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度大數據可見,晚上九點後,佛山最熱鬧的地方,不在市中心,在大瀝。從今年春節起至今,筆者錄得的一組超40張的熱力圖截圖證明了這一點。
4月17日晚8點半,驅車經珠江西橋,過滘口不到2分鐘,便到達「廣佛路一號」。「嘉洲廣場到了。」計程車司機老陳將車停靠在路邊,過往幾年的經驗告訴他,晚上打車到黃岐的年輕乘客中,多半目的地都在這裡。
根據百度熱力圖,9點後佛山最熱鬧的地方,正以這裡為圓心。現場的走訪則提示,其中秘密可能就藏在「生長」在其中的32家茶飲店裡。
32家茶飲店和它們的年輕消費群
熱力圖是利用獲取的手機基站定位該區域的用戶數量,通過用戶數量渲染地圖顏色的一種形式,實時反映出的是這片區域的人流密度。
32家茶飲店的數據,來源於手機地圖上關於「嘉洲廣場」的搜索結果。在佛山市中心,在NOVA嶺南站為圓心一公裡範圍內,茶飲店數量約在50家左右,其中分別有NOVA嶺南站和嶺南天地分別是15家,鉑頓城20家。換言之,嘉洲廣場或許是佛山地區茶飲店集聚程度最高的商業體。
與廣佛路主幹道平行的北側,臨街廣場原來的空地上建起了密密麻麻臨時商鋪,從西到東可見「又一茶」「一芳臺灣水果茶」「綠茵閣」「米芝蓮」等連鎖品牌,也有「印茶」「Apple tree」「撻檸匠心檸檬茶」等本土小店。人氣最旺的,要數「又一茶」,室內加戶外茶座佔地面積超100平方米,卻依然一位難求。
往南拐,廣告牌的霓虹燈閃爍,緊鄰居民區的另一側場外商鋪同樣熱鬧,音樂小吧、茶檔門前豎起茶藝師招聘廣告,露天茶座內是圍坐閒聊的各色人群。再往裡走,「COCO」「貢茶」「大卡司」「王子拉茶」「鮮動力」「益禾堂」等連鎖品牌小店挨個兒地闖入視線,店前茶座上座率目測已超七成。
賣鮮果茶的小店顯眼處豎起的小展板上,到店玩網遊「王者榮耀」,按「吃雞(指代邊境突圍模式)」次數可享優惠的字句提示著,這裡恐怕是大型「吃雞」現場,而花10塊錢坐一晚上並非不可能。
餐飲行業對兩大網紅奶茶喜茶和奈雪の茶人群下了三個標籤,分別是 「年輕」「白領」「女性」,而在這個佛山晚上九點後最熱鬧的地方,可以發現,只需保留一個標籤即可,那就是「年輕」。
「一腳跨過去就是廣州」
32家茶飲店承載的是一個年輕的社群,那麼,他們從哪裡來?為何集聚於此?
餐飲業人士的選址策略分析給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視角。據悉,茶飲店不同地段店鋪的經營有細微的不同。學校、街鋪店,主打外帶,在選址時優先選擇大學、高中市場店鋪。而購物中心店,則主打品牌。
然而,路牌和導航卻提示著,若到佛山這個晚上九點後最熱鬧的地方來開店,上述的細微不同或可忽略。
嘉洲廣場與黃岐中學僅一路之隔,與石門中學、石門實驗學校也僅是2公裡左右的路程。公開資料顯示,它的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2004年啟建,2006年10月正式開業後,迅速以日均消費人群20萬、日均營業額超千萬的成績成為廣佛交界區域人氣最旺的商業中心之一。
「這裡是我和朋友定期聚會的『老地方』。」一間茶飲店內,在與朋友小聚的阿萍說,對於她的80後同齡人來說,黃岐的夜生活從9點後開始,要麼約燒烤檔,要麼就是約在這裡。
阿萍的父親在廣州黃沙從事海味生意,於1991年舉家搬入黃岐,原因是當時黃岐與廣州之間有一條直通公交線路,而黃岐的房價更低。從小就在這裡長大的阿萍,擁有一個本地化社交圈子,畢業後回到了大瀝成為一名上班族。
黃岐,原稱黃竹岐,毗鄰廣州市荔灣區、越秀區,2005年與鹽步、大瀝合併為現大瀝鎮。因為「一腳跨過去就是廣州」,得區位和交通之便利,這塊僅19.84平方公裡的轄區成為了廣州城市化和產業輻射的首批受益者,有2個物流園區、6個大型專業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起,更逐漸建立了一個個商住樓盤,實現了人口的集聚。
