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關係以1979年為轉折分界線的:在此之前巴列維王朝治下的伊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在此之後伊朗被美國視為自己在中東最大的勁敵。由此可見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是美伊關係分道揚鑣的轉折點,然而國家外交政策從來都是向前看的:美國和越南不是還經歷過戰爭嗎?如今不也關係正常化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是建立在推翻親美的巴列維王朝這一基礎之上,可這並不意味著美伊關係會長期持續對立下去。儘管表面上看起來美伊之間的分歧似乎是意識形態理念的對立,可實際上歸根結底還是各自國家利益的博弈。
要知道美國和伊朗為什麼發展到今天的地步有必要先對美伊從盟友變成勁敵的過程進行一番梳理。我們不妨先看看當初巴列維王朝為什麼要與美國結盟。事實上這和伊朗在中東地區所面臨的地緣政治格局密切相關。中東地區的主體民族是阿拉伯人,然而伊朗卻並不屬於阿拉伯國家的範疇:中東地區主要有阿拉伯、波斯、土耳其、猶太和庫德五大民族,而伊朗的主體民族其實是波斯人。波斯人伊朗全國總人口的66%左右,伊朗的的語言也是以波斯語為主。早在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的兩百餘年裡伊朗人的祖先就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超級大帝國。
儘管古波斯帝國在公元前330年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所滅,但在公元224年薩珊王朝重建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全盛時期的土地面積達到約560萬平方公裡,人口約達1970萬。這時阿拉伯人的祖先還是沙漠中毫不起眼的遊牧民族。因此伊朗一直把1400年前加西亞之戰中被阿拉伯人打敗看成是永遠的恥辱,即使在阿拉伯人徵服波斯後卻在文化上不得不倚重波斯文化:儘管波斯人接受了阿拉伯人傳來的伊斯蘭教,然而諸如像《一千零一夜》這樣的諸多阿拉伯文學作品在相當程度上借鑑了波斯文明。這些都令波斯人內心深處始終潛藏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這種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伊朗總是刻意顯示自己所不同於周邊阿拉伯國家的特點。儘管伊朗人和阿拉伯人一樣信奉伊斯蘭教,然而伊朗人所信仰的卻是在伊斯蘭教中處於少數派地位的什葉派。長期以來伊朗和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之間就積累了太多矛盾。奧斯曼土耳其人徵服阿拉伯人後皈依了後者所信奉的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朗在中東地區受到孤立排擠的格局並沒改變。進入近代之前伊朗始終致力於奪取中亞和阿富汗,從而取得對當時的遜尼派霸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實力優勢。然而形勢在19世紀晚期悄然發生了變化。
隨著西方列強的日漸崛起使當時的中國、印度、土耳其等亞洲國家或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或直接被完全佔領。在這一過程中伊朗的愷加王朝成為了英國和俄國的爭奪的勢力範圍。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愷加王朝經濟蕭條,封建統治者專橫、殘暴,一時間舉國上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1921年愷加王朝波斯哥薩克旅軍官禮薩·汗在英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成為實際執掌伊朗軍政大權的首相兼國防大臣。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愷加王朝,正式建立巴列維王朝,成為巴列維王朝的開國之君。禮薩·汗上臺這個時間點恰恰位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這一時期作為老牌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國正在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美國正猶如一顆新星冉冉升起。這時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已然超過英國,不過美國還並沒能在金融、軍事以及國際政治影響力等各方面全面超越英國,美國真正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要等到二戰後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老霸主英國與作為新興大國的美國之間其實是存在一種競爭關係的。伊朗恰恰是當時英美地緣政治博弈的主舞臺。伊朗之所以成為英美地緣政治博弈的主舞臺源於石油: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的應用為標誌的,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石油資源的戰略意義日漸凸顯。
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早期出產的石油是供照明使用的,然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進就使石油成為工業化大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1918年美國海軍計劃處在一份報告中提到:美國準備同英國在商業上展開競爭。油田的重要性使美國人的目光投向了中東地區。這時的美國越來越重視自身的石油供應。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判斷:美國當時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將在九年零三個月後耗盡。為此美國國務院慫恿作為美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商之一的標準石油公司研究「與伊朗政府就在英波石油公司特許權範圍之外的伊朗北部達成協議的可能性」。
