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囚堯、禹放舜、太甲殺伊尹:竹書紀年的這種說法有多少可信度?

2020-12-20 稽古之月

我小時候,聽了后羿射日的故事,是發生在堯帝之時。堯帝(以及舜帝、大禹)都是賢明的帝王。

稍長,接觸了鼎鼎大名的史記,知道了堯舜禹禪讓的故事,啟則開啟了家天下的統治模式。

再後來,我在劉博等人寫的《帝都》中知道了竹書紀年。竹書紀年記載堯舜禹繼位可不是和平禪讓,而是武力奪權,於是便有了「舜囚堯、舜野死、太甲殺伊尹」之類的說法。

竹書紀年這種離經叛道的說法,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粉絲。

然而,史記中的禪讓,與竹書紀年中的武力奪權,哪個才是真相呢?

上一篇文中簡述了竹書紀年的來歷:晉朝發現,原本散佚於永嘉之亂;傳抄本散佚於唐朝、五代十國,屬於完全亡佚。後來不知哪裡冒出一本偽書,即(今本)竹書紀年。古人又從古文中把引用竹書紀年的地方重新收集起來成了(古本)竹書紀年。

我們先看看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的晉人是怎麼描述竹書紀年的。唐朝房玄齡編寫的《晉書·束皙傳》中記載: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其中經傳大異,則雲夏年多殷;益幹啟位,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

出土的竹書紀年,按照晉書記載,有以下重點:

1、晉人看到的竹書紀年,是從夏朝開始記載的。(「記夏以來至……」)

現在看到的今本、古本的竹書紀年都是從黃帝開始記載。

2、關於禪讓制的過程:晉書談到竹書紀年的內容,沒有提及舜囚堯、禹放舜而舜野死,只提了啟殺益、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

以朱右曾版本的古本竹書紀年來說,裡面卻記載了舜囚堯,沒有記載禹流放舜,但記載了啟殺益、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

對於禪讓制,史記是對的還是竹書紀年是對的?

先秦史籍尚書、左傳等眾口一詞——就是禪讓制(實質上是現代人所謂的軍事民主制,也出現在古羅馬王政時代、古希臘荷馬時代等),史記是採用了先秦諸子所記述。而僅僅有竹書紀年記載堯舜禹的交替是武力奪權。孤證不立,竹書紀年的說法無其他史籍的佐證,是孤證,不應該當成立的史實。從邏輯上來講,99個人對某件事說法一致,只有1人有矛盾說法,總不能一口咬定說謊的是那99個人吧?

因為先秦諸子的著作長期居於正統地位,竹書紀年反其道而行之,大眾在獵奇心理和反逆心理作用下便毫無邏輯地聲稱發現了所謂「真相」而已。

舉個例子,伊尹是傳統認為的賢臣。而竹書紀年記載,伊尹流放了太甲,自立為王。後來太甲復闢,殺掉了伊尹。伊尹在竹書紀年中就是一個亂臣賊子。然而考古發掘商朝甲骨文等發現,伊尹在商朝中的祭祀地位一直很高。所以,這更是佐證了伊尹的確是賢臣而非反賊,符合傳統的說法。

那麼誰在說謊?

為什麼出現竹書紀年和史記中截然不同的說法呢?因為:一件事,兩張嘴。就像去年和今年,一群人在我國特區打砸燒就是「抗議者」,另一群人在美國打砸燒就是「暴徒」。就是這個區別。

