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兩個夢:禾下乘涼,水稻種遍全球

2020-12-13 伊棋知點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看到過抗日戰爭的殘酷,看到過人民生活的顛沛流離。跟隨家人輾轉遷徙的過程中,看到荒蕪的田野和滿目蒼夷的土地,看到忍受著飢餓的人們,他內心默默下了一個決定,上大學要學農,讓人們吃飽飯。

1953年,畢業後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一盞孤燈照終生,是對這個偏僻地方最好的描述。但艱苦的環境並沒有打擊袁隆平從事農業研究的熱情,他在與農民交談的過程中,發現農民要跑到很遠的山上去換水稻種子。農民告訴他,施肥不如勤換種。這句話對他有很大的啟發。農業生產要靠優良的種子。他把目光投向了雜交育種。

但在當時,國內外的主流觀點都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就是說試圖通過雜交的辦法來獲得優良的水稻種子,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權威的科學家都這樣認為,袁隆平陷入了迷茫之中。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農校試驗田偶然發現了一處高大、穗大、顆粒飽滿的優良稻株,多達230粒。他以為找到了優良的種子,在第2年春天種下之後卻發現,所有的水稻都參差不齊。但是,他通過統計稻株比例統計發現,水稻是有雜交優勢的,那株優良的水稻就是天然雜交稻。

遺傳學理論上一直否認自花授粉的作物有雜交優勢,袁隆平卻質疑這個理論。1964~1965年,袁隆平從14萬株稻中發現了6株雄性不育株。經過慎重研究,1966年2月,他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文章指出,要想發展雜交水稻,首先必須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性。這篇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並拉開國家雜交水稻育種的序幕。

袁隆平首先提出了三系配套的雜交水稻方法,即「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來生產優良的種子。但三系法的成本非常高,袁隆平又開發出了兩系法雜交水稻,該項目在1987年被列入國家863計劃。經過9年努力,在1995年兩系雜交水稻開發成功。兩系雜交水稻比三系雜交水稻能增產5%~10%。截至2012年,累計推廣量竟然達到4.99億畝,增產稻穀110.99億公斤,增收271.93億元。

但袁隆平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開始研究新的水稻——超級稻。1997年超級雜交稻項目被列入國家S-863計劃。超級稻的開發非常困難,國際上基本上沒有什麼進展。而喜歡在水稻田裡做研究用品,在觀察亞種間雜交水稻時,突然靈機一閃。他設計出了一高冠層、矮穗層、高度抗倒、可提高光合作用利用率的形態模式,制定了「理想菌株加雜種優勢"的超級雜交稻培育技術路線。

在這個技術路線的指引下,1999年求超級稻百畝示範,填補產超過700公斤。2004年、2011年、2014年,超級稻分別實現了畝產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標。2019年,在位於三亞的水稻機械化覆膜種植示範田裡,超優千號超級雜交稻實現了13318.5公斤/公頃的產量。

2020年8月,在記者的採訪中,袁隆平院士自豪的宣布:「讓水稻同時實現優質高產,我們做到了」。與畝產800斤的日本高端優質稻米「越光」相比,超優千號畝產800公斤。日本稻米協會副會長在嘗過這個大米之後,對他的品質讚不絕口。

已經90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還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希望優質高產的雜交水稻,能夠種遍全球各地,消滅地球上的饑荒。

在袁隆平院士的人生經歷和做事態度裡,這3點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第一是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情。人的精力有限,水滴石穿,貴在持久。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個人理想,選對適合自己的路,堅持下去,成功遲早會來。

第二是敢於向理論權威質疑,用事實說話。對於科學研究來說,質疑精神是必備的。因為真理往往是由實踐來檢驗。對於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來說,這點也很重要。科學的進步,總是在質疑中發生的。關鍵在於腳踏實地。創新,也是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

第三是胸懷願景,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條條大路通羅馬,對人來說,十幾二十年後,個人的願景是什麼,應該立個長遠的理想。現實生活雖然浮躁,但是要耐得住寂寞,為了理想努力奮鬥。不負韶華,只爭朝夕。

