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文字 | 馬青
昨天有消息說,26日一輛高鐵被逼停,一位女乘客在衛生間裡噴了高濃度香水觸發了煙感探頭報警系統,導致列車急停延誤3分鐘。但事實上,她噴的不是香水,而是防曬噴霧,涉事女乘客在看到乘警出現的時候很驚訝,連連表示歉意。雖然是她引發了列車急停,但是,這能怪這位乘客嗎?
一開始報導說是高濃度香水,有網友覺得疑惑,什麼香水濃度高到觸發煙霧探測的地步?也有一些網友鄙夷,因為很多人都不喜歡身邊有太濃的香水味兒,藉機嘲諷。甚至有些網友對女乘客「人身攻擊」,說些「她身上狐臭得多重啊」「噴這麼香是想勾引誰」「是不是吸了煙為了掩蓋煙味兒」或者更過分的話。
但事實上,現場有人拍了視頻,這位女乘客噴的不是香水,是防曬噴霧。我覺得比較搞笑的是,有些媒體以訛傳訛也罷了,但是明明一面轉了視頻,一面卻仍然說「香水有毒」——轉視頻的時候,不看一下內容嗎?
為什麼噴香水和噴防曬噴霧,引起網友的反響會不一樣?其實,從絕大多數網友的反應看,不管是香水還是防曬噴霧,大家都不清楚,它們會引發這樣的後果。但是,香水與防曬噴霧的不同,香水的使用可能沒有防曬噴霧那麼普遍,而且香水的用量很小,如果香水都導致煙感探頭報警,那麼,的確會讓人懷疑乘客到底是怎麼噴的。噴太多香水,就算沒有觸發煙霧探測,也會引起周圍人側目。
人們對一種自己不能預料卻又引起了麻煩的行為,會本能地代入,下意識地判斷,自己會不會陷入同樣的麻煩,如果發現可以與之切割,那就會鬆口氣,如果發現自己也有極大的可能陷入被動,就會表達對這個「倒黴蛋」的同情。同情對方,其實是同情自己,為對方辯護,也是為有可能陷入同樣境地的自己辯護。
這就是香水和防曬噴霧引發人們不同感受的區別。香水,特別是高濃度香水,使用者是少數,大多數人可以切割。但是防曬噴霧就遠比香水使用的更普遍。而且除了防曬噴霧,現在是夏季,使用防蚊噴霧的人也不少。如果這些都有可能觸發煙感探測,那麼,我們就有可能都變成那個「女乘客」。
我看到有人在媒體發評論說,這個女乘客因為不知情而沒有被處罰,他覺得不應該,理由是,香水是運輸違禁品,不該帶上高鐵,當然,他覺得這也是安檢的問題。但是我看了之後,覺得很不可思議。什麼是運輸違禁品?香水或防曬噴霧,可以帶上高鐵嗎?有一個明確的目錄,和列車上的行為準則,讓乘客們參考嗎?
事實上,說香水是禁止運輸和攜帶的物品是不負責的說法。《鐵路運輸規程》中對鐵路禁止攜帶物品有羅列,對限量攜帶物品也有羅列,其中有不超過20毫升的指甲油、去光劑、染髮劑。不超過100毫升的酒精、冷燙精。不超過600毫升的摩絲、髮膠、衛生殺蟲劑、空氣清新劑。而也有一種說法,是不超過120亳升,但我沒有查找到修改的出處。不管是不超過600毫升,還是不超過120亳升,至少防曬噴霧、防蚊噴霧應該可以參照。如果認為香水裡含有酒精,所以是易燃物,便認為不準攜帶,那麼,為什麼又允許攜帶酒呢?就像之前重慶有過報導,一位女乘客從國外飛回,帶了一瓶50毫升的香水,飛機讓帶,但地鐵沒收了,她不明白為什麼,當地媒體的報導結論是,這說不準,取決於安檢員的判斷。
規定之所以能讓人遵守執行,就在於有統一標準。但事實上,不僅是列車,也包括民航、地鐵,隨著需要安檢的地方越來越多,可以攜帶什麼不能攜帶什麼也變得不那麼確定。這種不確定,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使用物品越來越多,人們記不住規定,另一方面的不確定卻是安檢自身規則的不確定。
就像我家親戚曾因為行李裡有一個沒有拆封的全新打火機而在祿口機場被攔下,但是這個打火機卻是順利通過上海機場安檢託運回南京的。我查過民航的禁止攜帶和託運的物品目錄,裡面並沒有未拆封的新打火機,只有打火機油之類的東西。有不少人在網上詢問什麼能帶什麼不能帶,後面回答的人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他帶了防曬噴霧,一路火車去了好幾個地方都順利通過,但只有濟南被沒收了,他也不懂為什麼。有記者專門向鐵路方面諮詢,客服也不能給出準確說法,只說,各地治安不同,所以規定不同。好心地提醒說,為了不麻煩,最好都別帶。
規則能更清晰明了一些?目錄可以更新修改一下嗎?規則自身能不要自相矛盾嗎?我不反對嚴格安檢,但無論是為了方便乘客,還是為了公共安全,都不能讓規則模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