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新加坡是如何推行華語和簡體字的

2020-12-18 騰訊網

[摘要]佔有人類五分之一和作為華文最大應用者的中國,自1949年以來便廣事推行簡體字。因此,除非我們能揚棄舊的偏見而採用簡體字,否則我們將有被拋出華文發展主流的危險。

關於漢字使用簡體還是繁體的爭論由來已久,近日兩會召開,又有政協委員提出恢復部分繁體字,再次引發爭議。事實上簡繁之爭不只存在於中國,周邊國家如日、韓、新、馬、泰等也因受到中華文化影響,不同程度地使用漢字,並有過相關爭論。

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就是一個大量使用中文和簡體字的國家:不僅中文標示隨處可見、國民華語水平普遍較高,連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也曾為競選苦學中文和福建方言,近年還在《學語致用——李光耀華語學習心得》一書中介紹學習心得——可見中文的重要性。這是怎樣的歷史和社會條件造成的結果呢?

新加坡巴士車內協助殘疾人的指示牌(中英雙語),中文為簡體字

英語+母語:蕞爾小國的生存之道

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多元種族社會,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和其他種族並存。據1957年人口普查統計,新加坡的母語群體有25個之多,因此素有「種族博覽會」和「語言(方言)博覽會」之稱。

1959年新加坡脫離殖民統治成立自治邦,出於生存和政治策略的考慮,自治邦憲法規定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和英語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然而由於語言林立、種族摩擦頻發、國家意識淡薄,新加坡需要確立一種各族群都能接受的共同語言。

李光耀曾在回憶錄中說:「各族之間務必要有一種共同的語言,這一點在新加坡武裝部隊中尤其明顯。軍隊裡的方言和語種多得可怕,即使得一起上戰場,彼此也不能以任何一種官方語言溝通。許多國民服役人員只會講方言,軍隊裡不得不特別為他們成立福建話兵團。」

新加坡政府最終選擇英語作為共同語的原因主要有三:英語是中立語言,不會引發三大民族之間的語言地位之爭,也有利於國家意識的建立;同時考慮到英國曾統治新加坡近140年,英語一直是行政、法律、商業和社會活動中的工作語言,已有一定的族際溝通和交流的基礎;此外英語是國際共同語言,是國際商貿中最有效的交流工具。

然而英語是前殖民者的語言,將其確立為第一語言可能引發各民族的牴觸情緒。因此新加坡政府在1960年代中期確立了「英語+母語」的雙語教育政策,從而兼顧英語的政治、經濟功能和新加坡人對母語的感情依附。

在約300萬新加坡總人口中,華族約佔77%,馬來族約佔14%,印度人約佔7%,其他民族如亞歐後裔、歐洲人和阿拉伯人等約佔2%。在這個華族人口佔絕對優勢的移民社會裡,華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目前的雙語教育制度而言,政府的語言規劃政策是最主要的推動力。推廣的過程頗多曲折,李光耀曾著《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回憶這段經歷。

為什麼要用簡體字:節省學習成本,緊跟華文發展主流

在殖民政府統治時期,新加坡的華族子弟主要是通過在自己的方言社區裡的私塾教師的講授來學習華語的。辛亥革命後,隨著「國語運動」興起,華語教育在東南亞各國和南洋各地的華人社區中展開。

在推行漢字簡化方案之前,新加坡的華文應用呈現簡體字、繁體字、異體字和自造簡體字並存混用的現象。1960年代新加坡開始使用簡體字,是配合雙語政策實施的一項改革。由於華語最困難的就是書寫能力的學習,簡體字可節省書寫及學習的時間,因此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可簡化華語的學習。

《叻報》,1925年新加坡的白話文、繁體字報紙

1968年8月,新加坡政府教育部成立「漢字簡化委員會」,於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該表審訂了502個簡體字,又稱《502簡體字表》。但是這些字的簡化並不全面,其中還有新加坡本地特有的簡體字(與中國的簡化字不同),如「伩(信)」。