我是伊棋,大學生物教師,用專業的態度說科普、談教育,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袁隆平:一生有兩個夢,一是禾下乘涼,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袁隆平:一生有兩個夢,一是禾下乘涼,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2018-11-22 13: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袁隆平:我有兩個夢——禾下乘涼、覆蓋全球
    作者: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時光如白駒過隙,一轉眼,90年過去,我成了正兒八經的「90後」。我大半輩子都在與水稻打交道,至今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55個年頭。我最關心的,就是與水稻和糧食相關的事。一天,我看到一些農民從高山上兌了種子,擔回來種,就問他們,為什麼跑到那麼高的山上去換種呢?他們說,山上的種子質量好一些,產得多些。他們接著還說了一句話,叫做「施肥不如勤換種」。這對我有很大啟發:農業上增產的途徑有很多,但其中良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從此以後,我開始自己的雜交水稻研究之路。
  • 瞭望|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曾總結自己成功的「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有人問他,哪個最重要?這位以農民自居的科學家說「汗水與實踐」,「書本很重要,電腦也很重要。但是書本裡面種不出水稻,電腦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試驗田裡才能種出水稻。」早些時候,大家經常看他打著赤腳在學校裡走,因為方便下田。
  • 瞭望專訪|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曾總結自己成功的「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有人問他,哪個最重要?這位以農民自居的科學家說「汗水與實踐」,「書本很重要,電腦也很重要。但是書本裡面種不出水稻,電腦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試驗田裡才能種出水稻。」早些時候,大家經常看他打著赤腳在學校裡走,因為方便下田。後來條件好了,他有了小汽車,車上常年放著一雙下田用的雨靴。
  • 央視專訪袁隆平 談兩個夢想:一個「禾下乘涼夢」一個「覆蓋全球夢」
    點讚: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引來更多點讚的,是在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努力下,雜交水稻已經種到了馬達加斯加、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並在當地不斷創造出高產紀錄,原來每公頃3噸的產量,目前已經刷新到了10.8噸。
  • 袁隆平的兩個夢想是什麼?一想「禾下乘涼」,二是覆蓋全球夢
    在可貴的求實和創新精神指引下,從發現一株形態特優的稻株「鶴立雞群」開始,到發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時為安江農校教師的袁隆平一步步闖出了雜交水稻的新天地。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水稻單產不斷創出新高。
  • 袁隆平院士視頻回信西南大學農科學子:禾田道路有八個字
    今(26)日下午,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的師生們收到了一封「視頻回信」,這份特別的禮物來自西南大學傑出校友、雜交水稻領域研究專家——袁隆平院士。視頻裡,袁老分享了他的切身體會,鼓勵著西南大學的農科後輩們。日前,袁隆平院士榮獲「共和國勳章」,然而就在被授予共和國勳章的當天,90歲的他還在田裡幹活兒。「袁老刻苦鑽研、一步步破除各種水稻育種難關的精神,給當下農科學子樹立了好榜樣。」
  • 工程院院士袁隆平90大壽:9層生日蛋糕上植水稻
    為方便行動不太便利的老院士研究,湖南省農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這塊田從此就成了他的「心病」。只要在長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幾遍。 被稱為火爐城市的長沙,夏季太陽毒辣,酷熱難耐。可不管多炎熱,袁隆平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臉、刷牙、吃早飯,而是下田。每天的第二次「問診」,是大家都只願躲空調房裡的「烈焰」中午。第三次、四次下田,則在晚飯前和晚飯後。
  • 袁隆平「超級稻」連續4年畝產超2200斤,創新高
    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又創新高了,並且是畝產超過1噸。據新華社的報導,今年9月14日,專家組在位於雲南省草壩鎮的「超級稻」種植示範基地裡對第二代「超優千號」進行測產。結果顯示:在抽選的三塊地裡,測量得出超級稻的畝產高達2270斤,並且是連續4年畝產超過2200斤。
  • 袁隆平九十大壽,蛋糕上點綴著水稻,他用了八個字總結人生經驗
    今年,主持人問起袁隆平院士的心願,他閉著眼悄悄許下心願,沒有說話。但在場的人都知道,一直奮戰在雜交水稻事業第一線的他,心中所願必然離不開糧食。為方便行動不太便利的老院士研究,湖南省農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這塊田從此就成了他的「心病」。只要在長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幾遍。被稱為火爐城市的長沙,夏季太陽毒辣,酷熱難耐。可不管多炎熱,袁隆平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臉、刷牙、吃早飯,而是下田。每天的第二次「問診」,是大家都只願躲空調房裡的「烈焰」中午。
