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南鄉」有句俗語:「山裡讀書兌不著大路上聽打講。」
山裡人總是有些自卑,即使讀書這種不分高低貴賤、童叟無欺的雅事,也認為:山裡讀書不如到(城裡)大街上聽人家說鱉,真有點「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的味道。
在徽州,撬動一塊青石板都會碰觸一兩個文人雅士的足跡,如果一個歷史古村沒有出過一兩個舉人進士,怎麼說也登不了大雅之堂。我老家英坑寡居深山,一條逼仄的峽谷,逶迤而入近十公裡,在其歷史上,連「窮秀才」也沒出幾個,更別說文人學士、高官富商了。近年來,我偶爾舞文弄墨,附庸風雅,然而,對於這個生我養我的山村,卻僅能寫些撈魚摸蝦的童年趣事。曾有德高望重師長、開襠褲夥伴「令」我「寫篇完整」的。我一直未敢動筆,一則太熟,不知從哪下手,二則尚有諸多待解之謎,雖經幾年探尋,但尚無滿意結果,深感亞歷山大。
近日抽閒,一併羅列,合盤託出,以期求解。
◆◇01 英坑 & 錦裡
在百度地圖上查找「英坑村」,要放大,放大,再放大,才能在歙縣最東部的山旮旯裡找到這個土得掉渣的名字。這或許是哪位神仙在皖浙交界的天目山下挖了一個「坑」,丟下一粒種子,就長出這個村莊,像荒山野嶺上的雜樹野草,命賤,沒人待見,隨便起個名字,跟以前農村丫頭片子,叫個什麼花、什麼草的,隨手拈來。據村口橋碑記載,英坑古稱「錦裡」,另據《歙縣誌》(2010年版)記載,英坑別名「陰坑」,此名源自清康熙版《歙縣誌》,民國時已用現名和別名,「陰坑」興許是村莊四周環山、陰霾少光之故,亦或是先人遺世已久,不為外人所知,以至於以訛傳訛至今。在徽州,雅化村名者比比皆是,「自賤」者卻鳳毛麟角,不知先人遭何大難,是不是也像那些多災多病的孩子,取個小貓小狗之類的賤名好養?
◆◇02 黃姓 & 村莊起源
與「錦裡」易名一樣,讓人費解還有先人姓氏變遷的過程。英坑具有典型的徽州宗族村落特點,幾百年來,黃姓聚族而居,幾乎無「他姓」。但據長輩口傳,自唐朝開村,到明代中期,已是多姓聚居,千灶萬丁,現在村中很多俗名仍保留了「他姓」痕跡,1786年重建水口永年橋的功德碑中,捐資者就有四成為他姓。關於其他姓氏「消失」原因,有多種傳說,其一認為黃姓興旺後,「他姓」相繼易姓,歸族於黃姓,但這一說法顯然有悖於徽州宗法倫理及聚居傳承規則;另一說法則是,清朝鹹豐年間,村族慘遭「長毛」兵燹,「族內人丁,祗存什一」,他姓先民或許被屠殺殆盡,或流離他鄉?
就是黃姓本身來自何處,也是待解之謎,是否如坊間傳說那樣,為徽州傳統黃姓外的單獨一脈,由淳安梓桐源黃村遷入?
「長毛」的一把火毀掉的不僅是家園,也割斷了村莊的歷史痕跡,致使開村年代已斷無考據。現在,除了偶爾從村後梯田下挖出的古人遺址外,也僅剩一本殘缺的「族譜」和偶爾從哪家老屋裡飄出的一兩本發黃的手抄本,星星點點地記錄了先人的足跡。目前,有準確記錄的村莊歷史大概只有2015年出土的四塊墓碑,碑文記載:「庚山甲胡亮同王氏於至大庚戌造此壽宮子子孫孫興旺卦拍高匠建德呂文旺潘子成」,即立碑時間為1310年,該碑現存於歙縣文物局。
◆◇03 水口 & 風水
水口是徽州古村的眼睛。英坑水口障空補缺、架橋環水,綿延三四百米。現存永年橋始建於明萬曆初年(約1573年),橋上有亭,名「開泰亭」,兩端開門,上懸楹聯,東門:「舉步登臨宛爾山川豁達」、「乘時休息居然歲月寬閒」,西門:「從目層巒松楓檜柏多新趣」、「留心別墅耕牧漁樵向右風」,現水口「橋亭」之名也由此而來。然1784年,永年橋遭洪水衝擊而圮塌,1786年復建後,先人又在入村三四百米河面上新建兩座石橋,呈「太極」狀布局,其間還有三座廟宇鎮關。遺憾的是除永年橋外,另兩座石橋——石戶橋、楓樹橋已於1969年被洪水衝毀,五猖廟、關公廟、汪公廟也於文革期間被拆除。英坑水口起於「橋亭」,兩山夾持,古樹參天,如入「桃源」之門;水口經三四百米河道,收於「慄樹園」,園內綠樹成蔭,銀杏成群,秋冬之際,滿園飄黃,遍地塗金,蔚為壯觀。不知先人為何如此大興土木,在這個遺世山村裡建造這麼一座在古徽州絕無僅有的水口?