1974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頒布《簡體字總表》,把簡體字增加到2200多字;1976年5月 發布了更加完善的《簡體字總表》修訂本。該修訂本刪除了新加坡本土的簡體字,以及中國沒有簡化而新加坡加以簡化了的簡體字;同年,教育部頒發《異體字表》 和《新舊字形對照表》,刪除不必要的異體字,並規範經簡化漢字的筆畫。此後新加坡的簡體字與中國大陸地區通行的簡化字基本相同。

新加坡特有的簡體字

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規定教科書須橫排印刷,由左到右;劍橋會考華文考試開始改為橫寫。政府的公函、通告、招貼、表格等,率先橫排橫寫,接著各報章、雜誌和其他出版物也相率橫排橫寫。中國則是於1955年開始推行橫寫橫排。

語言政策也影響了新加坡華文報紙的形態,如《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從1970年開始嘗試採用簡體字代替繁體字排印。1979年這兩份報紙對編排方式也進行了改革,將新聞版面改成橫排,報頁也變為向左翻,與西方報紙保持一致。

1980年和1983年,新加坡教育部又先後頒行《小學分級字表》和《中學華文字表》,兩個表的字體都是根據簡體字、新字形和規範字頒行的,新加坡由是進入全面使用規範字的時代。

新加坡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蔡崇語在國會上曾說:「我們目前採用的簡體字,實際上是把中國的簡體字引進來。」有人對簡體字有疑慮,新加坡一家英文報紙指出:那些認為簡化將會摧毀華文字體優美的學者,應該記得,佔有人類五分之一和作為華文最大應用者的中國,自1949年以來便廣事推行簡體字。因此,除非我們能揚棄舊的偏見而採用簡體字,否則我們將有被拋出華文發展主流的危險。(謝世涯:《新中日簡體字研究》,語文出版社,1989年,第123-124頁)

統一「南腔北調」:推行漢語拼音,取代注音符號

在拼音方面,早年新加坡華語教學以「注音符號」為準。

1920年代初在新加坡興起的華語教育,主要是利用注音字母對語文課本進行注音,教學的目的是閱讀和寫作,並非口語。1950年代以後,以注音字母作為音序排列的字典開始出現,如《國語辭典》、《漢語辭典》。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辭典的注音依據是北京語音。在沒有明確的華語語音標準之前,新加坡華語教師由於大部分來自中國南方地區,本身口音帶有濃厚的方言語音色彩,能發標準華語語音的教師不多,南腔北調的情況比較嚴重。因此學生掌握的華語語音差異較大,總體水平參差不齊,這種情況在1950、1960年代仍普遍存在。

1958年2月11日,中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中國的小學課堂。從1957年到1962年,中國的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分三次發表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稿》,總共審訂了兩千多條異讀詞。

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於1971年開始採用「漢語拼音方案」。1971年,新加坡出版的華文第二語文小學課本採用漢語拼音,同時用「注音符號」給課文的生字注音。第二年,新加坡的語文課本便不再使用「注音符號」,只剩漢語拼音。

為順應情勢的變化,新加坡的語文教師紛紛自發地學習漢語拼音方案,新加坡教育部、各教師團體以及一些民間團體都紛紛舉辦漢語拼音訓練班。新加坡無線電廣播電臺也安排了一系列的漢語拼音講座,以滿足聽眾學習漢語拼音的需要。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規範的華語教育仍限於課堂,在實際的華語使用中,由於移民來自中國南方各地區,方言非常強勢。

例如,新加坡華人的姓名,一向是根據不同籍貫的方言拼寫的,像「陳」這個姓,約有Tan(閩南、潮州)、Chan(廣東)、Chin(客家)、Tang(福州)、Ding(福清)、Teng(閩北)、Chen(中國 )、Chern(臺灣)等不同的方言拼寫方式。而同一個「慧」字,使用閩方言的人拼作Hwee,使用粵方言的人拼作Wei,還有人拼作Hui。

新加坡教育部於1973年推行漢語拼音後,建議在籍學生或嬰孩出生時,採用漢語拼音拼寫英文姓名,以減少方言的影響。然而這項措施帶來極大的反彈。不少華人的華語姓名慣以方言發音,其姓氏已成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把姓Tan改為姓Chen(「陳」),認為把祖宗的姓也改了。也有些家長認為,在過去所有的證件中姓名都是以方言拼寫的,改用漢語拼音,將引起混淆或造成法律糾紛。