當時英國想趁巴列維王朝立足未穩之機迫使伊朗籤訂英伊協定:規定英國在軍事、財政、關稅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權,從而把伊朗變成保護國。禮薩·汗這個人儘管是在英國人的支持下得以上位的,但他對自己的權力相當看重,所以他對英國方面試圖控制伊朗的企圖其實是高度警惕的。他並不甘心扮演英國人的傀儡這一角色,因此他從一上臺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伊朗逐步擺脫英國的控制。恰恰也就是在這時美國開始被禮薩·汗視為是牽制英國的力量。事實上在當時的伊朗有這種想法的可並非只有國王禮薩·汗一人而已。
當時的伊朗報紙上充斥著這樣的報導:「英國人和俄國人在波斯的介入已足夠深了,他們正不斷侵害著這個國家的獨立性;美國這個新興帝國是最好的救星。如果我們的國家能與富裕的美國建立經濟聯繫,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資源上將不會再一無所獲,我們將很快脫離貧困的折磨」。當時伊朗全國都把美國視為牽制英、俄的力量,一時間伊朗的宗教界人士、政界人士、商界人士以及普通民眾紛紛對美國投資進入伊朗表示歡迎。伊朗與美國的外交關係開始進入蜜月期,美國試圖以此取代英國在伊朗的影響力,然而隨著美國資本在伊朗的影響力日漸增強之後兩國的蜜月期就戛然而止了。
美國從來都不是為幫助伊朗人從英、俄的壓迫下解放出來而來幫助伊朗人建設的,美國人之所以來到伊朗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儘管在一開始美國的確會出於自身利益對英、俄構成一定牽製作用,然而美國與伊朗的利益並不一致,所以雙方的蜜月期其實是難以持久的。很快伊朗報紙的態度就變成「美國人和英國人完全就是一回事,他們都是欺負弱小的拜金者,只想著為自己撈好處」。1941年9月16日禮薩·汗之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承父王之位,成為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上臺時曾宣誓作為立憲君主會將權力下放給議會政府,然而實際上他卻在逐漸幹預政府事務。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致力於恢復軍隊並確保軍隊作為君主的主要力量而置於皇室的控制之下。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臺當選伊朗首相。這位首相一上臺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將外國控制的石油資源收歸國有,而英、美兩國的石油公司就在沒收範圍。美國中央情報局隨即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了摩薩臺政府。此後伊朗儘管名義上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實際上已恢復了巴列維王朝的王權統治。這時以美、蘇兩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冷戰對峙的世界格局已然形成。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是靠美國人的支持才得以坐穩王位的,同時伊朗作為以波斯人為主體的什葉派國家在中東外交格局中的孤立狀態也使其需要尋求外部支持,也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巴列維王朝和美國結成了盟友關係。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外交政策上執行親美的路線方針,與此同時他在國內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以土改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試圖按西方模式建立全新的伊朗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西方的生活模式和價值體系被引入伊朗,與此同時西方的生活模式和價值體系同伊朗傳統的伊斯蘭教義發生了摩擦。
由於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激進的土改措施使大量農民湧入城市求生,然而伊朗的工業和城市發展建設卻不足以滿足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民們的生活需要,一時間伊朗失業人口激增。伊朗底層人民對生活現狀的不滿和宗教人士對西方模式的質疑日漸合流形成強大的主張恢復伊斯蘭傳統的民意基礎。1979年對巴列維王朝極端不滿的伊朗民眾發動了伊斯蘭革命運動,推翻了統治伊朗54年的巴列維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新生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隨即解除了美伊同盟,但解除美伊同盟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要和美國反目。
伊朗革命打出的口號是「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從這個口號可以看出伊朗其實並不想倒向蘇聯,也不想完全站到美國的對立面,而是希望在當時美蘇兩極對立的格局下以意識形態為準繩將伊斯蘭世界聯合起來,從而使伊斯蘭世界擺脫美、蘇兩強的鉗制,最終形成國際格局中的獨立一極。這實際上與當時的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利益同時構成衝突。美、蘇在中東的博弈是為爭取自己在該地區的主導權,可不是要為伊斯蘭大一統做嫁衣。伊朗這種做法相當於是要在美蘇兩強的夾縫中奪食,但事實上這樣做的國家可不是只有伊朗。