◆◇04 格局 & 民居
英坑村莊形如葫蘆狀,口小肚大,村口看似狹窄,可走近村內,才發現寬闊開朗,一條潺潺溪流蜿蜒穿村而過,將村莊分為東西兩邊。東邊緊靠公路,均為近年新建樓房。西面古村,三條青石古街平行穿村而過,其間眾多巷道相連,縱橫交錯,首尾相接,如外人偶入,宛如迷宮,恐會迷失其中。青石街巷兩邊是一幢幢明清風格的徽派民居,古樸清幽,但偶有雕梁畫棟者,卻關門閉戶,未經村人介紹,很難入內參觀。或許是前些年,一些老屋裡磚雕木雕被外人偷竊之故,現屋主多有警惕。和這些老房子相伴的,是老屋門口坐著的稀稀拉拉的老人,兩個一對,三個一組,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著,就像這些老屋一樣,不經意間,也許明天就空出一個位置。村中民居並不像其它徽派古建築那樣中規中矩,偶有中西合璧風格,弧形青石拱門,時尚簡約,石雕楹聯,遒勁端莊,這在徽州村落,還頗為鮮見。令人費解的是,這些房主也無顯赫家世,為何費此巨資打造這些別具特色的建築?
◆◇05 祠堂 & 靈異
在徽州,祠堂是古代村族的靈魂,也記載著族丁的興衰榮辱。英坑黃氏宗祠「敘倫堂」始建於明朝初期,清乾隆壬寅年(1782年)擴建成現規模。擴建後的敘倫堂規模宏大,五間三進,壹百零六柱腳,柒拾餘橫梁,柱圓梁方,雕梁畫棟,蔚為壯觀。然清鹹豐年間,卻慘遭「粵匪」(太平軍)兵燹,祠內物什焚毀殆盡,直至民國25年(1936年)方得以修復。文革期間,再遭洗劫,雖劫後餘生,但僅剩一座建築軀殼。2016年祠堂再度修復,但作為先人的精神家園,此處尚有諸多需填白之處。
祠堂可以建了毀,毀了修,有關敘倫堂的一些靈異傳說卻一直流傳下來。據傳,敘倫堂可忌「紅喪日」(音),自建成以來,村中還無婦女歿於難產者。
這似乎有些迷信,但另一異象就讓人匪夷所思了,偌大一個祠堂,即使是關門閉戶幾個月,哪怕是沾滿厚厚塵埃的梁柱旮旯間,也見不到半點蜘蛛網。況且,祠堂建築所用木材僅是普通杉木、松木、楓香樹、香榧樹而已,都不具有驅蟲的功能。
◆◇06 舞獅 & 武術
英坑算得上有「文化」的雅事恐怕非舞獅莫屬。與其它舞獅不同的是,先由十八般兵器粉墨登場,刀對刀,槍對槍。我印象深刻的是「舞雨傘」,舞者猶如獨行客,以傘為兵器,左攔右擋,前攻後擊,最後打開油傘回到後臺。更讓我欽佩不已的是那幾位敲鑼打鼓吹號子的老頭,大字不識幾個,硬是將那些咚鏘咚鏘、咚咚隆咚鏘的曲譜背了下來,配合著舞獅的每一個場景,演奏著不同曲調,只是我五音不全,全然聽不出個子醜寅卯來。「獅小鬼」是一個丑角,號稱天上文曲星下凡,拿著硃筆,點畫東南西北,誠邀四方神仙,祈求金榜題名,佔得福祿壽喜,英坑人把這個過程叫「魁星點筆」。「點筆」後,才由「獅小鬼」牽出獅子……
英坑舞獅也和很多傳統文化遺產一樣,並無文字「劇本」,甚至連鼓譜、號曲、歌詞都沒有文字記錄,全靠師傅帶徒弟,口傳手教,一代傳一代。我上小學時,也跟著去耍過雙刀、舞過「綢單」(像少林棍模樣),終因腳笨手拙,無果而終。經過二三十年的沉寂,近兩年才總算恢復了舞獅,只是參演的還是我兒時那些夥伴,且個別項目已失傳,比如,舞雨傘。
(@ 以上五張舞獅照片由蕪湖攝影師井底之蛙、風雨人生提供)
英坑的舞獅到底起於何時?為何有這些冷兵器表演?相傳是當年跟隨朱元璋的兵士因招兵所需而編演的雜耍。和舞獅相似的還有中秋夜的「打百步」、除夕夜的「接天地」,等等。
◆◇08 避跡鄉野 & 革命根據地
拉拉雜雜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1933年,皖浙贛革命根據地之火燎原皖南,黨代表李春海受方志敏密遣,駐紮英坑,三四年冬,創立黨組織,建「皖浙贛邊區工農紅軍」達近百人,至四六年,再組新四軍分隊。十多年間,革命暴動,遊擊抗偽,分田分地,致數十壯士血撒故土。我不禁要問,七百年前,始祖正仁公忠君護國、不事後主,而避跡山野,八十年前,先祖們卻捨身棄家、揭竿而起。不知是歷史開了一個玩笑,還是英坑人根植於骨髓中就有一把尺子?
(上述圖片大部分有吳孫民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