儘管面臨輿論的反對,新加坡政府仍堅持於1980年開始在小學實施這一方案,並擴及全國中小學。1993年,新加坡國民登記局趁全國更換新身份證之際規定加印漢字姓名,才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

新加坡如何推廣「標準語」:「多講華語,少說方言」

如前所述,新加坡華族內部多種方言混雜。為了促進華語在社會上規範使用,消除華族內各方言群之間的語言隔閡,新加坡政府於1979年開始在全國舉行「推廣華語運動」,鼓勵華人以普通話代替方言。

推廣華語運動的開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年至1992年,主要目標是讓華語成為華人的共同語言;第二階段從1991年開始,對象轉為華人中的英語社群,目的是鼓勵習慣使用英語的人士多講華語,強調華語的文化價值。

1979年9月7日,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新加坡大會堂主持「推廣華語運動開幕典禮」。 他在開幕致辭時表示,儘管在公共場所人們講方言最為普遍,但如果家長願意放棄方言以減少子女的功課負擔,他們可以專心學習華語和英語。而政府將下令全體公務員,包括醫院和診療所的服務人員,特別是負責櫃檯的工作人員,必須用華語與公眾人士交談。

「多講華語、少說方言」的各項活動迅速推及全國,計程車司機、營業人員佩戴「我會講華語」的徽章,各社團、會館也紛紛成立推廣華語小組。

1979年10月30日,電視臺為配合推廣華語運動,推出了華語配音的電視連續劇《倚天屠龍記》,該劇是香港攝製的、在新加坡最受歡迎的粵語片;後來電視臺又推出以華語配音的粵語武俠連續劇《蕭十一郎》。這一措施一度受到方言視眾的反對,尤其是老年人,但後期方言觀眾也逐步習慣了華語的配音。

1980年1月9日電視臺播出了「兩種語言的掌握和多種語言社會一一與總理一席談」節目,由四位新聞從業者與李光耀總理暢談語言問題。李光耀認為,會講華語的華族人士應起帶頭作用,使華語能夠迅速推廣和普及,逐漸取代方言而成為華族人士的共同語。同時主張拼寫華人姓名時, 應照華語的發音來拼寫。

此後新加坡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華語運動月」,每次有不同主題,如1979年是「多講華語、少說方言」,1982年是「在工作場合講華語」。同時每年的「華語運動月」都要突出一個工作的重點或中心任務,比如1983年是「巴剎(市場)和食物中心」,1986年是「飲食業的經營者和華族顧客」,1987年則是「中元節集會」。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說:「1965年獨立之初,我們決定推行華文為第二語文的政策是正確的。新加坡華族講七種中國南方的主要方言,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容易說服大家一起改用華語。……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方言是真正的母語,華語不過是次母語。不過,再過兩代人,華語就會成為新加坡華人的母語了。」

在政府的推動下,講華語的家庭從1980年的26%增加到1990年的60%,數字還在不斷上升。李光耀曾經這樣分析:「使華族人士改變學習華語的態度,關鍵因素是中國的逐漸對外開放。不管是專業人士或督工,兼通中英雙語的人都佔有優勢。再也沒有人抱怨使用華語而非方言了。」(夏林)

