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廣州的網友寄給我的,不知是什麼植物果實,拍照後在網上搜索,得到如下結果:
胭脂樹(學名:Bixaorellana),胭脂樹科。是熱帶地區最有名的染料植物。多年生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10米;枝棕褐色,密被紅棕色短腺毛。葉心狀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10-20釐米,寬5-13(-16)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幾截形,有時略呈心形,邊緣全緣,基出脈5條,掌狀,側脈在頂端向上彎曲,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被樹脂狀腺點;葉柄長2.5-5釐米,無毛。圓錐花序頂生,長5-10釐米,序梗粗壯,密被紅棕色的鱗片和腺毛;花較大,直徑4-5釐米,萼片5,倒卵形,長8-10毫米,寬約7毫米,外面密被紅褐色鱗片,基部有腺體,花瓣5,倒卵形,長1-2釐米,粉紅色;雄蕊多數,花葯長圓形,黃色,2室,頂孔開裂;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數,生於2側膜胎座上,花柱單-,柱頭2淺裂。蒴果近球形或卵形,長2.5-4 釐米,密生慄褐色長刺,刺長1-2釐米,2瓣裂。種子多數,倒卵形,暗紅色。
樹皮呈灰白色,有白斑,葉具長柄,互生,心形,先端銳尖,近於全緣,兩面平滑。圓錐花序頂生,密布褐色短毛;花瓣 5 片,粉紅色,萼形小,不整齊二裂,基部具腺體 5。蒴果扁三角形(雞心形),密被軟刺,其紅色外種皮為良好之胭脂材料。亞馬遜河流域與西印度群島的原住民取胭脂樹的種子,拌合唾液,再用手掌搓揉,塗抹臉部、皮膚,做為身體的裝飾,看起來就像塗上胭脂一般,因此得名。
種子外皮可做紅色染料,供染果點和紡織物用;樹皮可作繩索;種子供藥用,為收斂退熱劑。
建築用材:因其材質輕軟、結構粗,故加工容易,供建築和家居等用材。
景觀綠化:果實可作欣賞,葉片背面有褐色的鱗痂,嫩葉用手搓揉,會出現紅色的汁液。
工業染料:胭脂樹是熱帶地區最有名的染料植物。亞馬遜河流域與西印度群島的原住民取胭脂樹的種子,拌合唾液,再用手掌搓揉,塗抹臉部、皮膚,做為身體的裝飾,看起來就像塗上胭脂一般,因此得名。果實可以做成紅色染料。
雲南、廣東、臺灣等省有栽培。
形狀有些像以前做過實驗的胭脂樹橙果實,為保險起見,還是重新做一次。
三次提取,染液呈黃色偏橙,分別用無媒染、明礬、藍礬、皂礬做媒染劑實驗。
結果是沒有出現紅色,僅無媒染的顏色偏橙,總體來看顏色偏淺。
分析原因:1.數量太少,僅13克,導致色素不夠。2.可能採摘的時機不對,果實尚未成熟。
爭取下次有多一些的材料再試試。既然有資料說此植物是可能做工業染料使用,那一定有人試過。但願如此。
染色布料:全棉布、真絲電力紡
染色實驗:國染館 黃榮華
染料來源:廣州
實驗時間:2018年4月4日
欲學習傳統天然植物染色技藝,速報名參加4月21日在北京國染館舉辦的《傳統植物染色專業研修班》,報名已經過半,額滿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