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區有勞動力貧困人口共有551人,其中475人以務工為主,佔比86.2%。在疫情防控期間,武江區抓緊抓實就業扶貧,從就業需求入手,提升就業匹配和推介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復工和發展,拓展各類公益性就業崗位,多措並舉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目前,武江區現有475名貧困勞動力人口已全部實現返崗就業。
線上找崗:雙向「搭橋」匹配崗位
3月中旬,武江區龍歸鎮山前村的貧困戶林玉珍接到通知,3月底就可以去工廠上班了。「受疫情影響,待在家裡無處找工作,心裡很著急。鎮裡派了幹部了解我的情況,幫助我填寫求職意向小程序,不多久就接到了上班的通知。心裡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了!」林玉珍高興地說。「不管是工作的地點、崗位、薪酬,都符合我心裡的期盼。」
精準匹配、迅速就業的背後,是武江區對勞動力就業服務工作的統籌調度、各方聯動。連日來,各鎮安排幹部逐戶了解聯繫貧困勞動力的家庭人員結構、用工需求、外出就業意願,並結合貧困戶家庭成員年齡、文化、技術等條件,努力幫助貧困戶找到合適的工作。
武江區人社局負責人介紹,區人社局做好線上「搭橋」,將各鎮摸排和在求職意向小程序上收集的貧困勞動力就業需求,按需分類推送給企業,由企業對適合的求職者作出反饋,搭建起企業和勞動力的供需渠道。同時,還牽頭組織小型「對接會」,把崗位送到村裡去,讓貧困戶與企業「零距離」溝通,最快速度實現就業,不斷暢通貧困戶務工之路。
產業穩崗:用產業帶動就業
眼下,正值春耕黃金時期。在武江區龍歸鎮鄉村家庭農場,20多名工人正在種植水稻和育苗。「今年疫情不方便外出,鎮裡想方設法給我們務工的路子,讓我去農場裡幹活,每天都有收入。」貧困戶練美秀說。練美秀從2月19日起到鄉村家庭農場,從事番薯育苗、平整田地、清理水渠等工作。武江區鄉村家庭農場流轉了土地120多畝,是武江區扶貧安置點之一,像練美秀一樣,在鄉村家庭農場的貧困勞動力有3人。就在家附近的農場務工,眼前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在武江,各鎮正加快推進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復工復耕,充分運用「產業+就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
走進重陽鎮萬侯村香芋種植基地,拖拉機打田聲轟鳴,農民們施肥的施肥,覆泥的覆泥。重陽鎮農業農村辦主任何應榮介紹,在這個基地裡務工的貧困勞動力有11人,每人一天幹下來能掙120元錢。「現在政府大力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在這個基地裡幹活,收入也穩定了,離家也近,心裡感覺很踏實!」貧困戶侯伯說。
而在重陽鎮黃岸村的黃金百香果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也吸引了22名貧困勞動力留在家鄉務工。「黃金百香果基地正在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精緻農業,將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讓貧困群眾在扶貧產業中獲得收益。」重陽鎮黨委書記龔映韶表示。
公益拓崗:解困就在「家門口」
「我兩個孩子都還小,丈夫身體也不好,一家老小都需要照顧,想就在家附近找一份工,增加一些收入。政府考慮我的實際情況,專門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幫助我就業,生活有保障心裡也有底。」去年1月份起,西河鎮大村村的貧困戶鄧細秀成為村裡的保潔員,負責村內保潔等工作。
西河鎮黨委書記何遠韶介紹,鎮裡把公益性崗位作為幫助無技能、無增收門路、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重要舉措。目前西河鎮已設立護林員、保潔員、道路養護工員等公益性崗位,為5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
除原有公益性崗位外,疫情期間,武江各鎮還結合防疫巡查、消殺等安排崗位,幫助貧困戶就業增收。
「我要照顧生病的母親,無法外出務工,鎮裡給我聯繫在附近的家庭農場務工。這段時間,鎮裡還安排我幫忙防疫消殺,補貼家用。」江灣鎮梁屋村的貧困戶梁耀神說:「原本還在擔心今年上半年收入會受到較大影響,如今既能照顧家庭,每個月都有收入,鎮裡設身處地為我們著想,心裡很感激。」
武江區委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武江區將繼續動態跟蹤貧困勞動力就業情況,確保穩定就業,鞏固提高脫貧質量,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攻堅任務。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