相關焦點

  • 新加坡是如何推行華語和簡體字的?
    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就是一個大量使用中文和簡體字的國家:不僅中文標示隨處可見、國民華語水平普遍較高,連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也曾為競選苦學中文和福建方言,近年還在《學語致用——李光耀華語學習心得》一書中介紹學習心得——可見中文的重要性。這是怎樣的歷史和社會條件造成的結果呢?
  • 為什麼新加坡放棄繁體字轉而追隨中國大陸推行簡體字?
    如今中國人民越來越富裕,出國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國人在外最常去的國家也就是咱們中國周圍的那幾個,日本韓國新加坡,其中新加坡是華人建立的國家,他們會說漢語,書寫的文字也是漢字。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雖然使用漢字,但他們和中國大陸一樣都捨棄了繁體中文的使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 為何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直使用簡體字,而港澳臺卻仍在用繁體字?
    就比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受到漢語的影響就非常明顯,並且和大陸一樣,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但是為什麼反而同個國家的港澳臺卻一直堅持使用繁體字呢?這其實是很多人一直以來的疑問。
  • 李光耀中文老師:新加坡為何學簡體字
    與香港不同,新加坡學生從小學習簡體字,為何他們要學簡體字,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學習中文的呢?記者專訪前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創院院長、曾任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中文老師的許福吉。他認為,李光耀當年重視中文教育具有遠見性,而教育制度保障了新加坡這個小國能夠在國際舞臺上佔據重要的位置。
  • 新加坡為何放棄繁體字,模仿中國推行簡體字?原因很簡單
    然而,他們的軍事實力在那時並非是遙遙領先於他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如果沒有強大的實力和強硬的態度,那麼想要守護自己領土的完整和主權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於是,新加坡毫無疑問地成為他國的首要目標,對於正在擴大版圖的西方列強來說,它無疑是最好的「加油站」。
  • 為什麼港澳臺堅持用繁體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反而用簡體字?
    而發展至今,為何港澳臺堅持用繁體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反而用簡體字?一、新中國「掃文盲行動」從甲骨文到如今的簡體漢字,漢字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諸多改變。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文字改革最終確定了沿用至今的簡體漢字。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當時困擾中國人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當時有將近80%的中國人不認識漢字。
  • 新加坡和馬來人的華語水平,我大寫的服
    馬來西亞是華文教育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大多數華裔從小就開始講華語、認漢字,在學校接受華語和漢文化教育。據馬來西亞統計局估算,2020年馬來西亞總人口將達到3380萬人,其中華裔人口約690萬人。△華人幾乎佔馬來西亞人口的四分之一/AP吳小紅在新加坡當過好幾年華語老師,從補習班到大學的對外華語,她的學生包括不同族裔的中小學生、留學生等。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很多學者呀,都提出了使用簡體字的呼聲,特別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呢,白話文運動興起了,於是呢,就有很多的學者表達了推行,簡體字的倡議,甚至有很多學者,都做出了簡體字的標準,作出了對照表格,隨著這種呼聲呢,在1930年代,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呀,就推行了簡體字的標準,他們為實行簡體字做著準備,可是呢隨著之後抗日戰爭爆發了,然後呢國共內戰爆發了之後呀,國民黨就敗退到了臺灣
  • 包你猜不出來的新加坡華語詞彙(Singdarin)
    新加坡是亞洲少數的發達國家之一,曾經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這個國家有75%以上人口是華人,大多數的新加坡華裔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因為是移民國家,新加坡華語融合了各地方言和外國語言。坡式華語(Singdarin)比我們中式英語(Chinglish)更有魔性,來跟小編一起來開眼。
  • 李光耀為何推廣華語?因為,用普通話對新加坡非常有利
    01新加坡建國後,推行英語教育,華語淪為小眾半個世紀前,新加坡有一整套中文教育體系。但後來,新加坡為提高在國際經貿中的競爭力,大力推行英語教育,中文淪為小學和中學的一門單獨學科。李光耀當初把英語列為「第一語言」是出於文化和經濟上的考慮。因為新加坡只是一個國土面積只有719.1平方平方公裡的國家,而山西的省會太原的面積是6999平方公裡,新加坡只有太原的1/10左右。
  • 為什麼臺灣和香港至今不用簡體字?
