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在北美,好山好水好福利,卻不用說英語;不在中國,卻遍地華人,而且能盡享正宗的華夏美食。簡言之,身居國外,勝似在中國,這樣的地方地球上只有一個,那就是溫哥華。
早在移民之前,就聽一個拿到楓葉卡去加拿大生孩子的朋友說,在溫哥華待產的六個月期間,見到外國人的機率比在北京國貿碰到老外的機率還低。我當時只當是個誇張的笑話聽。
第一次到加拿大,落地溫哥華機場,果然所有的指示牌上都標有中文,廣播裡的航站信息也有普通話播報,服務臺的工作人員更不用說了。當時覺得好溫暖、好親切,一下子療愈了我剛剛遠離祖國的失落感。幾天後,朋友帶我去里奇蒙,當我們的車在傍晚溫哥華墨藍色的天空中從一個坡路上拐彎下行時,里奇蒙的那片燈海緩緩映入我的眼帘。當車走近,看到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中文霓虹燈招牌時,我被震懾了!從大百貨商場到小雜貨店,全是中國人開的。我永遠都忘不了那一刻的感覺,恍惚間,還沒完全倒好時差的我被穿越感襲擊——我真的一時間不知身在何處,是上海?是香港?反正絕不是在國外。
走進著名的大統華超市,正值中國農曆新年前夕,各種過新年的喜慶商品充斥在大門口,人頭攢動,擠來擠去,和國內超市的熱鬧氣氛如出一轍。略有不同的是,所有食品都非常的乾淨、新鮮,特別是蔬菜,獨立包裝,擺放整齊。朋友帶我們到賣肉的冷櫃前,我們發現西人不怎麼會吃的豬耳朵、豬頭肉、豬蹄子什麼的,非常便宜,即使換算成人民幣價格,也比中國的便宜很多,而且都處理的非常乾淨,沒有異味。奶製品、果汁、蛋糕麵包,這些我在國內謹慎購買的食物都誘人的擺在眼前,還有中國人做菜常用的各類調味料,真的是中華之食材應有盡有,名副其實。
當地一位地產經紀告訴我,里奇蒙是填海而建的,按道理說地理環境並不是特別理想,但中國人都喜歡聚集這裡,特別是早期移民溫哥華的香港人,把這裡變成了比唐人街還有中國味道的地方,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從地圖上看,里奇蒙的形狀非常像伸進海裡的一條龍的龍頭,所以,講究風水的中國人認為這裡是一塊寶地、福地、發財之地。當時我想,還好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除了本土極少的原住民之外,大家都是廣譜意義上的移民,只是有移民時間早晚的差別,要不然,看到這麼多外國人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城市,如此這般的大行其道,不知作何感想。打個比方,如果中國的某個城市或者某個地區,全部都是外國人的商店、餐館,全是老外面孔,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這是我剛到幾日最強烈的感觸。
略顯蕭條的溫哥華唐人街。
在溫哥華,各個行業都能找到中文服務,問路、查詢、申辦各項事宜都可以不用說英文。原來溫哥華說粵語人的超過了說普通話的,近幾年,普通話已經成為主流。我們在滙豐銀行碰到一個辦事員,是一個出生在這裡的香港小夥子,大學畢業後,為了找工作才學了中文。由此看來,會中文在這裡還成了一技之長。
溫哥華是加拿大氣候最好的地方,溫和潮溼,冬季多雨,但夏天簡直是天堂,不冷不熱,舒適宜人,被譽為北美最宜居的城市之一。這裡特殊的氣候條件,使得植物格外茂盛,四季常青,處處是美景。無論是公園還是街道,都乾淨整潔。
從上世紀中期,大批的香港人移民到這裡,把香港的美食和中國文化帶到這裡,加上當地新鮮的食材,使得這裡的中餐絕不亞於甚至優於國內。美食看似只是一個城市很小的一部分,但對於離家萬裡的移民來說,能滿足胃和味可是件舉足輕重的大事。一位從伊朗移民的朋友,曾經羨慕的對我說,你們中國人太幸福了,如果你們想家了,去一趟溫哥華或者多倫多,吃一頓家鄉的美食,就不會有Homesick(思鄉病)了。還真是這麼個理兒。
去年三月的春假期間,想著不久將要搬到加東,以後離溫哥華就更遠了,為了把思鄉病防患於未然,我們一家第二次故地重遊溫哥華。
