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大事難事看擔當,危難時刻顯本色。
在這個特殊的時節,鎮江市廣大黨員幹部把疫情「戰場」作為檢驗初心使命的「考場」,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的重要指示,緊急行動、全力奮戰,打響了疫情防控的總體戰。
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白天,還是黑夜;無論是80後、90後年輕人,還是老黨員、老支書,廣大黨員無私奉獻、英勇奮戰,充分發揚特別敢擔當、特別懂取捨、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始終保持必勝信念,始終保持昂揚鬥志,始終保持過硬作風,始終衝在戰「疫」第一線。
那一面面鮮豔的黨旗,就是一道道堅實的防線,築起了抗擊疫情的鐵壁銅牆,為我們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注入了強大的力量。
有一種力量,叫「我是黨員,我先上!」
晚上,在病床上陪伴病危的老母親;白天,還要常常單手駕車,奮鬥在抗疫一線,只有左臂實在疼痛難忍時,才能抽空到醫院做理療。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句容公安局交警大隊大隊長易善智一直是這樣的工作節奏。為什麼這麼拼?他笑著說:我是共產黨員啊!
「今天感覺如何?加油加油加油!」這是丹陽市雲陽街道組織幹事湯柳萍和他的丈夫——丹陽市人民醫院急診科黨員醫生董振超之間,每天一大早必須履行的「打氣約定」。從大年三十晚上起,他們倆一個奮戰在病房,一個紮根在社區,早出晚歸,沒有在家吃過一頓團圓飯。但他們心中並無遺憾,湯柳萍說:「能在同一條戰線並肩戰鬥,何嘗不是一種難得的緣分?」
在鎮江疫情防控戰場上,有醫護人員、人民警察、機關幹部、社區工作者;有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兒子、女兒;他們職業身份不同,社會角色各異,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
——「老黨員」在堅守。句容天王鎮黨員劉功明年近六旬仍每天近10小時站在寒風中檢查卡口,一家4名黨員都奮戰在抗「疫」一線。年齡越大,劉功明的黨性卻更堅強。
——年輕黨員在衝鋒。「谷陽鎮共統計關愛對象22名,分布在東湖村、湖馬村等7個村,全鎮共有60名醫護人員處於防控疫情一線」。「85後」女幹部、丹徒區谷陽鎮副鎮長芮婧對全鎮疫情防控情況瞭然於胸。
一枚黨徽,就是一份責任;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的黨員幹部與病毒比時間、賽速度,從衛生員、公安民警設卡檢查,到醫療企業提前復工黨員先到崗;從青年黨員志願者在鄉村用小喇叭科普防疫知識,到村支部書記開啟普通話、方言「雙語」在廣播裡「喊話」……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黨員的身影,哪裡就能看到黨旗在飄揚。聯防聯控,嚴防死守、不留死角,黨員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用實際行動詮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鏗鏘誓言,也讓人民群眾看到打贏這場戰役的堅實力量。
有一種情懷,叫「這個時候,只能舍小家為大家!」
「虧欠孩子、虧欠老人、虧欠家庭,我們都記下來,以後慢慢補償!」這是市衛生監督所監督三科副科長侯志國和他的妻子——鎮江新區社發局衛生科科員彭明星之間的「情感帳本」。
面對疫情,侯志國加入醫療機構防控監督組,負責對醫療衛生機構預檢分診、發熱門診、病毒微生物實驗室、醫廢處置等工作進行監督檢查,24小時處於待命狀態。妻子彭明星也奮戰在新區防疫指揮部醫療組一線,負責數據收集統計與分析等工作,她的「煩惱」更揪心:不到兩歲的的女兒感冒發燒,夫妻倆沒有精力照顧,只能把家裡的一切都交給年過65歲的老人。「這些都是我們愧疚家庭的,我們不會忘記,但我們是黨員,不能虧欠組織和國家,相信老人、孩子也會理解我們,我們以後也會加倍補償家庭!」夫妻倆下定了決心。