據黃岐派出所數據,這裡的實有人口有24萬,其中9萬是常住人口,暫住人口為15萬,另外還有約30萬的流動人口。人口密度之大,可能是佛山之最。
以嘉洲廣場為圓心,環顧四周,中南花園、中南海暉城、風度國際名苑、嘉悅名居、怡福小區、怡興園、安利閣小區、怡海花園等住宅小區,條磚、小方塊、「石米」所裝飾的外牆,提示著它們生長於過去三十年裡的不同時期。
從嘉洲廣場出發,沿廣佛路一路往西,是呈帶狀分布的專業市場集群。廣佛國際機電五金城、廣佛五金城磨具磨料市場、鹽步家具城、大轉彎夾板裝飾市場、凱民茶博城……單是嘉洲廣場的1公裡半徑範圍內,便聚集了超過6個專業市場。
夜色中,沿路爆滿的大小停車場和路邊車位內,湘A、湘U、贛A、桂J、粵A、粵Y、粵S等的車輛車牌前綴,提示著黃岐的海納百川。數以萬計的新大瀝人來到了這裡,從事著不同的社會分工,實現著相似的創富夢想。
遷移的旺地坐標和徐明的6家旅館
「很多人集聚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地理空間裡,一旦達到某個人口密度的標準,此地便被命名為『城市』。放長眼光來打量,這個變化趨勢在全球範圍內迄今依然有增無減,「城市化」大潮不可阻擋。」這是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在《城鄉中國》著作中表達的觀點。
「開始興許是安全或其他隨機的原因促成了人口集聚,但人們只要發現人口集聚有利於經濟增長,聚集到一起有利於增加收入,集聚和再集聚的增長引擎就發動了。」周其仁的話,為解讀上述佛山旺地的成因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
從過去三個月的百度熱力圖比對中,可以發現,在大瀝,旺地的坐標會按照早、晚時間進行規律性轉移。華燈初上,環商業廣場周邊200米臨街茶飲店、手機鋪人氣高漲,形成了晚上9點後佛山的最熱旺地;當鳳池展會開幕,日間的大瀝旺地坐標便會沿廣佛路西溯,達到位於大瀝西部的鳳池社區。
摩肩接踵,客來客往,談單問價之聲不絕於耳。這是3月5日筆者用相機記錄下的第14屆大瀝鳳池鋁門窗建築裝飾博覽會(下稱「博覽會」)現場,展會雖已進入第二天,但熱度依舊。
在3月4日至3月7日的展會期間,大瀝鳳池是佛山日間人氣最旺的區域之一,即便到展會結束後,當地白天錄得的人流密度依然毫不遜色於祖廟、萬達廣場等多個商圈,直到晚上8點過後,人流才逐漸散去。
鳳池社區黨委委員、鳳池經聯社社長曹忠華說,這樣的現象並不奇怪。每屆展會期間,當地近1000間固定商鋪與超500個流動攤位同時布展,固定商鋪從不撤場,換言之,即便展會閉幕,近1100間商鋪依然活躍。
鄉村展貿的活躍是否改變什麼?在大瀝做了13年旅館生意的福建人徐明(化名)說自己沒有細想過,「但博覽會期間我們的生意會比往常好3倍左右。」從在大瀝創辦自己的第一家旅館開始算起,13年過去,徐明又陸續創辦了5家旅館。
「一般我都會三年進行一次小裝修,五年進行一次大裝修。」徐明說。而每一次裝修都能在當年回本,而這一切,則離不開當地密集的人流和繁茂的商貿交易。
曾有觀察人士表示,一個鳳池鋁材市場,養活了周圍5公裡的人。
如果說大瀝東部嘉洲廣場的高人氣,體現的是當地生活性服務業的一種供需互動,那麼,在大瀝西部的鳳池,呈現在人前的,則是一種傳統商貿的形態,它生機勃發,承載著帶動餐飲、住宿等其他服務型行業發展的願景和未來。
【撰文】何帆燕 肖霞 趙進
【作者】 何帆燕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