下了飛機,好朋友一家來接,拉著我們直奔里奇蒙的一家重慶火鍋店,大搓了一頓。儘管是下午四點多鐘,還不是晚飯的高峰點兒,餐廳裡面已經熙熙攘攘,人聲鼎沸。好熟悉的嘈雜,好熟悉的味道,從紅糖餈粑、醪糟圓子的重慶小吃,到九宮格等新式火鍋,要啥有啥。我們選了清湯、菌湯和麻辣三種鍋底,味道和食材的確是不含糊的爽和過癮。邁進餐廳的那一刻,環境、口音、氣息和食物,所有的細節都真真切切的把我們帶回了中國。
吃完火鍋,開車幾分鐘就到了豐泰超市,像西人超市一樣乾淨、寬敞,水果、蔬菜、肉類、調料比國內更新鮮、更豐富,甚至價格更低廉。超市一直營業到晚上12點,離溫哥華機場也不過十分鐘車程。機場就在里奇蒙,如果從國內回來,先吃一頓中餐,然後在中國超市採購好吃喝、日用品再回家,即使是晚班飛機,也一樣趕趟兒,即使在國內也難有這麼方便的設施。溫哥華是與中國通航最近的城市,十個多小時睡一覺兒,醒來就在北京了,打折時的機票價格便宜到不足國內城市之間往返的價格。
朋友住在白石鎮,驅車回去的路上,收音機裡居然是普通話廣播。
之後的幾天,上海菜、粵菜、燒烤、川菜,天天不重樣兒,不論是早茶還是宵夜,沒有讓人失望的體驗。我們的中國胃得到極大滿足,印象最深的是在天天漁港吃的鐵板燒。
儘管是日式料理,但經營者和服務員都是中國人。鐵板燒我們是第一次嘗試,食材除了高蛋白的海產品之外,還有日本的神戶牛肉,食物的選擇都以套餐的形式出現,豐儉由人,「豐」可以「極豐」到鮑魚、龍蝦,但「儉」卻儉不到哪兒去。最主要的特色是廚師現場製作,過程極具表演性,在我們面前煎炒烹炸,一會兒起火一會兒冒煙。每一道菜製作完畢,都均勻的分給我們每個人,同時滿足了味覺和視覺。已經不年輕的服務員大叔,一邊跟我們聊著天,一邊不停的在我們左右服侍。毫無疑問,這是一頓價格不菲的盛宴。觥籌交錯,酒足飯飽的當刻,我有些恍惚,覺得溫哥華真是享樂的天堂,跟溫尼伯完全像是兩個國家、兩個世界。
溫哥華之旅,變成了實際意義上的美食之旅。我一直覺得能把餐飲做好絕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一個城市裡能有讓人津津樂道的美食,就有愛美食、會品美食、愛生活的人群,這是看不見、摸不著卻像磁石一樣吸住你的城市內核。餐飲水平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城市生活品質的體現,而在異國能把中國的餐飲做到如此極致,是中國移民對溫哥華的貢獻,也是對加拿大的貢獻。看過很多把加拿大和美國做比較的文章,無論美國有多少優於加拿大的地方,加拿大的中餐以不爭的事實完勝美國。把美食上升為文化,是超越了人類飽腹的本能,把智慧、才情、藝術等等元素綜合到食物的色香味之中,中國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而中國移民又把它帶到了世界各地,惠贈他人。
到了加拿大,才知道中國人有多會吃、多懂吃,才知道加拿大人有多可憐,先生常打趣說,加拿大人的胃還沒有開化,沒被開發,還處在蒙昧階段。
各國美食。
早年移民加拿大的第一代中國人,為了生存,不得不開餐館來作為辛苦謀生的手段。幾十年過去,溫哥華被譽為「北美最具亞洲風情」的城市,這也是對中國移民的褒獎。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新一代的移民是中國最早富起來的有錢人,他們把老婆孩子安置在這裡,享受好空氣、好風景和教育資源,自己做空中飛人,仍然在中國賺錢。相對於中國高密度的住房,他們在這裡買地、買豪宅,用同樣的錢享受比國內更高品質的生活,由此也帶動了溫哥華的地產熱,炒高了房價。現在的溫哥華是名副其實的富人的天堂,氣候、風景、豪宅、美食,只要有錢,就能過上物超所值的生活。每次去那裡都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可能太幸福和太美好了,總怕是一場美夢,短暫但終會結束的美夢。
溫哥華之美對於我就是兩點,一是美景,一是美食。美景是天賜,美食是人為。一個城市有這兩點,它的吸引力還用懷疑嗎?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趨之若鶩的緣由,溫哥華是中國移民的享樂窩,也是名副其實的加拿大的中國城。
曾經有一位加拿大當地的朋友好奇的問我,如果你們都喜歡生活在溫哥華,為什麼還要來加拿大?
溫哥華的美景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