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裡新貌
經香爐山沿麻凱高速公路進入凱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兩旁展現苗侗風情的文化牆。蠟染、錦雞舞、吹蘆笙、鬥牛、岜沙火槍等近千幅圖畫栩栩如生,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聽說,這是凱裡市1000多名中小學師生花了3天時間用畫筆一點一點畫上去的,那一幅幅浸染了苗侗文化的圖案飽含著凱裡人對鄉土的深情和熱愛。
凱裡,清水江畔的這座苗嶺新城,閃爍著苗侗文化的耀眼光芒,這光芒折射出苗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這是遠方的來客對這座城市五光十色的印象。
走進市區,獨具苗侗特色的標誌性建築隨處可見。無論是在建的高樓,還是新啟用的公交站臺,在這個城市的每一處,都能讓我們觸景生情。而在跳躍著民族元素的各種建築中,最讓人注目的可能要數凱裡的民族體育場。這個體育場雖然沒有最先進的設施,沒有最頂級的賽事,但它卻擁有最鮮明的個性。或許,它要向人們展示的不是體育場上的運動本身,而是苗鄉侗寨的萬千風情。因此,與其說它是個體育場,不如說它是凱裡人民永遠守望的精神家園。
獨具民族風格的體育場
民族體育場就建在迎賓大道旁,其建築造型有兩種風格:一是表現苗族風情的牛角、銅鼓、圖騰柱等,二是表現侗家的鼓樓和風雨廊以及苗侗民居建築的結構特點,從而編織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苗嶺高原風情畫,成為黔東南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每逢盛大節日,民族體育場就變成了集中展示黔東南州民族文化精神的大舞臺。古老悠遠的百年古歌、悅耳動聽的苗族飛歌、天籟之音的侗族大歌、情絲萬縷的蘆笙曲韻,古樸多姿的蘆笙舞,侗鼓舞,板凳舞,竹竿舞以及堪稱民族工藝一絕的苗侗銀飾,挑花,刺繡,蠟染,織錦,無不在這裡閃爍著東方民族文化的異彩。
當然,既是民族體育場,必然有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吸引著我們。其中精彩激烈的鬥牛是黔東南最最原始、最普遍、最吸引人的體育競技運動之一,也是最具苗侗風情的特色節目。
體育場門口的鬥牛塑雕
鬥牛在當地俗稱「牛打架」。 是一項流傳已久的民族狂歡活動。民間流傳下來的《鬥牛古詞》中唱道:「孔明天相號召娛樂,苗侗祖宗湊銀買牛,吹笙鬥牛,樂而忘返。」可見其歷史悠久,於三國之時鬥牛之風便已盛行。但鬥牛習俗究竟始於何年何月,民間又另有說法,認為此俗還可從古代中原的「蚩尤戲」中尋得軌跡。據考,苗族原屬以牛為圖騰的蚩尤部落,可見遠古之時,苗族就是一個崇拜牛的農耕民族。一些專家認為。西方鬥牛是狩獵時代的產物,他們藉助鬥牛演習表現早期人類對野獸(牛)的徵服力;而黔東南鬥牛則反映了農耕時期兼畜牧時期,人們對繁育耕牛的重視,進而認為,黔東南苗侗人民以水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家人和侗家人敬牛、愛牛、崇拜牛的情結。但我以為,對於苗民而言,鬥牛應該還有紀念祖先的意義。《述異記》中記載,苗族祖先蚩尤乃 「人身牛蹄、頭有角」,、可以用利角來作戰。同時在冷兵器時代,牛常在部落之爭中,充當對敵作戰的勇士。因此在苗族心目中,牛是英雄的象徵,是自己的傳家寶、護身符和吉祥物。故鬥牛與吃牯髒一樣,應視為苗族人關於祖先的記憶,是一種祭祖的宗教儀式。後來,這種儀式便以節日的形式固定了下來,謂之鬥牛節。按照節日傳統,每年正月5日、15日、25日,都要舉辦「鬥牛節」。鬥牛節開始之前,各村寨根據身體的硬朗,眼睛的圓小,犄角的粗長等對參鬥的大牯牛進行選拔,被選上的牯牛,稱之為牛王冠,決鬥中若獲勝,便被封為牛王、牛神、牛聖,而不得殺生,牛鬥敗了,可以牽回家繼續耕田犁地,而鬥死的牛,在過去則被視為英雄,要抬回家去進行厚葬,並樹碑立傳。而現在卻可啖其肉,大宴賓朋,反映了人們對宗教的逐漸淡化。
進行鬥牛時,比賽場上,架設木鼓,它是古代苗族在戰場上使用的一種作戰工具和祭祀祖先的一種噐物。伴隨著撼谷悠揚的鼓點,雙方鬥牛閃亮登場,繼而相互間向對手發起猛攻……可惜我沒能親眼目睹鬥牛場上牛與牛之間的角逐。但從內心出發,我並不想看到這種慘烈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