相關焦點

  • 舜囚堯、禹放舜、太甲殺伊尹:竹書紀年的這種說法有多少可信度?
    再後來,我在劉博等人寫的《帝都》中知道了竹書紀年。竹書紀年記載堯舜禹繼位可不是和平禪讓,而是武力奪權,於是便有了「舜囚堯、舜野死、太甲殺伊尹」之類的說法。竹書紀年這種離經叛道的說法,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粉絲。然而,史記中的禪讓,與竹書紀年中的武力奪權,哪個才是真相呢?
  • 舜用政變奪權,伊尹犯上作亂,《竹書紀年》的歷史為何如此顛覆?
    很顯然,司馬遷的史料來源,無論可信度還是豐富程度,都不如《竹書紀年》。 所以,《竹書紀年》應該是有著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的,尤其是在先秦歷史這一塊,堪稱權威。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部書卻被史學界批為異端,為歷史主流所不容,甚至於一度被禁。
  • 史記說堯舜禪讓,竹書紀年卻說舜囚堯篡位,到底哪個是真的?
    《竹書紀年》據說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號稱先秦時期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西晉年間,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葬時,發現了這部史書。《竹書紀年》的出土,對史學界產生了很大的震撼,因為它所記載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僅內容不同,價值取向也相異。
  • 由顛覆三觀的《竹書紀年》所想到的
    1、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堯的兒子),使不與父相見也。舜將堯囚禁起來,後又流放,甚至不讓堯的兒子朱丹去見他。按照這上面的記載,古代聖王堯舜之間的禪讓,竟然是政變,而不是儒家所稱讚的「德治天下」,「任人唯賢」。
  • 《竹書紀年》的猛料:堯舜禹並沒有禪讓
    「勁爆」的內容,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竹書紀年》之所以稱之為奇書,跟它「勁爆」的內容不無關係。我們所熟知的堯舜禹的禪讓制,在《竹書紀年》裡面成為了血腥的殘殺。《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 《竹書紀年》的歷史為何如此顛覆?舜用政變奪權,伊尹犯上作亂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竹書紀年》中的內容太過顛覆性,它對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寫,與以《史記》為代表的主流史書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史記》中的堯舜禪讓,在《竹書紀年》中卻成了一場政變篡位:舜囚堯於平陽,取其帝位。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堯之子),使之不得與父相見。大概意思是,舜將堯囚禁起來,卻把他搶走了。之後被放逐,堯還不讓堯的兒子朱丹見他。
  • 竹書紀年--記錄了不一樣的夏
    但它在宋時歷經了佚散後又重新收集整理的過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此書開篇是以君主紀年為綱目,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 五帝紀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頗為特異,與傳統的正史記載不同。五帝紀,關於舜的記載,就跟史記等正史所載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為不同。引述如下: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
  • 同樣都是記錄史實,《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更高?
    伊尹作為失敗者不可能掌握話語權,既有記載流傳,後世毫無利害關係的史官無中生有給他翻案不合邏輯,儒家掌握話語權跟太史公是同一個時代,恐怕還做不到立即隻手遮天,反而是竹書紀年出土的年代十分可疑,有這個動機篡改歷史。竹書紀年有兩個大問題: 首先,很多地方它是孤證!沒有其他能支撐說法的佐證。
  • 竹書紀年:它是能顛覆《史記》的史書,為何低調如18線非主流小咖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價值取向上和主流認知差距太大。顛覆性的《竹書紀年》為我們呈現了歷史殘酷性的另一面。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上古先賢堯舜禹禪讓天下的美好畫面,在《竹書紀年》裡就給撕了個粉碎。《竹書紀年》裡是這麼記載的:「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 竹書紀年:它是能顛覆《史記》的史書,為何低調如18線非主流小咖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價值取向上和主流認知差距太大。顛覆性的《竹書紀年》為我們呈現了歷史殘酷性的另一面。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上古先賢堯舜禹禪讓天下的美好畫面,在《竹書紀年》裡就給撕了個粉碎。《竹書紀年》裡是這麼記載的:「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