印度就是一個同時在美蘇之間兩面討好的典型例子:印度從獨立伊始就帶頭搞「不結盟運動」,拒絕選邊站,外交政策非常靈活。以世界級大國自居的印度並不願過度親近任何一個大國,而是試圖在大國博弈格局中坐收漁利。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憑藉特殊的地緣格局在國際上左右逢源。時至今日印度一方面在美國的亞太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又與俄羅斯在武器交易等方面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印度能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那麼伊朗為什麼就不行呢?美、蘇兩國受地緣距離的限制在中東的影響力都相當有限,所以必須在相當程度上依賴當地代理人維持自己的利益。
伊朗好歹也是中東一大強國。如果伊朗也像印度一樣在美蘇之間兩面討好,那麼是不是也會成為像印度一樣被美、蘇兩強競相拉攏的對象呢?然而現實卻是伊朗在美國持續的威脅打壓之下與俄羅斯越走越近,那麼美國為什麼一定要想方設法搞垮伊朗呢?這不明擺著是把伊朗推向自己的戰略對手嗎?這還得從當年巴列維王朝與美國結盟說起:巴列維王朝時代與美國結盟是為制衡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然而美國和伊朗結盟其實是為實現對中東這一事關石油美元體系安全的戰略要地的控制。當然單純只是拉攏伊朗還不足以使美國實現控制中東的既定目標。
所以美國在與伊朗結盟的同時也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締結了盟約。海灣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結盟使伊朗西線面臨阿拉伯國家的嚴重挑戰,而美伊同盟的存在又使伊朗在當時的冷戰格局中承受著來自蘇聯的巨大壓力。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後改變了巴列維王朝的外交路線:伊朗開始積極致力於對外輸出什葉派革命理念,試圖構建包括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在內的中東什葉派走廊。伊朗這樣做實際上是想在中東構建以自己為核心的什葉派主導體系,而這是美國所不可能接受的。事實上美國作為全球霸主最忌憚的就是某一地區出現足以獨霸該地區的強勢地緣勢力。
因為這會威脅到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進而動搖美國的世界霸權。美國在世界各地都有利益,不過中東地區對美國的戰略意義尤為重要。1944年7月1日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二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從此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鈎,世界上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鈎,美元作為國際交易的結算貨幣,由此奠定了美元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霸權地位,也奠定了美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的壟斷地位。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終結,隨後美國又適時建立美元石油交易體系作為替代。
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霸權地位由此一直延續至今。美元霸權使美國可以通過對其他國家薅羊毛這種方式發展壯大自己。美元石油霸權是美國全球霸權的核心支柱之一,所以作為世界主要產油地區的中東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就有著格外重要的地位。美國在中東這種事關石油美元體系穩定的地區尤其不能容忍出現足以獨霸該地區的強勢地緣勢力,因為這直接涉及美國霸權的核心支柱。偏偏中東地區對美國而言又是地緣關係極為疏遠的地區,所以一旦中東出現區域性霸主就會令美國生出強龍難壓地頭蛇的擔心。這也恰恰正是美國忌憚伊朗的根本原因。
伊朗之所以成為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在本質上就是因為伊朗具備成為中東潛在區域霸主的實力。事實上即使是在美伊關係密切的巴列維時代美國同樣與以沙特為代表的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結盟,而這些國家恰恰是伊朗的戰略對手。美國與沙特的盟友關係在當時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當然是首先針對蘇聯的,但事實上也暗含有制衡伊朗的考量。美國可不是只對伊朗如此,事實上美國對伊拉克何嘗不是如此?巴列維王朝覆滅後美國和伊朗的關係緊張起來,於是美國通過扶持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與伊朗對抗,由此引發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期間美國對伊拉克的支持不可謂不大,然而當伊拉克漸漸具備成為中東潛在區域霸主的實力後美國就轉而開始打擊伊拉克。類似的例子還有日本:美國為實現自身戰略目標而一手扶持了日本的戰後復興建設,然而當日本經濟的發展對美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霸主地位構成挑戰時美國就開始採取遏制打壓的政策了。葉爾欽時代的俄羅斯曾積極致力於改善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外交關係,可他得到的是什麼呢?是俄羅斯的戰略武器被削減,是休克療法使俄羅斯經濟瀕於破產,是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北約東擴不斷擠壓......
伊朗與美國的對立表面上是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所導致的,可又怎麼解釋伊拉克、日本、俄羅斯的被打壓呢?無論採取親美立場或是反美立場,只要實力強大到令美國感覺有威脅的程度就一定會成為打擊對象,這是美國一以貫之的外交路線所決定的。即使伊朗主動向美國示好,可只要伊朗不放棄自己的什葉派革命理念,不甘心徹底扮演美國依附者的角色,那麼美國就不可能對伊朗這個具備成為中東潛在區域霸主勢力的國家網開一面。然而伊朗會甘心扮演一個依附者角色嗎?伊朗會自我削弱實力嗎?顯然伊朗人的民族自尊心使他們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