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源模式、火村速度、獵德樣板……城中村改造遍地開花
近日,廣州市召開「城中村」改造工作現場會,亮出了廣州市舊村改造的成績單。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已批舊村改造項目57個、24.9平方公裡。今年1-6月,全市城市更新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9億元,同比增長28%。
近日,記者走訪廣州多個城中村發現,舊村改造已在廣州遍地開花:全市最大的城中村大源村,創新土地收儲模式,還將引入地鐵26號線;黃埔區火村通過「快批、快拆、快建」,創下了拆遷數量歷年之最;而在天河區的獵德村,10年前的舊村改造讓獵德人完成了從村民到市民的轉變……
大源村破局:引入地鐵26號線
記者在白雲區大源村看到,16單元的啟動區地塊已基本完成清拆平整,大片「熟地」靜候建設。白雲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源村提出「更新改造單元」的創新模式,全村劃分成20個更新單元。首期選取16單元容發物流政府收儲及周邊舊村品質提升改造項目作為啟動區。
記者走訪發現,大源村位於白雲山、鳳凰山、帽峰山包圍之中,交通不便一直困擾著17萬居民。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大源村計劃引入廣佛環城際和地鐵26號線,為居民「解圍」。地鐵26號線將成為3號線的「姐妹線」,途經白雲、天河、海珠等區,為廣州增加一條南北大動脈。
同時,大源村規劃以廣佛環城際大源站TOD為核心,引入上下遊資源服務體系,從低端低效的傳統淘寶電商、倉儲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為以商業商務、科技研發產業為主的區域商業中心、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中心、現代物流總部基地。
火村速度:新增動遷籤約率達96%
火村三舊改造項目現場,施工改造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中,幾座新樓已經拔地而起。據了解,自2017年10月啟動項目規劃調整以來,截至目前,火村總體籤約率已達96%,拆除棟數率達88.4%。黃埔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該區拆遷數量創下歷年之最,舊村改造項目新增動遷籤約10058棟,佔歷年來總量的44%,新增動遷拆除面積279萬平方米,佔歷年總數的67%。一串串亮眼數字展現出了「火村速度」。
火村的「快」,正是黃埔區三舊改造的核心詞。「快批、快拆、快建!」黃埔區相關工作人員說,「現行審批流程有60項,我們壓縮為3項,審批時間從1年半壓縮到3個月。」據介紹,在對蘿峰村進行的舊改項目中,開發商在2個月內建成樣板房,開放給村民參觀。村民對舊改有了信心,僅3個月,就有3400多戶村民完成籤約。早日籤約意味著早日回遷,對於開發商來說,也降低了成本。據統計,今年1-6月,黃埔城市更新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8億元,同比增長63%,城市更新累計完成固投806億元。
獵德村蛻變:村集體收入增長5倍
在獵德湧旁僅百米,是獵德村37棟復建房,這裡是廣州舊村改造的典型項目,2010年,獵德村完成68.6萬平方米的改造,村集體年收入從改造前1億元,提高到5億元,村民年終收入從改造前的人均每年25000元,提高到90000元。曾經的握手樓化身成為現代化的高層住宅和寫字樓,「髒亂」的城中村已完美融入珠江新城中央商務區。
獵德村的鍋耳屋建築群
獵德湧碧道景色怡人。
在城市化進程中,這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嶺南古村,沒有丟失自己的精神文化,5座村祠堂、獵德地理文化步徑、重新修繕的龍母廟,以及沿獵德湧而建的幾十棟傳統建築,保留了獵德的古村風貌。
獵德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熾煐介紹,改造後,獵德村集體成立了物業公司,負責管理復建房,解決了超30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此外,據統計,獵德村改造區域新增綠化面積1萬多平方米,綠地率提高到30%,獵德湧得到升級整治,由臭水溝變成清水河。
讓城中村給「新廣州人」歸屬感
在廣州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現場會上,記者了解到,廣州市將進一步推動城中村改造治理,完善政策,細化準則。抓緊印發《深化城市更新工作的意見》和各項指引的同時,在前瞻規劃上,實現更大的突破,編制印發城市更新3年、5年、10年的改造規劃,科學統籌城中村改造工作。
為提高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城中村改造還將強化產業控制,城中村改造將按照「產城融合」的要求,加強產業導入,降低企業成本,釋放更多科創空間,引入科技創新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對融資地塊的產業建設量與住宅建設量的比例進行分區管控。
作為城市人口的承載體,今後的城中村改造中還將改善人居環境,補齊民生短板。做到高質量的教育、交通、體育、醫療、文化、休閒等設施全覆蓋的同時,兼顧新市民和低收入群體「一間房、一張床」的居住需求,為城市低成本運行留出空間,讓外來人口到了廣州也有安全感、歸屬感。
此外,作為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城中村改造後的面貌要堅持高標準設計。下一步,廣州市將要採取「大師領銜、專家諮詢、公眾參與」,鼓勵邀請院士、大師團隊以及國內外名家大師參與策劃諮詢、方案設計,為城中村改造打造建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