    中國大陸在1949年全國開始推行文字改革,而簡體字則是這場文字改革的產物,當時的臺灣和香港還不屬於大陸直接管轄,所以仍然保留著使用繁體字的習慣。比如說美國的一些地方仍然會使用一些古老的詞彙和句子,港澳臺仍然使用繁體字,這是相同的概念,使用字體的不同肯定有其中的原因,但是多樣文字的存在給我們帶來的是更多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到,繁體字的使用對港澳臺的發展沒有任何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一點。在上個世紀初,不斷有人提出將漢字變化成字母文字,因為這一提議得不到政府的允許,所以才有今天我們仍然使用的簡體字和拼音。
  • 新加坡八九十年代經典華語劇(上)
    說到華語電視劇,除了大陸和港臺地區,還有一個地區製作了不少華語劇集,這個地方就是新加坡。新加坡作為一個島國,總人口570萬,其中華人佔比高達74%,除了英語,華語也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新加坡電視劇曾經也像港劇、韓劇一樣,在中國電視螢屏上紅極一時,其引進高峰處於八十、九十年代,新加坡華語劇以其五花八門的故事,多元化的人物性格一度非常受中國觀眾歡迎。1980年,新加坡廣播局成立。「新廣」這個名字對八九十年代的內地觀眾肯定不陌生。
  •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華語在新加坡不會消失
    原標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華語在新加坡不會消失  中新社吉隆坡11月23日電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認為,華文華語在新加坡不會消失,但促請新加坡國人應在提升雙語能力方面多加努力。  李顯龍是於22日晚出席新加坡一項論壇,回應出席者擔憂新加坡日趨英語化時指出,新加坡與中國的交流深厚,因此許多新加坡人無論是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都將有機會用華語。  對於地鐵站和民眾俱樂部等公共設施的告示牌只用英文,李顯龍則認為應該用務實的態度看待這個問題,新加坡人多講英語少講華語的現象,並不會因為政府到處豎立華語告示而有所改變。
  •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寫繁體字,簡體字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嗎?
    在古代一些著名的書法家、畫家、文學家的作品上,我們都能見到很多我們今在使用的簡體字。而漢字簡化的運動,也不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的。在太平天國時期,就已經官方承認了簡體字的合法地位,推行了簡化字的方案。民國時期,也曾多次出現推行簡體字的行動。
  • 若只將華語視為應付日常的工具,30年後新加坡還會有華文社群嗎?
    李顯龍總理在今年農曆新年致辭時提到了本地華族獨特的新加坡華人身份,那這身份和學習華文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是以前常說的華人就該學華語那一套嗎?照部長的說法,顯然不是。部長並不支持告訴學生要像父母或祖父母那樣把母語學好的做法,反而強調好奇心。華人學華語是先天決定的,是強制的,學華語你能更了解華人(自己)則是後天學習的,有選擇的。有選擇的激發興趣,強制的則澆熄興趣。
  • 簡體字是我國古代文字遺產的承續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重要原因即在於它兼收並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就我國的漢字而言,其發展演變就有這樣一個明顯的特點,從大汶口文化圖畫文字到甲骨文、金文,再到小篆、隸書、楷書和行書,無不是在繼承中創新發展,而漢字的「簡化字」或「簡體字」的產生則是漢字一系列動態變化中的一個必然結果。
  • 簡體字的前世今生——為什麼說簡體字對繁體字的揚棄,是一件大好事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自此,在我國大陸地區,繁體字和簡體字相安共處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有關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突然成了「網紅」,而且持續至今。
  • 如何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
    有跟港臺同胞郵件來往的童鞋都清楚,大片大片的繁體文章讓習慣看簡體字的我們感到頭疼,這跟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看漢字是一樣的感覺,霧蒙蒙,那麼我們如何快速把一篇文章或郵件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一起來了解下吧~!在ie瀏覽器輸入「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然後點擊搜索結果。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去中國化」運動,然而在1969年至1979年間,還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在上世紀80年代,這位華人總統高舉「廢除漢字」運動,在新加坡國內掀起了一場文化大洗牌,將英語列為第一語言,在國內推行全面學習英語。 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截至2019年時,新加坡總人口570萬,華人佔比達74%左右,因此,中華文化在新加坡影響深遠。
  • 《熱帶雨》展現新加坡華語傳承 導演:我很憂慮
    新加坡教育體制對中文課缺乏重視,讓她在事業上更感沮喪。南國雨季,玲和自己學生氤氳出一段特殊的感情。人工受孕失敗、癱瘓在床的公公突然去世,面對家庭變故,她該如何面對? 楊雁雁和許家樂曾在《爸媽不在家》裡飾演一對母子,兩人在新片裡的角色演變成師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