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 史長民和倉頡故裡的一世情緣

2021-02-19 金水文學

史長民和倉頡故裡的一世情緣

文/李軍

如果說陝西人的性格保守,那是吃出來的,他們之所以不能四海為家,因為離不得陝西的飯菜。現在的西安城有一個美食街叫永興坊,似乎成了一張大的飯桌,陝西各地的美食都收集於此,這裡不得不提一家白水縣鄉村古老的「非遺」美食——倉頡文化主題餐廳的白水「群英村·九煲一鍋」。這裡主營的九煲一鍋,無論是文化界還是餐飲界的朋友聚餐,一打電話,問:到哪兒?差不多的都說:「群英村·九煲一鍋」呀!

陝西白水縣是座文明古城,這裡因倉頡造字、雷公造碗、蔡倫造紙、杜康造酒自古而聞名省內外,故有「四聖之地」的稱謂。來自四聖遺風之地的白水「群英村·九煲一鍋」只有十道菜品,簡稱「九個砂煲、一口鐵鍋」,「群英村·九煲一鍋」,其中有四個菜品都被評為「陝西名菜」。群英村辣子湯「看上去很紅,吃起來不辣;看著不冒氣,卻小心燙口;看上去很油,吃起來卻不膩」,味道極為香醇。辣子湯在當地是婚喪嫁娶的一道必備美食。它的選料講究,製作複雜。當地吃法一般是早、午餐,吃時配四個小菜,一碟辣子,一碟鹽,一個人舀上一碗,泡個蒸饃,吃起來極香。吃完再來一碗,但很多時候人們為了多吃一點,饃很少吃,只是喝湯,十二點以前結束。吃畢個個滿面紅光、神採奕奕,顯出神清氣爽。吃白水飯,感悟倉頡文化,到群英村,喝杜康酒,把豐樂帶回家。辣子湯特點:煎、旺、鮮、香、冒、稀、紅、辣、燙、醇。民間味道,傳承千年,非遺美食滋味互補。

另一道被授予「陝西名菜」的白水「堯禾豆腐瓢」:據白水縣誌(梁志)記載,白水縣堯禾鎮所做豆腐瓢始於明朝。白水素以豆腐出名,「豆腐瓢」裡面融合了各種豆腐,有:白豆腐、炸豆腐、豆腐丸子、豆腐皮等,還有豬大腸、肉片、粉帶、海帶、蘑菇、大豆芽、油菜等配菜。有點像大燴菜,但是又與眾不同,這道菜湯很講究。它的特點:紅而不辣,油而不膩,吃起來口味香濃,豆香味濃。且「豆腐瓢」是白水縣西北鄉農村過事早餐的唯一品牌,一般是一大鍋計算。在這裡是論碗計算,非常美味,確實值得一嘗。可以說,在永興坊融匯出了一個品牌,造就了一個陝西渭南特色美食和獨特的白水地域文化的品牌,這裡是就是打造倉頡故裡在遠古走來的民間味道和養生簡餐,讓倉頡飲食文化的發展,走向了一個新的歷程。

「群英村·九煲一鍋」老闆是個白水漢子,行走餐飲江湖三十餘年。人生性豪爽、俠義厚道,重德輕利、德藝雙馨,口碑極佳、人緣極好。辦飯店當然要掙錢,但他堅持:「財上平如水」,幾年下來,沒有鑽到錢眼裡,反倒多了份貴氣,多了些朋友。在業界的都知道他,他名字叫史長民。

我認為「群英村·九煲一鍋」成功之處,一個靠的是品質一個就是文化。「群英村·九煲一鍋」掌門人能夠把原始、古老、獨特、非遺、文化等多方元素有效的相融合,能夠永興坊的古典民族風格相得益彰,與琳琅滿目的非遺美食為伍同行,高屋建瓴地站在了陝西民間菜的制高點,把生意做到顧客的心坎上。能夠讓更多白水人來到永興坊白水九煲一鍋就餐,是一種鄉愁、一種記憶、一種原始味道的留戀,是一種白水鄉土人情的歸宿感,是白水本土餐飲走進西安的一種自豪!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當今只見每天食客盈門,生意爆紅爆棚,如今能夠成為西安永興坊陝西美食街的一一張餐飲文化名片和生態非遺美食的領路人。把倉頡故裡的餐飲和餐飲文化帶入一個全新的高度,力爭在餐飲行業中做一顆耀眼的明珠,領導餐飲新潮流,為本土餐飲的崛起和騰飛奉獻自己的力量。

倘若您有機會到永興坊白水群英村九煲一鍋,品嘗這一鄉村民間的非遺味道,喚醒的是一種情懷,一種鄉愁,一種記憶,一種傳承,一種驕傲。因此,謅俚句為之收筆,聯曰:古都長安幾千年,還是民以食為天。借問美食何處尋,滿城香透群英村。

