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
武漢東湖高新區正式發布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
核心承載區總體發展規劃》
為光谷未來30年創新發展制定藍圖
並以大走廊為紐帶
拉動「武鄂黃黃」協同發展的
湖北全域創新格局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貫通武漢、鄂州、黃石、黃岡等,其中光谷為整條科創大走廊的核心承載區。
我省光谷科創大走廊規劃概念示意圖
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將借鑑美國矽谷、波士頓等全球知名創新廊帶建設經驗,搭建全新的「1133」創新空間布局:
「1條創新主軸」即高新大道,「1個核心創新源」為光谷科學島,「3大創新節點」分別為光谷生物城、光谷中心城和武漢未來科技城,「3條千億大道」分別為關山大道、光谷五路和左嶺大道。
總規劃面積16.8平方公裡的光谷科學島,被視為整條大走廊的「皇冠之珠」。該島主要布局各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進各類國際化高端科研平臺和研究型大學,同時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新經濟應用場景的構建。它的使命,是強化基礎研究,在基礎技術、通用技術、非對稱技術、前沿技術研發上,培育一批引領世界的變革式創新成果。
光谷科學島規劃效果圖
根據規劃,3條千億大道的定位也各有側重:
關山大道致力於打造世界一流的「光谷智道」,重點發展光電子信息、人工智慧、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力爭2024年GDP達1000億元。
光谷五路致力於打造「世界光谷」中軸線,重點發展科技服務、現代金融、智慧健康、信息技術服務、人工智慧、文化創意、保稅研發設計等新興產業和總部經濟,力爭2027年GDP過1000億元。
左嶺大道致力於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光電創新智造高地,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力爭2024年GDP達1000億元。
東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輪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規劃,在源頭創新上進一步加注砝碼,包括謀劃上馬一批高水平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科學研究平臺、技術創新平臺等,力度前所未有。截至目前,沿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創新帶,布局40餘個國家級高水平技術創新平臺,在建(籌劃)精密重力測量、脈衝強磁場實驗提升裝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2019年,光谷經濟總量達1876.77億元,GDP首次躍居武漢各區之首。光谷科技型企業總數達8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累計達2859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6%。
連結: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重大項目密切推進
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創新帶,涉及15項重大創新平臺及配套園區建設、46項重點企業技術創新項目。此前,光谷科學島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已完成,科學島城市設計、土規調整和控規編制也在加緊推進。
截至目前,長江存儲、華為海思武漢光晶片工廠、武漢國家生物樣本庫、邁瑞醫療武漢研究院、霍尼韋爾新興市場總部等多個重大高科技創新項目,已在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緊鑼密鼓建設和布局。
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武漢未來科技城段
「光芯屏端網」萬億集群提速
作為引領我省「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一芯兩屏」項目長江存儲、華星光電和武漢天馬的總投資已逼近3000億元,員工總數3萬多人。在光谷三條千億大道之一的左嶺大道上,華星光電t4項目和天馬G6二期項目,都將迎來研發生產的重要節點。
2019年,武漢華星光電柔性屏量產出貨。今年一季度,t4項目一期進入產能爬坡階段。t4項目二期、三期均在緊鑼密鼓展開。按計劃,明年下半年武漢華星t4工廠將全面達產。
2018年,總投資120億元的天馬第6代LTPS AMOLED生產線(簡稱G6項目)一期,在武漢光谷智能製造產業園量產,並向品牌大客戶出貨。與此同時,天馬宣布追投145億元,啟動G6項目二期。
據悉,天馬G6二期生產線主要生產5-15英寸全高清、超高清柔性AMOLED顯示屏,計劃今年下半年投產。
5月22日,全球知名軟體公司新思科技,正式入駐位於光谷的武漢全球研發中心辦公。這是新思科技除矽谷總部外,首次在海外投建研發中心。
據了解,新思科技武漢在冊員工300多人,90%以上為研發工程師,研發團隊規模預計還將擴大至500多人。
新思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提供從晶片到軟體領域的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武漢研發中心側重於IP和軟體安全,其研究成果不僅僅用在本地市場,而是支持全球的解決方案。
萬億大健康集群比翼齊飛
沿光谷創新主軸高新大道,兩大萬億產業集群比翼齊飛——除「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集群外,萬億生命健康產業創新集群也正朝著國際一流而努力。
6月20日,邁瑞醫療武漢基地項目在光谷生物城開工,定位邁瑞全球第二總部基地,總投資45億元。
據了解,邁瑞醫療是中國醫療器械領域的龍頭企業,目前總市值超過3000億元,產品主要包括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醫學影像三大方面,已進駐11萬家醫療機構和95%以上三甲醫院,全球員工近萬人。2019年,邁瑞醫療研發投入接近17億元。
截至目前,在2018年度中國醫療器械企業排行榜中,位居榜首的深圳邁瑞、位居第二的上海聯影、位居第六的深圳華大基因等一批醫療器械龍頭,均已落戶光谷生物城。此前,世界500強企業中國醫藥集團及旗下國藥器械,也已入駐光谷生物城,光谷生物城各類生物企業達2400多家。
根據規劃,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的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未來將瞄準新一代基因測序、高端生物醫學影像設備、生物晶片等一批前沿科技。
2018年,武漢生物樣本庫項目落戶光谷生物城創新園,聚焦人類遺傳資源保藏利用、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數據共享,全力打造國家級生物樣本庫。目前,樣本庫一期已啟動建設,規劃面積2萬平方米,可實現1500萬份樣本保藏能力,未來樣本保藏量將實現1億份。
今年,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國家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排名,光谷生物城位列第一方陣,其中人才競爭力全國第一。
高校院所力挺產學研用
7月16日,中科院與我省籤署新一輪科技合作協議,其中包括在光谷科學島布局建設中科院東湖科學中心。
該中心涵蓋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地下空間工程科學創新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學院、作物表型組學研究(神農)設施等創新單元,以及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抗病毒疫苗藥物研發中心、雲湖平臺-湖泊複合生態研究模擬器等創新平臺,並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一家工研院,一條產業鏈。
2009年以來,光谷先後建設了11家工業技術研究院,首創了科技成果轉化從高校到產業園區的「四級跳」模式。
2018年,光谷嘗試引進民營經濟參與工研院建設,相繼成立武漢中科醫療科技工業技術研究院和武漢高德微機電與傳感工業技術研究院。
2019年,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智能裝備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光谷航天三江雷射產業技術研究院等5家工業技術研究院,從未來科技城起步區「放飛」,入駐科創大走廊核心承載區上獨立的產業園區。
2020年,嘗試工研院輕資產運作模式,光谷又接連組建武漢數字建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和武漢中科固廢資源工業技術研究院。
截至目前,光谷工研院累計轉化科技成果393項,成果轉化金額2.36億元,獲國家發明專利710項,建設公共服務平臺43個。2019年,工研院實現營業總收入4.39億元,促進了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發展,為光谷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新動能。
光谷,未來可期!
來源:湖北日報記者李墨,通訊員王少雨、李江
編輯:鄭青
出品: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香港連續8天新增破百,鍾南山兩個判斷上熱搜
省紀委通報4起黨員幹部涉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