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苦惱老師煩,你在家長群裡還淡定嗎?
如今,幾乎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會建立起家長群。這個群裡不但有家長,更有老師。建立這個群的目的是為了交流方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分熱情的家長們不但讓老師為難,也讓家長們為此苦惱不已。對此相關專家解讀為:這其實也是一種病,一種彼此不信任的病症。
老師發個通知 家長紛紛「領旨謝恩」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孩子剛上一年級的年輕媽媽李倩過得驚心動魄。「周日下午陪姑娘上英語課,我關了手機,到晚飯的時候才想起來開機,結果,女兒所在班級的家長微信群裡,未讀信息像潮水一樣湧了出來。都是家長響應老師的號召,為即將開展的學生活動起名的。」李倩擔心自己沒有參與,給老師留下不積極的印象。
原來,就在李倩關機的時段,班主任老師通過微信群安排了任務,向家長們徵集學生課外活動主題、口號。李倩看到時,群裡的家長已經爭先恐後貢獻了上百條口號。看到其他家長如此熱情,李倩一下子緊張起來,擔心自己的表現在老師面前失了分,於是急急忙忙全家總動員,到晚上十點多,才提交了幾個主題方案。看到有家長在群裡為自己豎大拇指,李倩多少鬆了口氣。可一直沒有等到老師的回應,李倩心裡還是七上八下的。
「我的『驚心動魄』,在別人看來有點『小題大做』,但如果你也是學生家長,一定能理解我的焦慮。」9月26日,李倩仍在為老師沒有回應自己提交的方案糾結著。
在微信群裡,幾乎沒有哪個家長能做到不把老師布置的任務當回事。9月26日,孩子上三年級的李浩對此深有感觸。儘管已經經過一年的鍛鍊,自己已淡定多了,但面對老師的號召以及其他家長的熱情,他也時不時為此焦慮。「以前都說孩子把老師的話當『聖旨』,但現在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的,又多了家長。」李浩說。
李涓的孩子今年也上一年級,開學之初,班主任老師建了一個微信群,主要用來發學校的通知。也就是這個群,讓她苦惱不已,打開提示,提示聲響個不停。關掉,又害怕漏掉重要的信息。「只要老師發一個通知,就有一群家長跟帖說:『老師您辛苦了!』『麻煩老師了!』『謝謝老師』」。李涓說:「我起初不願說這樣的話,覺得太假,但又擔心剛一開學就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只好跟風說謝謝。」
家長熱情刷屏 老師有點「接不住」
在家長微信群裡,說老師是眾星捧月般的存在,一點都不過分。每一個家長對老師的態度都是小心翼翼、畢恭畢敬,生怕在老師跟前留下不好的印象。按理說,老師享受這個待遇應該感覺不錯,但經過記者調查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家長的那一大堆感謝聲,我相信有相當一部分是敷衍的。而且面對家長們的熱情,我不回應,會以為我有啥想法,我一回應,又讓其他沒跟風的家長為難。就一個簡單的回應,我都是左右為難。」9月26日,提及家長群的煩惱,在城關區某小學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的李老師坦言自己也很無奈。
「之前我沒有擔任班主任,家長微信群,我是能不進就不進。」李老師說。對於家長們在群裡發的感激、恭維之語,她看得很清楚:「都是虛的,我們知道那些並不是家長的真心話,潛臺詞其實是我會不會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
另一位沒有擔任班主任的曹老師表示,根據她之前的經驗,越是在群裡活躍的家長,越讓老師頭疼。「部分平日比較活躍的家長,有一個潛在的想法:我這麼積極操心,為啥?就是讓老師多關照孩子。一旦這些孩子在學校出點小情況,個別家長就覺得自己的積極不值得,老師沒尊重他們的積極。」
而另一位馬老師也表示,建家長群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溝通,但結果溝通反而受到影響。甚至受頻頻刷屏影響,部分家長沒看到之前的信息,反而產生誤解。
「家長們有問題的時候都挺著急,我能理解,儘可能給家長解答。」馬老師說,但有些家長只從自己角度出發,完全不為別人著想。「經常有家長周日下午問作業,其實周五的時候已經發到群裡了。」
記者了解到,除了班主任外,很多老師開始逃離微信群,有的老師則雖然在群裡,卻選擇長期潛水,不再發言。「以前覺得在群裡發些必要的通知,方便家長們查看,可以節省時間,但結果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無用的周旋上。現在我還是通過校訊通發簡訊布置作業,通知相關事項,或者打電話溝通。」馬老師說。
大家都苦惱 還是彼此信任不夠
家長群讓不少老師想逃離,也讓不少家長對家長群有了「二心」。9月26日,孩子在某小學上二年級的齊曼說,「家長群裡,不僅孩子的父母在,就連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加入,這些老人白天沒啥事,一點小事就討論來討論去,上班都不得安生。而且家長們覺得有老師在群裡說話不方便,現在,不少班級,其實除了剛開始建立的家長群外,還存在一個沒有老師的家長群。想想都覺得彆扭。」
針對這種現狀,甘肅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郝樹聲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微信群就是一個小社會,家長老師在家長群中互來互往,真真假假的關係其實就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只是在這麼一個小圈子裡,將我們日常的生活經歷高度集中了。當然,老師和家長們都不喜歡群裡的客套,但都又擺脫不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現在的老師和家長之間存在著深深的不信任,這也是影響當下教育提升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蘭州晨報記者崔亞明
記者手記
別讓家長群變味
新學年開始了,一個又一個家長群建立起來了,家長們朋友圈的信息提示又開始此起彼伏不斷地響起來了。建立家長群,其目的是為了家長和老師之間更好地溝通,可為什麼發展到了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對家長群頗有怨言的地步呢?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家長,能體味到家長的心思,我們也不妨設想自己是老師,考量一下老師的為難。
家長群之所以讓家長和老師都如此為難,一個重要的因素,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彼此面對都因缺失安全感而焦慮。尤其是家長,基於對孩子的關注,尤其在當下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家長無意識地會把所有的競爭心態加載在孩子身上。在這種心態作用下,家長們力求引起老師更多的關注,因為更多的關注也許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同樣,在家長群裡,老師看似眾星捧月,但也得小心翼翼,必須謹慎地保持家長群裡的「生態平衡」。一旦一不小心,引發紛爭,不但會導致家長之間分裂,影響到孩子們,影響到自己的教學工作,甚至會導致家長和老師對立。這意味著老師每天不但要面對班裡五六十個學生,更要面對與之成倍數增長的家長們。
此外,和以前相比,人們的權利意識更加明顯,尤其在對待孩子教育這一方面,不少家長生怕自己孩子受到不平等待遇。在這種心態作用下,不少人一旦權利受到侵害,會很積極地維權,但是卻甚少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侵犯到他人的權利。家長群也是如此,一方面任由焦慮情緒支配,另一方面又缺乏基於權利觀念的彼此尊重和行為自律。
要解決這個問題,誠如郝樹聲教授所言,家長和老師要彼此信任,發揮教育合力。同時還是要養成基於權利的彼此尊重,時刻牢記不要影響、侵犯到他人;此外要定好規矩。比如家長群建立之初,就規定只能討論與學校、與班級、與孩子有關的事情,只要有了規矩才能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家長群也是一個小社會,既然是社會就必定得有原則。蘭州晨報記者崔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