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娛理
今年是志願軍入朝70周年,很快會有一批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陸續上映。其中負責打頭陣的,也是陣容最強、最被寄予厚望的,就是明天上映的這部《金剛川》。
娛理工作室提前觀看了《金剛川》。說實話,看之前對這部電影抱有一定擔憂,因為是三個導演分別執導,最後融合到一塊,並且拍攝周期十分緊促,特效量很大,不知是否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成色。但看完之後,這些疑慮全部被打消掉了。
經過若干部大片的摸索實踐(尤其是管虎、郭帆、路陽導演各自的近作),國產電影工業化水準突飛猛進、今非昔比,大量最新經驗被迅速投入到《金剛川》的拍攝製作中。保持高標準製作的同時,三位導演也在主旋律敘事框架下,儘可能地實現了作者化表達。
近期幾乎沒有強勁對手的情況下,《金剛川》或許會再次向國產戰爭片的票房天花板發起挑戰。
【本文含微劇透,不涉及關鍵結局】
四行倉庫是抗日戰爭中,上海及華東地區的最後一道防線;
金剛川是抗美援朝末期,金城戰役前線唯一的物資與生命之橋;
都是千鈞一髮的軍事要塞,電影也都見微知著地呈現了一段悲痛的歷史。
史料記載,金剛川水流湍急,是金城戰役前線部隊和後勤補給的天然隔斷。大部隊若想通過金剛川抵達金城主戰場,只能走唯一的一座載重橋。美軍為了阻撓志願軍過橋,總計投彈3500枚。
令美軍震驚的是,這似乎是一架永遠也炸不毀的木橋——每炸一次,工兵就能迅速修好一次,37米長的橋,七炸七修。最終,金城戰役成為了促進停戰談判的關鍵一戰。
電影《金剛川》,前方就是那座木橋
電影《金剛川》的故事並不複雜,講的就是1953年7月12日下午到第二天凌晨之間的行動——大部隊接到命令,凌晨5點前必須全部過橋。無論橋面怎樣被炸毀,工兵連都要全力保證修好;如果工兵連倒下,鄧超率領的連就得頂上去。
影片分成三個視角,分別展現橋屢炸屢修的過程——後方鄧超率領的連(《士兵》篇),天上「喪門神」(轟炸機)裡的美軍(《對手》篇),以及前線的兩個炮位(《高炮班》篇)。
然後三個視角匯聚到一起,共同進入《橋》篇。情緒逐步遞進,最後全片氣氛推向高潮,結局十分震撼。
電影《金剛川》,五位主演也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分工和視角
這一別出心裁的結構難免令人想起諾蘭的《敦刻爾克》——也是三個陣營,三個視角,諾蘭把時間線玩得更複雜,一條線時長是一周,一條線是一天,還有一條線只有一小時。三條線通過細節暗示,有所交匯。
《金剛川》不像《敦刻爾克》那樣處理得比較隱蔽,對普通觀眾更加友好一些,將每種武器都以鮮明的紅字標註,讓觀眾可以很清楚地理解時間線的進度:B26轟炸機、榴彈炮、喀秋莎、水下延時炸彈、燃燒彈……
目前還不清楚這四個章節中,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是如何分工協作的。管虎作為監製,對全局的決定作用應該更大一些。第一章節有較多群戲調度,第二章節需要做飛機特效,第三、第四章節鏡頭調度、人物表演都有不少高光時刻。四個章節彼此間有個別鏡頭的穿插和重複。
這也是《金剛川》最令人滿意和驚喜的一點——三位導演分別拍攝,最終的融合卻天衣無縫,全片保持了頗為統一的風格氣質。相信這是經過了充分溝通、高規格工業化協作的結果。或許,這種團隊化導演工作方式為今後更多主旋律項目開了一個頭。
電影《金剛川》主創合影
除了結構上的創新,《金剛川》的人物關係也較為新穎——
吳京是張譯的師父,張譯卻替代吳京,成了吳京的新任上司。那麼,誰該聽誰的?
