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積澱,愈來愈濃的鄉愁,使「天下故鄉、華人老家」的洪洞大槐樹景區蜚聲海內外。因蘊含豐富的民間祭祖元素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習慣上人們將其作為民間最大的祭祖場所和民間尋根溯源聖地,而忽略了它作為北派園林巨大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地位。
傳統上認為,從明洪武二年至永樂十五年間,在明政府官方主導下的18次大規模移民直接造成了洪洞大槐樹景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在三代古槐為主線、祭祖儀式為重要表現形式、尋根祭祖堂為核心向心力下,全球最大的民間祭祖儀式、尋根和祭祀場所成為大槐樹景區對外宣傳的兩張靚麗名片,也成為山西旅遊一項重要標誌之一。
但近年來,人們逐漸放慢了尋根祭祖匆匆的腳步,開始對尋根祭祖園有了新的認識,對其莊嚴恢弘的建築格局再審識,驚訝地發現洪洞大槐樹景區居然是北方地區最大的開放型主題園林,無論從文化立意、規劃布局、建築特點上以曠放渾厚寫實的手法來體現老家胸襟和格局,極力舒展著尋根祭祖的意境空間,不僅有祭祖需求煌煌上庠的莊重與威儀,更有小橋流水般南國園林的風韻和典範,統一東西,兼容南北,使尋根祭祖園成為中國園林建築的精品與典範。
首先,尋根祭祖園早已跳出單純祭祖儀式的範疇,成為3000年以來中華民間造園傳統最完整、最宏大的代表,也必將作為中華傳統建築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被世人關注。
在尋根祭祖園內,有根雕大門、根字影壁、千年槐根、祭祖堂、望鄉閣等景點六十餘處,包含著山水、形勝、植物、建築物等園林諸樣元素,滿足遊客多層次和多樣化的審美需求。
其中核心建築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傳統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而作為體現其莊嚴祭祖廣場,則是中國南北派園林中少有的面積最大、使用功能最多的開闊型場地,即便在皇家園林中也很少有如此手筆和氣魄,在凝重莊嚴的風格下,極力感染者遊客的心境和態度,強烈烘託景區主旨和功能,完成對景區情感歸屬的再挖掘。
其次,景區因地制宜,在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田園畫卷的同時,竭力避免祭祖場所的陰沉與呆板。
上千年的中國園林文化積澱,使園林在休閒之餘,更集合了建造者價值觀念、社會形態、道德規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等多種元素,在保留基本功用的基礎上,最大化的發現園林在視覺上的享受。三代古槐作為移民後裔最重要的情感歸屬被景區放大至民族圖騰和家族榮耀的高度,但其展現形式卻在曲徑通幽處隨著蹊徑的迴環而展現,於漸行漸密的植被中,形成對三代古槐的崇拜與尊重,使移民後裔的情感宣洩以及渴望閾值在瞬間爆發,毫不保留地展現出家鄉風貌原始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尋根祭祖園內的小徑和通道,不僅具有通行功能,更承擔著文化載體和歷史記憶的功能,形成故事與景觀同步移動的效果和功用,有效化解了移民、祭祖這些過於沉重的歷史話題和心理負擔,在滿足景區實景演出的場地需求之外,還迎合了大眾遊園需求。
「小園雖陋,而嘉樹可譽,青土蒼官,勝於綺閣雕蘿多矣」,這是清代泰州喬園主人對自己私家園林的評價。在北方園林中,尋根祭祖園更宛如低調卻風雅的小家碧玉,安然獨立,自有一分嫻雅之美。
第三,尋根祭祖園南北風格共融,距離感和親切感同時對遊客產生超強情感震撼。
山水是園林的永恆主題。以山為秀色、以水為靈動是增加園林活力的有效手段。尋根祭祖園內小橋流水、荷塘魚池俱全。特別是以水為展示內容的景點,小巧玲瓏、優雅別致、拙中見巧、樸中有奇,匯集了中國南北古建築園林風格的精華,為北方園林建築罕見的大成之作。
當然,在尋根祭祖園內水的含義更為深刻和雋永,思源潭、同源渠的命名更取自「飲水思源」的典故。移民後裔遍布祖國大江南北,融匯於整個華夏民族,但他們的源頭只有一個,就是洪洞大槐樹。只要是大槐樹的後裔就能在這裡找到移民先祖的蹤跡,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此文化理念,使尋根祭祖園的山水特色,在動靜皆宜的情形下,增添文化和歷史的淵源,也使山水靈性更為活潑和充分。
大槐樹景區的園林特色極大豐富了景區風度,但其美妙支持還不僅於此。很多時候我們在人文景區的欣賞中總是選擇性的忽略其自然屬性,或者顧此失彼的遺忘一些美好。對於旅遊或對於祭祖,我們不能片面性的強調功用,而應該還原旅遊心情與心靈歸屬的有機統一,達到至臻的出遊目的。
或許這樣的追求與目標,自然界在天空翱翔的精靈最具有發言權。隨著大槐樹景區到興起,海內外思鄉和尋根祭祖熱潮的湧動,形似麻雀而來時啾啾歡啼的鳥兒,每年清明前後出現在景區上空,盤旋於古槐綠蔭之間,當地人取名「思鄉鳥」。和眾多遊客對景區的眷戀一般,思鄉鳥在離去時悲鳴不已。
這是思鄉鳥對600年前移民血淚的回憶,還是對這裡園林美景的眷戀,或者兩者皆而有之。但遊客來到這裡,現在已經不單純的為了祭祖和尋根,還包含著在城市的一角,尋找園林藝術帶來的沒幹和享受,用600年先祖的驕傲,滌蕩塵世的浮躁。
(以上內容作者原創授權發布,首發今日頭條,行走山西媒體矩陣同步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