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議:論儒釋道三教與古代皇帝

2020-12-15 騰訊網

自打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擴張,已經形成儒釋道三教並立的局面。雖然偶爾還有法難,但佛教後來居上的勢態,已經很明顯了。總體來說,對於皇帝來說,這三教是哪個也割捨不掉的。但是三教中人,卻一時還沒有後來那麼豁達,可以三教合一,所以,難免要爭個孰先孰後。從北周到隋,皇帝的屢次召集群臣和道士和尚,討論三教的排序。其實,無論怎麼排,儒的中心地位都是不能被撼動的,所以爭來爭去,就是佛道兩家的座次。

道教是本土宗教,帶有巫術的氣味,但無論煉丹,治病,氣功,打坐,都沒法不讓人喜歡,甚至於風水和佔卜,也跟它也有不解之緣,在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便宜。但是,在論理方面,跟佛教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所以,兩家只要一辯論,道教準輸。

佛教宗教形態完備,理論體系大體自洽,龐大的佛寺,巨型的佛像,和各種深入社會的法事活動,對信眾的吸引力很大。在民間傳播的勢頭,自東晉以後,就超過了道教。

但是,早期的道教,最初沒有自己的宗教團體,道士像方士一樣存在。學道也不過是個人行為。而佛教寺院經濟發達,又擁有眾多出家的僧尼,在經濟和人力資源兩方面,對王朝政府構成威脅。所以,道教沒有法難,只有佛教有法難。皇帝一旦迷上了道教,沒準就會對跟他搶人搶資源的佛教發難滅佛。

儘管如此,這樣的發難,也不過就是三次,到了五代之後,就再也沒有皇帝幹這種事兒了。三教對皇帝來,都太有用了,哪個也放不下。

唐懿宗時,宮裡有個優人叫李可及,是個滑稽的角色,插科打諢,是一把好手。這樣的人,在唐朝都叫供奉,跟文學之士,本質是一樣,都是供皇帝解悶的。一次登臺給皇帝演戲,李可及一身儒服,寬衣闊帶,自稱博通三教。另一個角色問道:你既然博通三教,請問釋迦牟尼是什麼人?李可及答曰:是婦人。問者說:為什麼?答曰:金剛經上講,敷坐而坐。若非婦人,為何要待夫坐之後再坐呢?(他把敷混成了夫)然後人家又問:太上老君是什麼人?他說,也是婦人。問者顯得更加不解了。他說,道德經上說,吾有大患,為我有身。倘非婦人,為何有身呢?最後人家問:孔夫子是什麼人?他還是回答:還是婦人。因為論語上講了,沽之哉,沽之哉,吾待價者也。若不是婦人,幹嘛要待嫁呢?

皇帝看了,樂得不行,開心極了。

到了唐懿宗時,唐朝氣數已經快要盡了。做皇帝的,也就不怎麼講究了。所以,三教的教主,在皇帝哪兒,也是可插科打諢的了。無意之中,一個優人,竟然把三教在皇帝哪兒的用處給說破了,其實三教就是婦人,就是玩物,能逗皇帝開心,也不算壞。後世的皇帝,對待三教,依舊有薄與厚,但三教的工具屬性,卻始終沒有變過。皇帝無論用得認真一點,還是馬虎一點,三教就是這麼個東西。每個個中人,太把自己當真,都是自不量力,過於把自己當個玩意了。