  • 竹書紀年
    殷紀殷紀顛覆了《史記》記載的歷史第一位賢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稱王,結果被太甲潛逃回來殺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壓,似乎更符合歷史的真相。由於不同地區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譯,發現整個商代伊尹都是師權的象徵,地位尊崇,有伊尹放逐與迎回太甲的記載,並且伊尹的後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與權力。因此殷紀這部分存疑,有待進一步考究。
  • 《竹書紀年》和《史記》,到底誰才是歷史真相?
    但在《竹書紀年》中,這卻是一場場血腥的陰謀政變。先是舜囚禁堯,最後把堯殺死,奪取帝位。後來禹又據夏地抗舜,最終擊敗舜,將其流放到蒼梧,舜遂死在蒼梧。   再比如據《史記》記載,商朝的伊尹是一代賢臣,他一心為國,當國王太甲暴虐無道時,他將其囚禁,代為治理國家。而三年以後,太甲改過自新,伊尹便將國家還給了他。
  • 《竹書紀年》被掘出已篡改千年的歷史
    該書記載大致歷史和正史吻合,但有些記載卻完全顛覆眾人三觀,這本古文獻揭穿了「禪讓」是儒家編造的謊言,「真相」是:「舜殺堯、禹殺舜、啟殺益。」賢臣伊尹竟囚禁商王太甲,反遭其殺害」等等所謂的「真相」。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堯的兒子),使不與父相見也。但我看了好幾遍《竹書紀年》並沒有這樣的記載,後來了解到這句話可能出自《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而現在的《竹書紀年》在宋代被修改過。
  • 《竹書紀年》若不亡佚,本應與《史記》比肩
    尚書最重要的是,汲冢竹書關於先秦上古史的記載自成一套系統,與《史記》、《尚書》有別,例如關於儒家理想的堯舜禪讓,汲冢竹書卻記載「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儒家經典中極少交待益與啟的關係,汲冢竹書卻記載「益幹啟位,啟殺之」,儒家把商朝時的伊尹稱之為賢相,而汲冢竹書卻記載「太甲殺伊尹」,關於周代歷史汲冢竹書則記載「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關於西周共和時期的歷史記載也與儒家經典不同「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
  • 《竹書紀年》的堯舜禹篡奪說,能推翻《史記》禪讓的記載嗎?
    比如「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后稷放帝子丹朱於丹水」「益幹啟位,啟殺之」等等,可以說是相當顛覆三觀了。所以現代不少人以《竹書紀年》是而《史記》為非,最典型的是柏楊《帝王之死》,繪聲繪色地把堯舜禹禪讓都寫成刀光劍影的明爭暗鬥。這種陰謀論當然滿足不少讀者的胃口,到現在自媒體時代,網上更是鋪天蓋地的翻案文章。
  • 伊尹放太甲的是與非
    「伊尹放太甲」本是一個賢相明君典範,說的是太甲繼承商朝國君多年,行為不是明君該表現出來的,於是,伊尹將太甲「放」到「桐」,自己攝政監國。多年以後,太甲反思己過,誠心悔改,伊尹又把他接回去繼續做國君,太甲成了一代名君。
  • 《竹書紀年》說伊尹篡位被殺可靠嗎?甲骨文的周祭譜揭示這一秘密
    其實對於古本《竹書紀年》的伊尹篡位而被太甲所殺之事,古人早有懷疑。清人徐文靖在《竹書統箋》裡分析頗有趣味:「考《竹書紀年》事事於經史符同,獨太甲潛出自桐殺尹一事,敢立異議,不顧事之有無者,彼見夫三晉處晉君於端氏,田和遷康公於海上,往往託伊尹放太甲之美名,明示其可以潛為之謀而殺之,故設為太甲殺伊尹之說,所以寒奸臣之膽,而壯衰君之氣也。」
  • 從《竹書紀年》版堯舜禹人臣弒君到反思如何讀史
    但是有一本書,記載著上文大相逕庭的說法,這也是李白為什麼寫「堯幽囚,舜野死」的依據。《竹書紀年》魏國史官編纂的一本編年體通史,以黃帝為始,終於魏襄王二十年(前296)。由於它的竹簡由一直在深埋地底,在西晉時期被盜墓賊發現,因此《竹書紀年》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被西晉國君司馬炎知曉以後,立馬要求史官破譯文中內容,這本書在西晉受到很大的重視。
  • 《竹書紀年》裡的「禪讓制」,顛覆了傳統,充滿了殘酷
    「偽書」是後人經過整理、添加而形成的古籍,是有原型的,只不過內容上可能有增刪,這種史料是有歷史價值的;而「假書」是後人偽造的,用來研究其所記載時代的歷史,可信度就不高了。 所以,如此來看,《竹書紀年》還是有可信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