「等疫情消除了,咱們好好吃一頓團圓飯!」這是潤州區七裡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血液透析中心護士長張春娥和他的丈夫——丹徒區經濟偵查大隊副大隊長朱健之間的「戰『疫』之約」。
張春娥從事護理工作22年,丈夫朱健是一名具有24年警齡的老乾警,夫妻倆都是共產黨員,2003年,夫妻兩人就參加過非典疫情的防控工作。這次參加疫情防控,張春娥主要負責體溫監測及防控工作、消毒監測以及疫情防控知識培訓,朱健則負責對湖北或武漢來鎮人員進行排查隔離以及公共場所的排查。1月19日以來,兩人沒有休息過一天。他們上六年級的女兒即將升入初中,正是學習最吃緊的時候,但實在抽不開身,只能委託給老人照料。「老人身體也不好,但我們必須克服,必須咬牙堅持下去。」張春娥愧疚地說。
說起丈夫,張春娥說,現在每天都是微信聯繫,除夕夜一家人也沒吃頓團圓飯,但是感覺很值得,因為全市都在打這場阻擊戰,我們黨員必須頂上去。她笑著說:「我們倆都說好了,防疫責任一人一半,軍功章也是一人一半,到時候要好好吃頓團圓飯,這是我們倆的約定!」
疫情面前,我們既為複雜疫情而揪心,也為這些危難時刻總有黨徽閃耀而動心。每到艱難困苦之刻,總有一些人,能夠放下個人得失,無條件參與到為眾人謀福祉的光榮事業中去,成為戰勝困難的指路明燈。
有一種信任,叫「書記來了幹部上了,我們就有底了!」
句容市開發區河橋村黨總支書記王立新深知,自己所處的河橋村與南京市江寧區土橋集鎮接壤,每天人流量較大,有不小的安全隱患。「兩區交界點的北街橋防控點,是阻隔疫情的一道屏障,必須堅決守住防疫關口!」王立新帶領大家24小時堅守崗位,對村外來返鄉人員和即將返程外出的人員安排專人全天候進行跟蹤,並每天定時測量體溫兩次,每天對全村四個重要疫情防控點進行巡查督查,四個點轉下來已是深夜12點。
「作為一名黨員、一名年輕的退役軍人,在人民需要我們時候必須得站出來,衝在最前面」。這是一位小港村退役老兵小何,在疫情面前最真摯的話語。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新區大路鎮小港村15名老兵自願成立「退伍軍人先鋒崗」,積極參與重點區域崗位執勤、公共區域消毒、對進出村的車輛及返鄉人員登記、排查等聯防聯控工作。這群可愛可敬的老兵中不僅有村幹部,還有來自村民、企業員工、創業致富帶頭人等,他們在關鍵時刻主動請戰,彰顯了黨員本色、軍人風採。
「要不是劉書記,我和我們全村這個年過得就鬧心了。」說起京口區東京村黨總支書記劉凱,村民張某豎起了大拇指。
正月初一,劉凱正帶領村幹部重點圍繞兩名武漢返鄉人員做工作,突然得知張某因發高燒,到村醫商華富家就診並引發了恐慌。「村裡有人感染了!」消息蔓延到全村,不少村民的情緒出現波動。劉凱帶領村幹部一陣忙碌後,終於查清張某既無武漢旅居史,也不是肺炎,只是普通的感冒。劉凱帶領村幹部逐戶到村民家中做好情緒安撫工作,事情處理完,已經到了晚上,連一口熱乎飯都沒吃上,就這樣度過了農曆新年第一天。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在基層防疫第一線, 全市村、社區書記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防群治,用各種靈活管用的招數,因地制宜開展好村組防疫工作,在防疫一線發揮了「帶頭人」「定盤星」的作用。「書記來了、幹部上了,我們就不怕了、有底了!」這是廣大基層群眾的心聲。
有一座「城」,叫眾志成城;有一顆「心」,叫萬眾一心。在鎮江,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他們大多並非專業醫護人員,但大「疫」當前毅然挺身而出;他們也有父母妻兒,但關鍵時刻還是逆行向前。戰「疫」還在繼續,更多的黨員幹部正挺身出列,與時間賽跑,和疫情決戰,不獲全勝絕不收兵。(記者 王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