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觀察:2019年廣府廟會留下啥?四字告訴你
金羊網 2019-02-25
文/ 金羊網記者林詩妍、劉雲
2月19日元宵節當天,全城期盼的2019廣府廟會終於開鑼了。時間飛逝,轉眼7天過去,人們又要依依不捨地與廣府廟會說再見了。
7天,20多個大項、300多場活動,500多萬人參與的廣府廟會,熱鬧又龐雜,究竟留下什麼了呢?
金羊網記者用四個字告訴你。
團:團聚最喜悅,團圓最幸福,團結最有力
曾有言,團聚最喜悅,團圓最幸福,團結最有力。這一句話,在廣府廟會開幕展演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京劇是國粹,粵劇則集大成融合,譽為「南國紅豆」。這一「南腔北調」在廣府廟會的舞臺上「團聚」了。
由香港的龍貫天、澳門的葉幼琪、廣東的倪惠英三位藝術家聯袂同臺演繹《粵韻三地情》,訴說三地一家親、同胞連心的血脈親情。粵港澳三地,一衣帶水,一脈相承。今日,粵港澳戲劇也上演了一場「世紀大團圓」。
廣府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擁有著逾兩千年的嶺南文化歷史。它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每個身處時代之中的人們共同維護與支撐,無論南北或者兩岸三地,在同一個國度,每一分力量都需要被凝聚。因為我們知道,團結才能發展,團結就是力量。
幸:廣府廟會既是非遺傳人之「幸」也是非遺受眾之「幸」
千年文化九年洗禮,包容各方融合流行。潤物無聲傳承不停,儲存幸福暖了心靈。廣府廟會進行了九年,「幸福相約」還在繼續。
提到對廣府廟會中印象深刻的部分,不少人的第一反應便是「非遺」。九年來,在同樣的老時間、老地點,一年又一年,更多非遺項目加入廣府廟會。一些熟悉面孔帶來了不少新力量與新活力,廣府非遺不再是某部分群體的獨家記憶,它可以是古稀老人愛好收藏的紅木宮燈,也可以是花季少年紛紛垂涎的「吹糖手藝」。
廣府廟會既是非遺傳人之「幸」,也是非遺受眾之「幸」。
蘇英敏和其他非遺傳人的交流中都有了這樣的共識:隨著廣府廟會「非遺區」乾淨衛生,整齊劃一,以及宣傳力度的提高,人流量和銷售量都有了質的飛躍。傳承非遺文化的路上,成就感與幸福感更強了。
三年都來廣府廟會非遺區捧場的張小姐告訴記者,現在大家的物質水平都提高了,對工藝品的審美水平也同時提升,非遺工藝品的與時俱進,將新潮元素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讓一部分對「美」有追求的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當你擁有的單品不僅有趣,而且有歷史感的時候,收穫的讚美會讓幸福感倍增。」
善:慈善已成為廣府廟會一大特色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千年古都,慈善之城。互助為核,福澤百姓。
近年來,廣州的慈善事業與廣府文化密切結合,傳統的慈善文化元素再次繁盛。慈善已成為廣府廟會的一大特色。
廣府廟會自誕生之日起,就有慈善活動,起初較為零散,沒有規劃性和系統性。直到2018年,廣府廟會首設慈善廟會,設立廣府廟會公益基金,將廣府文化和慈善文化融合,藉助廟會這種傳統節慶活動,匯聚社會愛心力量,助力廣州創建慈善之城。今年的慈善廟會上,越秀區設立全市首個區級關愛基層社會工作者子女項目——越秀健康童行之情暖童心項目,為越秀區困難或患有重大疾病的社區專職工作者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未成年子女在經濟上提供扶助。從此,為社區困難群眾而四處奔走的社工們,在自身需要援助時,也再無後顧之憂。
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廣府慈善廟會將「慈善」理念已融入校園和教育。在建設大馬路小學開學日,以「扇」言「善」的「校園廟會」,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們傳播中國傳統「善」文化。「善」與「扇」同音,古人借扇寓善。孩子們通過欣賞優秀扇子作品、親手製作中國扇等方式,感受中國傳統扇文化精髓,雖然他們對「善」文化還一知半解,但一顆關於「善」的小種子已經播在心裡,未來定會生根發芽。
創:持續創新,未來定能演繹出更多文化內涵
人世有興衰,往來成古今。推陳創新格,傳承得人心。歷時九屆的廣府廟會舉辦至今,一直在創造新玩意,製造新驚喜。
2011年,越秀區首屆「廣府廟會」在城隍廟開鑼,可以說,「廣府廟會」的出現,既是廣府文化的回歸,也是越秀區政府的一個大膽創新。
第九屆廣府廟會依然以傳承創新的姿態與民眾相約,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融合創新,通過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打造廣州城市品牌IP。
在今年的廣府廟會上,不少新科技閃亮登場,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
廣府廟會分會場之一的萬木草堂,今年打造了不一樣的「聲音博物館」,舉辦了一個當代藝術展覽——「聲景藝術花市」。遊客身處其中,接上手機耳機,就可以「穿越」到近代時期的學堂,感受那時的風聲雨聲讀書聲,「以聲博物、以聲尋史」的概念融入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結合中,傳統文化被賦予了更多時代內涵。
聽過北京路「千年古道」故事的人,未必能切身體會到那種神秘的歷史感。但廟會上一款網紅蛋糕——千年古cake卻處處有玄機:9層不同食材,代表著千年古道的歷史古蹟——南嶽淤泥與碎石板路、唐代磚面與碎石路、南漢國灰磚路……層層有驚喜,可以說「一口吃掉千年」。
今年,廣府廟會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首次邀請香港、澳門傳統文化傳承人參加,特設「大灣遺珍」攤位,市民不僅可以感受嶺南文化的魅力,也首次感受到港澳文化獨特之處,融合碰撞之中更加推動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推廣與創新發展。
廣府廟會組委會主任,越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曉丹認為,廣府廟會以民俗活動為依託,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廣府廟會的持續創新,未來定能演繹出更多文化內涵,從民俗中來,到世界中去。
第九屆廣府廟會落幕了,但我們可以看到,越秀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讓廣府廟會成為世界了解廣州、了解嶺南、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越秀區有著更大的文化擔當。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廣州尚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有待挖掘。未來,廣州將更致力於將廣府文化的精華部分呈現於公眾眼前,在「傳承」的文化使命下,「苟日新,日日新。」既守住傳統文化精髓,又超越傳統廟會局限,明年,幸福再約!
編輯:智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