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伯這大半年來經常腹痛便血,起初他以為是胃炎和痔瘡,自己買了點藥吃,不管用;後來覺得不對勁,去醫院看病,懷疑是腸癌;經過詳細檢查,最後發現是惡性淋巴瘤。專家提醒:痔瘡、腸癌等都可能出現便血,消化道的淋巴長了腫瘤,也可以表現為出血。「大便帶血不可忽視,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有針對性地治療。」
醫生勸他,回家該幹嘛就幹嘛
梁老伯家住泉州鯉城區,今年60歲。從去年開始,他時不時感覺腹部疼痛,大便還帶血。他想肯定是痔瘡,就沒在意,也沒告訴家人。到了今年年初,便血越來越厲害,他心知不妙,便到當地一家大醫院診治,醫生說可能是腸癌,檢查卻發現,他的結腸部位長了淋巴瘤。
拿著寫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診斷報告,梁老伯蒙了。
便血可能是腫瘤 千萬別大意
專家表示: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惡性淋巴瘤的一大類型,臨床表現為淺表淋巴結腫大或形成結節腫塊、體內深部淋巴結腫塊、結外淋巴組織的增生和腫塊等。「淋巴瘤的一大特點是,病情複雜表現多樣,很容易誤診漏診,病人常常看了好多科室,繞了一大圈才找到血液科,延誤了治療時機。像梁老伯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淋巴瘤最常見的症狀是淺表淋巴結的無痛性腫大,但並不代表摸到淋巴結就一定是得了淋巴瘤。人體的淺表部位中,頸部是最容易產生淋巴結的部位,也是最容易被老百姓發現淋巴結的部位。但我們知道,口腔是與外界最廣泛接觸的器官,非常容易感染細菌或病毒導致口腔和咽喉部炎症。而淋巴結腫大恰恰是一種針對炎症的防禦性反應,因為淋巴細胞的聚集有利於發揮免疫治療的作用。
除了淋巴結以外,淋巴瘤還可以發生於人體的各個器官,我們稱之為(淋巴)結外淋巴瘤。最常見的結外淋巴瘤發病部位是胃部,其他包括結腸、肺部、乳腺、睪丸等,根據發病部位不同也具有相應的症狀。同樣,結外淋巴瘤的診斷也需要依賴於各種檢查如胃鏡、腸鏡以及針對各種器官的穿刺活檢等,這就需要接診的臨床醫生對於淋巴瘤整體的發病部位具有全面的認識,並能夠進行必要的鑑別診斷。
除了淋巴瘤佔位導致的臨床表現,某些類型還具有一些淋巴瘤的相關全身症狀,包括發熱(>38度)、盜汗和體重下降(>10%),我們稱之為淋巴瘤的B症狀。對於具有上述典型症狀的人群,再結合淋巴結或腫塊的表現,我們要高度懷疑淋巴瘤的可能。
淋巴瘤目前沒有可靠的血液指標
就目前為止,淋巴瘤直接的發病因素還不清楚。一直以來,機體的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被認為是淋巴瘤發病的原因之一,畢竟淋巴細胞原本就是行使免疫功能的。除了免疫功能以外,某些病毒和細菌的感染與某些特殊類型淋巴瘤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比如EB病毒和Burkitt淋巴瘤和NK/T細胞淋巴瘤有關,幽門螺旋桿菌與胃黏膜相關淋巴瘤有關,這就需要我們對於這些特殊人群加以注意。
老百姓最為關心的是能夠通過抽血化驗早期發現淋巴瘤,很遺憾目前沒有可靠的血液指標。但我們通常會進行血常規的檢查,主要是明確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數目,淋巴比例是否正常,因為淋巴瘤很容易侵犯到骨髓,引起包括血細胞計數下降和淋巴比例升高的現象。此外,淋巴瘤患者往往會存在血液中乳酸脫氫酶、β-2微球蛋白或者血沉升高的現象,這些指標通常被用於判斷淋巴瘤患者的預後和治療效果,目前用於早期診斷的價值還有待研究。但我們可以根據這些指標的變化再結合其他症狀體徵來綜合加以判斷,並定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