兩人於是開始爭搶。表面是搶功,其實是「把更大的生還機會讓給對方」。
這聽起來很悲情,但電影裡大部分時間用的都是輕鬆戲謔的方式來刻畫人物。吳京一洗戰狼式刻板印象,變得油嘴滑舌,俏皮可愛。兩人因為在現實中已經太熟了,對軍旅生活也都很熟悉,所以那種互相插科打諢的戰友情也顯得比較真實可信。
電影《金剛川》劇照,吳京
張譯在接近結尾的幾場戲裡獨挑大梁,把人看得是觸目驚心,明年各種影帝提名不在話下。在一個玉米地裡的長鏡頭裡,張譯踉踉蹌蹌地走向另一個炮位,天上划過一簇一簇的喀秋莎,有股悲涼壯觀的美。
昨天映後,有觀眾問張譯,他結局的那個鏡頭是怎麼拍的,看起來很難的樣子。張譯神秘笑答:現在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水平真的已經很高了。
翻譯一下就是,演員的表演、實景拍攝、後期特效已經可以毫無痕跡地融合在一起。工業水準的全面進步,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演員的表演也會有所加成。
電影《金剛川》劇照,張譯
李九霄、吳京、張譯三個人角色的姓氏,剛好成了現代版的「劉、關、張」(在片中也唱了三國的戲曲)。片中有很多生動有趣的細節,比如玉米的傳遞、彈藥的爭搶、新兵蛋子被炮轉暈嘔吐……讓一個個人物有血有肉。
鄧超、吳京、李九霄等的各地風味方言,李九霄瞪大眼睛沁滿汗珠的臉部特寫,魏晨那一胳膊的腱子肉,歐豪一個豪邁的回頭……角色不分大小,各有各的難忘。《金剛川》從主角到配角跟《八佰》都有所重合,《八佰》的演員已經有過深度磨合,那股視死如歸的精氣神兒還在。
電影《金剛川》劇照,鄧超、李九霄、魏晨
《金剛川》中就連美軍也未被進行臉譜化處理——國產主旋律戰爭片裡能有單獨的一章是美軍視角,這已經很罕見了。主創將美軍章節命名為《對手》,把Hill同樣刻畫成一個捨生忘死的忠誠士兵,一頂牛仔帽強化了他的個性,《決戰中途島》式俯衝鏡頭讓人不忍直視。
前幾天,張譯在平遙國際電影展上向觀眾打包票:「我以我的人格擔保,《金剛川》不次於《八佰》。」
雖然這兩個項目之間沒什麼必然聯繫,但上映時間挨得太近,觀眾難免會拿來比較。
看完片覺得,張譯的話倒是沒錯,他作為《金剛川》戲份最吃重的主角也可以有底氣這麼說。
電影《金剛川》劇照,張譯、吳京
抗美援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段大的戰爭史,很多老兵還在現身說法,烈士遺骸還在源源不斷被護送回國。結合當下複雜多變的國際時局,讓抗美援朝題材有了新的呈現價值。
電影《金剛川》既再現了真實的歷史,也有充分的藝術表達,為之後更多主旋律項目樹立了一個標杆。
電影《金剛川》
該片將於明日(10月23日)起全國上映,IMAX版本因製作周期問題將延遲幾天。因為直到11月初都沒有大體量新片上映,給《金剛川》留出了足夠的獨享時間。
截至目前據貓眼數據,《金剛川》預售票房近2000萬,排片超過58%,刷新了之前《寵愛》創造的國產片首次場次紀錄——起步雖然不高,但後續市場空間廣闊。燈塔顯示,五個產業觀察品牌對《金剛川》的最新票房預期都在23億到25.5億之間。如口碑表現和話題發酵十分良好的話,或許挑戰30億也不是夢。
截止發稿前,電影《金剛川》微博電影大V推薦度+燈塔相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