相關焦點

  • 三教與皇帝
    自打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擴張,已經形成儒釋道三教並立的局面。
  • 唐朝儒釋道三教是唐文化的主流,對其樂舞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引言:隋唐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整合發展的重要時代,唐代是中外文化由對立逐步走向融合的時期,是南北思想文化高度融合的時期,也是儒釋道三教並舉的時期。唐王朝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大帝國,唐代是在多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出現的,具有開放的胸懷。
  • 唐朝儒釋道三教是唐文化的主流,對其樂舞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引言:隋唐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整合發展的重要時代,唐代是中外文化由對立逐步走向融合的時期,是南北思想文化高度融合的時期,也是儒釋道三教並舉的時期。唐王朝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大帝國,唐代是在多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出現的,具有開放的胸懷。
  • 中國古代哲學智慧,儒釋道之談
    反思中國哲學杜保瑞老師指出,中國哲學包羅萬象,儒釋道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個學派。因此,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中國哲學,只關注儒釋道是遠遠不夠的,像墨家、法家等在中國哲學史上曾有過重要影響的學派,也應該予以正確的了解。
  • 三教都是哪三教?三教為什麼要設立封神榜,背後還有這樣的原因
    三教都是哪三教?三教為什麼要設立封神榜,背後還有這樣的原因《封神榜》近幾年來被不斷翻拍,以影視劇的形式給我們視覺上的衝擊,引起了大眾的討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會設立封神榜,這到底是出於怎樣的考量呢?
  • 從《清平樂》看宋仁宗,儒釋道並行環境下的善與偽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攬天下豪傑,不可勝數。既自以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遠者,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至於今賴之。「這是蘇軾對宋仁宗的評價。《清平樂》畢竟不是正史,是由小說《孤城閉》改編而成的,裡面涉及到的歷史內容有真有假。本文將從歷史的角度,沿著宋仁宗的成長來看看到底真正的宋仁宗是怎麼樣的。
  • 臺灣學者李乾朗用儒釋道文化分析中國古建築
    臺灣學者李乾朗用儒釋道文化分析中國古建築 2014年07月29日 11:07:19  來源:山西日報   10月13日,由臺灣著名學者李乾朗主講的《古代建築的藝術與文化》公益講座在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舉行
  • 國慶 |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都喜歡下江南?
    就連古代皇帝都喜歡去江南度假,尤其乾隆,他一生先後下江南六次。《乾隆南巡圖》那麼,江南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讓無數人們、古代皇帝對它如此垂青呢江南的園林、庭院,深藏著最東方的精緻,凝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將儒釋道等哲學、宗教思想及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
  • 何以為教:儒釋道「三教」在南北朝時期的確立及互動
    大陸學術界關於三教這一術語的產生年代,一般採用任繼愈先生的觀點,即認為三教這個術語產生於北周,流行於唐。任先生的觀點,基本沿襲於陳寅恪先生:「南北朝時,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國家有慶典,則召三教之學士,講論於殿庭,是其一例。故自晉至今,言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此雖通俗之談,然稽之舊史之事實,驗以今世之人情,則是三教之說,要為不易之論。」
  • 我們常說的「三教九流」,究竟是哪三教?哪九流?
    我們常說的「三教九流」,究竟是哪三教?哪九流?眾所周知,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當代社會,在古代人們喜歡的把職業分成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職業也慢慢地展現了出來,人們開始用「三教九流」來劃分不同行業和社會地位。那麼大家知道「三教九流」是哪三教?哪九流嗎?下面就為大家分享下。
  • 三教都是哪三教?三教為什麼要設立封神榜,背後還有這樣的原因
    三教都是哪三教?三教為什麼要設立封神榜,背後還有這樣的原因《封神榜》近幾年來被不斷翻拍,以影視劇的形式給我們視覺上的衝擊,引起了大眾的討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會設立封神榜,這到底是出於怎樣的考量呢?
  • 三教對於中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那他們之間是如何達到平衡的呢
    所以漢代以來,上至皇帝、顯貴,下至普通官吏,都不乏道教的信徒。另外因為道教還善於方技數術、鑲鬼避災,與民間的巫術信仰有密切關係,所以它在民間也很有影響。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就曾利用它來組織群眾。因此,歷代統治者對道教往往是既要提倡,又要提防,態度複雜得很。佛教是源於印度的一種宗教。東漢開始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了高峰。
  • 中華文化之儒釋道簡識
    儒釋道!這是筆者的認知,拋磚引玉,見仁見智,聞一知二,不一而足。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終因儒釋道融合而趨向圓滿。但作為中國文化的三大精髓,儒釋道三家各有側重。儒釋道,又可以對應人生的三大階段——年輕時、中年時、年老時。人生三階段如果能貼合這三家的根本精神,同樣可以趨向圓滿。這是人生的三種大修行,也是人生的三種真境界。儒家以樂為生活的本真,人生有三樂,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故而,儒弟子皆能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之約束自處。
  • 「三教九流」這個詞張口就來,你知道是哪三教和哪九流嗎?
    他的層次比較高一些,就像是皇帝,大臣,武士等這樣一些有名氣的人們。而中九流比上九流層次低一些,就像是那些做生意的人,比如說畫家,醫生,術士等等。而下九流就不用說了,是層次最低的那些人,就比如說那些僕人,娼妓,馬戲等等。
  • 張三丰不僅是武當祖師,更是三教之祖,他大道統三教,前無古人
    在道教歷史上,不乏名人異士,黃帝、老子、莊子、張陵、葛洪、王遠之、張繼先、王重陽、丘處機等等,雖然老子被奉為道祖,王重陽、丘處機等都是開山鼻祖,但是若論在民間的流傳度來說,最牛的恐怕非張三丰莫屬,這當然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但張三丰其人,做了一點對道教乃至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是不可磨滅的貢獻,那就是:大道統三教
  • 2019第5屆觀音文化節 弘揚觀音慈悲信念 儒釋道三教領袖至誠祈願...
    儒釋道三教領袖領——孔教學院常務副院長湯徫掄先生今年三教再接再厲,於10月17至18日以「慈心悲願 濟世利人」為主題,攜手舉辦「2019第五屆觀音文化節」。儒釋道三教領袖——孔教學院常務副院長湯徫掄先生、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法師
  • 道教在古代穩定社會的作用
    道教在古代穩定社會的作用!作者:王皓月 一 在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教自南朝之後成為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 道教以老子《道德經》等道家思想為教理源流、自東漢正一盟威道開始走向宗教化,於南朝時期正式與儒教、佛教並稱為三教。道教是中國本土孕育的宗教,其與中國社會的關係非常緊密。
  • 歷史文化中的「三教」分別是哪三教?
    二:三教之一: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的道教,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是在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 中國珍貴文物無數,儒釋道的至寶分別是啥?這三件當之無愧!
    而數千年的文明發展中,中國文化顯示出了極大的包容性,儒釋道三教共同傳承便是明證。他們以其各具特色的思想充實和影響著中國文化。也正因為此,不少與三教相關的文物也接連出世。那麼,在我國的眾多珍貴文物中,有沒有代表儒釋道的至寶出現呢?在我看來,以下三件足以入選。先從儒家至寶談起。儒家原來只是先秦百家之一,與先秦諸子思想交相輝映,卻遠沒有後來那麼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