相關焦點

  • 《漢字故裡 文聖倉頡》全國部分倉頡遺蹟分布區域
    ,是民間組織的一種祭祀形式,旨在為了弘揚倉頡造字的偉大精神,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漢字故裡」對外宣傳的影響力和洛南文化的軟實力。> - 黃帝時期造字史官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
  • 白水縣教育局長李軍同志檢查倉頡中學建設工作
    2011年3月11日,白水縣教育局長李軍同志在教育局辦公室主任奚小虎、倉頡中學籌建處、工程承建方、工程監理方等相關人員的陪同下,深入倉頡中學建設工地檢查工程進展情況。在檢查過程中,李軍局長著重強調:一是要在保證工程安全、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進度,確保9月1日順利開學招生,不辜負縣委、縣政府及全縣人民的殷切期望;二是要求工程施工方要勇於擔當,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一定要確保工程的順利運轉;三是要求在籌建工作中站在失地農民的角度,盡心盡力向群眾做好政策解釋工作
  • 洛河老家,是漢字故裡「原創:洛河上的倉頡2」
    因此,倉頡及其造字傳說絕不止於洛南。在華夏遼闊的土地上,倉頡無處不在。而發端於洛南的28個漢字,以及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卻使洛南成為無可爭議的漢字故裡。在漢字故裡的文化符號裡,倉頡及其造字活動永遠具有著無可比擬的重量,從來都是如此的清晰和溫暖。
  • 倉頡故裡走出的陳宏
    原標題:倉頡故裡走出的陳宏  科技日報訊 (李新)日前,由新展美術協會主辦,NPO日本國際藝術研究院、日中國際繪圖交友會、國際圖書大賞執行委員會協辦的「陳宏作品東京展」在日本開展。陳宏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黨校老年大學藝術教授、國防大學客座教授。寫有《國畫精要》《書畫雜談》等論文。
  • 倉頡故裡尋聖蹤
    這不僅因為它是著名的蔬菜之鄉,還因它是「三聖」故裡:傳說創造文字的「文聖」倉頡、「鹽聖」夙沙氏和「農聖」賈思勰,都誕生在這個地方,所以壽光又稱「聖城」。  壽光城南有座倉聖公園,這裡綠樹成蔭,花木扶疏,亭臺樓閣林立,假山湖水相映,倉頡紀念堂就建在園中的湖心島上。紀念堂正殿是身披樹葉、腰捆獸皮、手握所創文字的倉頡聖像。
  • 【品鑑】留侯,倉頡故裡故事多
    相傳中華字祖倉頡即生長於斯。古代陽武縣城曾建有倉聖祠一座,以資紀念,後毀。現代有專家認為,倉頡出生於衙地,南留侯就在衙地。據傳,衙地就是今天原陽縣太平鎮一帶,太平鎮東西兩側,現在還有東衙寺、西衙寺兩個古地名存在。在東衙北一公裡處就是倉頡出生地侯崗,與南留侯村相連。據村上老人講,倉頡就出生在村東的侯崗上。侯崗古代有倉頡祠540畝,有石人石馬、碑林牌坊,香火旺盛。
  • 倉頡故裡的教育之道
    倉頡。    「好在南樂縣有個倉頡陵,也許是窮,也許是倉頡的沁潤,南樂一直有重教的傳統。」邵華說。    冀、魯、豫,大名縣、魏縣、莘縣,南樂縣一腳踏三省、伸手摸三縣。歷史上因為南樂縣曾經很高的升學率,周邊縣的家長曾把子女送到這裡上學,即便所屬的濮陽市,也要找領導寫條子把子女往南樂縣的學校裡塞。
  • 河南魯山:倉頡故裡踞楚塞
    有關倉頡的故事更是隨著世界漢字節在倉頭鄉的興起,烙印在更多人心上。2018年4月,在倉頡祠前施工時又挖出雕有龍鳳圖案以及疑為「倉頡造字臺」的殘碑,再次凸顯了當地倉頡文化之悠久。 其實,無論倉頡造字是神話還是史實,都反映出人們對倉頡和漢字文化的敬仰。
  • 倉頡手植柏傳說
    洛南縣申報第四批市級非遺名錄《倉頡手植柏傳說》專題片洛南自古以來,各地有許多紀念倉頡的遺蹟。保安有倉頡殿,縣城有倉頡廟、倉頡園、倉聖祠等等,古城鎮頁山南村庵嶺還有一棵蒼翠挺拔的古柏,這就是著名的「倉頡手植柏」。這裡群山環抱,山嵐氤氳,秘宗淨土,婉若仙境。
  • 人體音樂歌手三強《倉頡造字》唱響字聖故裡(圖)_中國網
    人體音樂歌手三強《倉頡造字》唱響字聖故裡(圖)時間: 2010-11-19責任編輯: 策馬踏雪旅遊_中國網 三強在現場中國網訊 近日,著名人體音樂歌手三強應邀參加倉頡故裡南樂的「中國倉頡文化節」,三強與當地領導、企業家、文化藝術名人一起在倉頡廟祭拜了倉頡這位造字聖人。
  • 陝西白水縣,有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倉頡廟,被譽為「倉頡故裡」
    陝西白水縣,有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倉頡廟,被譽為「倉頡故裡」。白水縣位於關中平原的東北部,隸屬於陝西渭南市。白水縣面積986平方公裡,戶籍人口30萬,屬於一個小縣。倉頡故裡陝西白水倉頡故裡陝西白水白水倉頡廟在漢延熹5年(162年)已初具規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 趙國康創作倉頡故裡人文郵票慶祖國七十華誕