  • 與袁隆平一起禾下乘涼話豐年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似是故人來》第四期播出 與袁隆平一起禾下乘涼話豐年8月11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第四期於中國網、江蘇衛視、愛奇藝同步播出。節目中,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特邀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偉平,水稻文化學者玄松南,帶領觀眾走進以精耕細作為底色的農耕世界,一起蛙鳴魚躍品稻香,稻花香裡說豐年。王曉輝(左)對話袁隆平(右)節目中,王曉輝與袁隆平圍繞雜交水稻最新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對青年人的寄語等方面展開探討,對話中金句頻出,引發公眾思考。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還記得袁隆平90歲生日時許下的生日願望嗎——「(第三代雜交水稻兩季)畝產3000斤,要早日實現」。11月2日中午,正在測產的湖南衡陽市衡南縣水稻基地,傳出好消息: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遠超此前881公斤的預測值。此前7月,該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在全國鬧饑荒的那幾年,看到那麼多人忍飢挨餓,更讓對農作物有著豐厚興趣的袁隆平意識到糧食對於人們的重要性。這時,在五大糧食作物中,只有水稻在培育優質、高產的品種上停滯不前,而南方又急需提高水稻的產量。
  • 袁隆平「稻」非洲去
    袁隆平說,自己有兩個夢。一個叫「禾下乘涼夢」,另一個叫「覆蓋全球夢」。第一個夢,是追求雜交水稻高產的夢想。某種程度上,隨著雜交水稻產量的逐年提高,夢想已變成了現實。袁隆平本人,也因此成名。十五個非洲發展中國家的代表,聽取了袁隆平的講話。這是袁隆平「覆蓋全球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期待雜交水稻能夠在全球多個國家落地播種,其中重要的一站就是非洲。非洲擁有全球六成左右的耕地面積,但墾殖率與灌溉率卻處在全球較低水平,大量的耕地未得到有效利用,糧食短缺始終困擾著這片大陸。
  • 小朋友挽起褲腳下田插秧 認識書本外的袁隆平爺爺
    在科研試驗田裡,小朋友們戴起鬥笠下田插秧   「五一」勞動節當天,位於郫都區德源街道的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舉辦「親子農耕體驗營」,來自郫都區數十個家庭的小朋友進行了有關糧食然而,當今此種現象在學生中間也是普遍的。「大米來自哪裡,是從樹上摘下來的嗎」,這個問題之於不少小朋友也無異於「靈魂的拷問」。   米飯是怎麼來的,從一粒谷到一碗飯經歷哪些過程,一粒種子如何成為可口飯菜,稻米分哪些類別,在中國的栽種史是怎樣的,哪些美食是稻米做成的……一個個問題直擊「稻米小白」的靈魂深處。
  • 87歲袁隆平飈英語上微博熱搜 千萬網友致敬「中國脊梁」
    網絡截圖  這一關鍵詞之所以成為熱搜,源於中國青年網昨天發布的一條短視頻:7月11日,在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雁棲湖論壇」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袁隆平以流利英語完成了一次長達20分鐘的演講。87歲的袁老用全英文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獲贊無數。
  • 袁隆平回信西南大學學子: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之一。西大學生給老學長寫信「他帶給我們強烈的專業自豪感和自信心。」觀看完頒授儀式後,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前身為袁隆平就讀的西南農業大學農藝系)的同學們格外振奮與激動,不僅僅因為獲獎者之一袁隆平是他們的老學長,還因為3天前,他們收到了袁隆平的一封視頻回信。
  • 詩文典本周推薦——《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
    相信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擁有這些良好的品質,能走出屬於自己的成功道路,所以這周給孩子們推薦的是「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中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希望家長們和孩子讀這本書的時候,能夠學習到科學家們身上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的精神。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從1970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研發出第一株雜交水稻至今,近半個世紀已過去,截至2018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種植了超過700萬公頃的雜交水稻。
  • 中國雜交水稻助東南亞增產,菲律賓一年淨增產量240萬噸
    這些來自中國的「 神奇水稻」為解決東南亞民眾的「吃飯問題」帶來了曙光。­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和夢想。」「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日前在回顧幾十年來的雜交水稻研究時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