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演出現場。 孫覺非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 馬海燕)「2019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17日在中國戲曲學院落下帷幕。本次藝術節以「弦奏華章戲樂交輝」為主題,在為期五天的時間裡,音樂會、講座、教學公開課和學術研討會相繼舉行,全方位展示了弓弦藝術的魅力。
「2019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專場演出。 孫覺非 攝
連續四晚的音樂會,既有《弦歌中華——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專場,胡琴藝術家們用琴聲來表達對祖國的愛,又有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們的教學成果匯演;既有戲曲主弦展示音樂會,展示北京曲劇、唐劇、評劇、晉劇、錫劇、紹劇、粵劇、呂劇的弓弦樂風採;又有戲曲風格音樂元素創編作品音樂會,呈現作曲家借鑑、運用戲曲音樂風格語言進行創編的作品。
本次藝術節特別開設體驗教學公開課,由陝西府谷縣文化館二人臺藝術團的演奏家劉洋主講,通過現場講課、學生互動式演奏,帶領大家體會二人臺伴奏樂器四胡的濃鬱地方風格。
同樣是四胡,內蒙古草原上的四胡與陝北的四胡有怎樣的不同?來自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的蘇雅老師,與幾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講、演結合的方式,讓人們領略了內蒙古四胡的特色。
17日下午的學術研討會,由來自國內戲曲表演、民族器樂表演等領域的藝術家、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戲曲主弦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前景,民族弓弦樂器在曲藝土壤中的存在與發展,成為不少學者關心的話題。
中國戲曲學院黨委副書記徐超說,藝術節是二胡演奏家宋飛來到中國戲曲學院後提出的設想,希望通過演出、公開課、展示、講座、研討會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在民族音樂創作、理論、傳播以及教學、人才培養等方面有所推進。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宋飛說,去年藝術節展示了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弦,今年又請來了8個地方劇種的主弦,還特別增加少數民族弓弦樂器。今年我們聚焦不同的樂器,比如演奏小提琴和二胡雙協奏曲《梁祝》讓大家感受到了戲曲音樂語言給創作和表演帶來的自信;評劇板胡在演奏手法和音樂語言中有各具特色的光彩;還有傳承公開課當中展示陝西二人臺四胡和內蒙古四胡,同一件樂器在不同流變過程中的生存狀態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思考,讓我們在樂器製作、演奏教學和研究領域有更多觸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