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要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鋼鐵工業走轉型升級、低碳綠色發展之路是必然趨勢。」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中國節能協會冶金專委會主任委員李新創日前在中國節能協會冶金工業節能專業委員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表示,電爐短流程煉鋼將成為國家鋼鐵行業「十四五」期間重點的政策鼓勵方向之一。
李新創表示,產業發展規律來看,第一個時期是數量時期,包括增量階段、減量階段,第二個時期是高質量時期,包括重組階段、低碳階段。目前鋼鐵行業發展處於數量時期的減量階段、高質量時期的重組階段和中間過渡的環保階段的三期疊加,正是承上啟下的重要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表示,實現碳中和的情景主要依靠水電、風電、光電、核電和生物質能源,煤、油、氣等化石能源儘可能最小,實現全面電氣化,儘可能減少對燃料的依賴。
「這也就要去加強電爐鋼的比例。」李新創表示,從目前來看,歐、美、印度等國家電爐鋼佔比60%左右,亞洲其他國家佔比在20 ~30%之間,只有中國為10.4%、烏克蘭佔比為5.8%,相對較低。
李新創說,中國的電爐鋼佔比和歐美、日韓等傳統鋼鐵強國相比,比例嚴重偏低,造成中國的平均噸鋼綜合能耗指標和國外平均噸鋼綜合能耗指標相比,在結構用能上差距是巨大的。
但李新創也坦言,從目前來看電爐短流程煉鋼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一方面,尚未形成成本優勢:廢鋼供應還遠未達到充沛低廉的程度,且中國總體電價水平較高,造成電爐鋼成本控制難度加大,長期以來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在多數地區仍具備經濟優勢。他舉例,2020年10月,電爐鋼企業開工率不足70%,大多數電爐鋼企業掙扎在成本線附近;近60%鋼廠成本持平或者虧損,40%的鋼廠盈利。
同時,先進電爐裝備仍需進口,在電爐裝備方面,我國已具備自主研發全套電爐裝備能力,但國產電弧爐裝備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在綠色、節能、智能等方面仍存在差距,置換新建項目的市場普及率不如國外成套設備公司。
李新創說,世界上典型國家(地區)鋼鐵行業發展規律表明,隨著工業化進程推進,廢鋼資源逐步積聚,發展電爐煉鋼短流程是必然趨勢。「在已完成工業化且粗鋼產量曾經突破1億噸的國家(地區),如美國、歐盟和日本,電爐煉鋼短流程發展均是在粗鋼產量峰值區中後期開始興起。」
因此,他表示,未來,隨著中國鋼鐵產業進一步向峰值區中後期發展,國家產能置換、環保、土地、財政等政策傾斜,廢鋼資源、電力等支撐條件逐步完善,以及碳排放權的強制性約束作用逐漸增強,電爐鋼比例將開始逐步回升,特別是環境敏感地區和「2+26」大氣通道城市的城市鋼廠、城市周邊鋼廠技改中,新建電爐鋼的比例將更高。他預計,電爐短流程煉鋼將進入探底回升起步階段,中國電爐鋼比例將發展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