    在這個喜慶的日子裡,我們向偉大祖國母親致以最崇高的敬禮並將趙國康先生以倉頡故裏白水紅色文化、倉頡文化、三轉席文化創作的美術作品且由中國郵政正式發行的十二枚郵票及一張印有白水黃土民俗文化國畫作品《童年趣事》郵政明信片獻給我們偉大祖國母親七十華誕。
  • 倉頡造字的傳說
    《衛恆·書勢》:「黃帝之史沮誦、倉頡,視彼鳥跡,始作書契,紀綱萬事,垂法立則。」《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跡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又云:「倉頡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寢多也。」緯書《春秋元命苞》進一步記載: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
  • 歌手三強唱響字聖故裡 首唱歌曲《倉頡造字》
    三強近日,著名人體音樂歌手三強應邀參加倉頡故裡南樂的「中國倉頡文化節」,三強與當地領導、企業家、文化藝術名人一起在倉頡廟祭拜了倉頡這位造字聖人。出生於南樂的著名歌手三強特意穿上自己設計的漢服,作為第一個節目出場,三強用他那雄渾厚重又不失青春活力的獨特嗓音全球首唱了作品《倉頡造字》,唱響了倉頡始創文字開啟中華之文明的根基。
  • 實拍:中國漢字故裡舉辦祭祀倉頡大典,場面壯觀
    旅遊隨筆:傳說,數千年前,文祖倉頡在陝西洛南一帶,看見鳥獸的足跡,受到啟發,創造了漢字,自此,倉頡造字的美麗傳說,便在華夏大地廣為傳頌,倉頡,因此被稱之為「造字聖人」!而當年倉頡造字的陝西省洛南縣,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漢字故裡」,所以,在陝西洛南一帶,至今還流傳著倉頡的故事,每年,當地也會舉辦規模不等的祭祀活動!這不,今年穀雨時節,陝西洛南在倉聖大殿前,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2019年祭祀倉頡大典活動,場面十分壯觀,到場者,無不為眼前這一盛況而讚不絕口!
  • 世人皆知倉頡造字,但你知道倉頡造完字後,為何鬼怪都哭泣?
    後來,基於倉頡卓越的工作能力,本著能者多勞的用人理念,黃帝又加派倉頡專門管理圈中牲畜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工作量增加之後,倉頡更是不敢馬虎,事事皆盡心竭力,無一不親力親為,一絲不苟地記住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數目。
  • 史氏聖祖倉頡和倉頡廟(三教之祖 萬聖之宗)
    倉頡廟景區,位於南樂縣城西北20公裡處的梁村鄉史官村,這裡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倉頡被譽為「三教之祖」、「萬聖之宗」。倉頡廟全景首屆海內外中華史氏祭拜倉頡聖祖大典據說這裡正月的廟會,時間長達一個月。倉頡廟故宅井,相傳為字聖倉頡故宅飲水用井。
  • 漢字故裡-商洛市人民政府
    因此,倉頡及其造字傳說絕不止於洛南。在華夏遼闊的土地上,倉頡無處不在。而發端於洛南的28個漢字,以及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卻使洛南成為無可爭議的漢字故裡。在漢字故裡的文化符號裡,倉頡及其造字活動永遠具有著無可比擬的重量,從來都是如此的清晰和溫暖。 倉頡其人 傳說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原為一部落首領,後歸併軒轅黃帝部落。
  • 倉頡故裡在四川旺蒼,因黃帝在此迎娶嫘祖相遇,陝西白水實為封地
    對於造字始祖倉頡的介紹,一般介紹為陝西白水縣,但四川旺蒼縣也有倉頡傳說。遠古人物有幾個地方都屬平常,因為遠古人會遷徙,會分族,會把一個稱號用很長時間。那麼到底哪個地方才是黃帝和倉頡初次相遇的地方呢?通過細節判斷,個人推測倉頡最開始是在四川旺蒼縣。
  • 訪「字聖」倉頡故裡 探中國漢字起源
    他就是中華漢字發展史上最早的集大成者——倉頡。  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有始於結繩說、契刻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漢字神賜的「河圖洛書」說、漢字的「起一成文」說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倉頡造字說。倉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西十八公裡吳村人。目前,在吳村尚存有倉頡陵和倉頡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