模至1000頭,還計劃註冊「僜香豬」商標,開辦「僜香豬」熟肉加工作坊,生產臘肉、香腸等產品,走品牌化發展道路。

  「以前我們僜人在山上過著原始生活,是共產黨讓我們享受到了各種惠民政策,過上了好日子,分給了我們土地、房子,還讓我們的孩子上了學,非常感謝黨和國家。」阿胖激動地說。

  在阿胖熱情邀請下,記者來到他家裡品嘗「僜香豬」的美味。正當眾人吃得忘乎所以時,阿胖的妻子陶春雨笑容滿面地提著銀酒壺走過來,向我們敬上她親手釀製的雞爪谷酒,並用僜語唱起祝酒歌:「藍天下,吹著涼爽的風。野外,花草迎風飛舞。在各民族的幫助下,我們有了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聽著動聽而悠揚的歌聲,吃著美味的「僜香豬」和爽口的野菜,在這裡,我們見證了僜人滿滿的幸福感……從山上到山下,從落後到文明,從貧窮到富裕,僜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正逐漸發生著變化。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僜人正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讓日子散發出日益奪目的光彩。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遠去的神秘「部落」 探秘巨變的西藏僜人
    長在深山裡的「僜香豬」  「我們每天只給豬餵一頓苞谷面,豬吃完食就跑回山裡。  京都村村委會主任阿胖等候在這裡,給我們介紹他「發明」的「僜香豬」。  「我們這裡的豬,是藏香豬與當地野豬雜交而成的。這種雜交豬瘦肉多,口感好,在市場上供不應求。」身為京都村阿胖養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阿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到了豬身上,「雜交豬因為有了野豬基因,免疫力大幅提高。當瘟疫來的時候,一般家豬很多都患病,而我們的豬幾乎不受影響。」
  • 僜人「魔法師」再次火了
    京都村也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酒鬼村2001年政府組織村民搬遷來到了現在的京都村2014年阿胖被選為村委會主任瞅準當地的便利條件阿胖和妻子在自家養起了豬創辦起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合作社如今全村26戶全部脫貧摘帽合作社僜香豬的訂單也是源源不斷阿胖心裡也是樂滋滋的
  • 西藏林芝僜人的新生活
    再向西南驅車70餘公裡,便到了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僜人夏電夏的家就在這裡。    「僜人」是我國未識別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察隅縣下察隅和上察隅鎮。西藏自治區兩會期間,記者在拉薩見到了前來參會的夏電夏,與他聊起了在新村的生活。
  • 中國西藏邊境世代生活著一支罕為人知的神秘部落僜人
    在中國西藏東南邊陲,察隅縣上察隅和下察隅鎮,世代生活著一支罕為人知的神秘特殊部落僜人。僜人,俗稱「僜巴人」,分布於中國和印度交界地區,也就是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平均海拔2200米左右的林區。,將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僜人一分為二。
  • 林芝察隅手抓飯,探秘中國56個民族之外的僜人部落和她的美食
    僜人,又稱「僜巴」(僜語本義為「窮人」),居住在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地區。主要分布在上、下察隅鎮。察隅縣是僜人的主要分布區。僜人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使用結繩或刻木記事的方法。僜人以農業生產為主,播種分點播和撤播兩種方式。男子一般穿無袖長衣(長達臀部以下),女子穿有袖的短上衣(僅遮胸部)和裙子。男女都用大披肩和挎包。
  • 走進西藏小江南察隅,探訪尚未列入中國56個民族中的僜人
    部落僜人俗稱「僜巴人」,分布於察隅縣西部和中國藏南地區東部,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加上藏南印控區的僜人,總計有5萬多人。居住在下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實行一夫多妻制。尚未列入中國56個民族中。
  • 散養「 香豬」 村民共致富
    提起林芝的「香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京都村的阿胖,阿胖養殖的豬是藏香豬與當地野豬雜交而成的,因其瘦肉多、口感好而遠近聞名。自養殖基地成立以來,村裡的貧困戶都有了固定收入,還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阿胖的致富故事只是京都村村民奔向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
  • 僜人歸國記
    僜人是什麼時候回到祖國懷抱的?雜瑜地區以外是僜人(即國外所稱的米什米人,Mishmi)的居住區。英國兼併阿薩姆後,英屬印度軍政官員、探險家、歐洲的傳教士多次竄入僜人地區及雜瑜邊境地區活動。1881年,英軍佔領博姆朱爾(Bomjur)和尼柴姆加特,將其邊界延伸至此,設立薩地亞政治助理官員協助迪布魯加爾副專員處理邊境事務及與境外部落的關係。
  • 探秘僜人部落
    3點趕回察隅縣城辦理了通行證,沿著219國道往下察隅走,晚上準備住僜人部落正式進入下察隅,大約半小時,經過下察隅鎮,到達今天目的地——僜人部落。沒到之前,充滿神奇和期待。僜人俗稱「僜巴人」,分布於察隅縣西部和藏南地區東部,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區。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居住在察隅約有1300多人。
  • 浮世逸草阿胖
    阿胖是個綽號。他的真名實姓,我現在也不清楚。原因是從來沒聽誰喊過他的名字,我也從未向他人打聽過。  阿胖是那一年作為汕頭知青到我們農場來「接受再教育」的,那年他十六歲。小小的年紀就離別家鄉獨立生活。剛來農場時,阿胖分配到十五隊工作,是最靠近場部的一個連隊。
  • 小香豬長太胖了怎麼辦
    我相信有不少人養過一種叫「小香豬」的動物,總有騙子聲稱他的「小香豬」是永遠長不大的、萌萌的、可愛的家養寵物。在全國各地收了不少智商稅,不少人花高價買了這些小香豬,大部分小香豬都毫無懸念地長成了一頭大肥豬。
  • 就又想吃阿胖滷鴨·都市快報
    阿胖滷鴨門面不大,店裡放著一排煤氣灶,兩個冰箱,一張大桌子。大桌子就是櫃檯,十幾隻油光鋥亮的滷鴨堆在一個大盤子裡,鴨爪、鴨胗、鴨肝另外放開。  老闆娘阿胖長得很喜慶,整天掛著笑,打起招呼來嗓門兒有點大。她說,自己是姑娘兒的時候,一點也不胖;後來生了兒子,就瘦不下去了。街坊鄰居叫她胖大姐,現在小一輩的伢兒叫她胖阿姨,胖奶奶的都有,她都高高興興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