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倉是一個複雜的存在。或許可以說,一千個廣州人眼中有一千個太古倉。
它是有著百餘年歷史的舊碼頭、舊倉庫,其歷史可追溯到1904年。它曾是國家一類口岸,是廣州工業發展的見證者。它也是廣州「元老級」網紅打卡地,2010年完成改造後「火」了十年。太古倉,是濃縮了廣州諸多城市性格、記錄了城市發展歷程的所在。
隨著城市增長邁向城市成長,人們重新思考城市發展的新路經,其中一個探討就是歷史文化保護與商業開發、城市功能發揮是否絕緣?商業性和城市性是否有路徑去調和、兼顧?對於這個開放式命題,在太古倉或許能找到一種回答。
從區域發展來看,在海珠西部、太古倉的周邊,孫中山大元帥府、南華西騎樓街、十香園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優勢還有待進一步的活化利用。對此,海珠區提出在西部建設「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強調通過「修舊如舊」模式建設更多「太古倉式」的文商旅融合特色消費區域,打造歷史文化傳承地與品質商圈體驗地。
太古倉依舊奮進在發展之路上,其復建區建設正在緊密謀劃中,其目標是進一步成長為廣州乃至全國知名的文創新地標。
南方日報記者 傅鵬 統籌 朱偉良 實習生 潘小迪
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每天太陽落山的時候,是太古倉最美的時候。」一篇旅遊攻略把太古倉列入廣州最佳日落觀賞地之一。
夕陽西下、華燈初上,太古倉開始甦醒。站在華南地區僅存的T型碼頭上賞夕陽、品美食,這成為太古倉最具代表性的「賣點」之一。除此之外,太古倉的另一個打卡項目是在有著百年歷史的倉庫裡看脫口秀、看電影,古今的對撞吸引著眾多遊客紛至沓來。
太古倉成為廣州長盛不衰的網紅打卡地,與百餘年歷史賦予的獨特稟賦息息相關。
回溯歷史,太古倉碼頭由原英商太古洋行始建於1904年,當時往來海內外的30艘船中,有26艘三千噸左右的貨船遊輪只在太古倉碼頭靠泊裝卸貨物。1953年,太古倉碼頭收歸國有,後由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經營。1965年,廣州港成為對外開放港口,太古倉碼頭成為國家一類口岸,以進出口貨物的裝卸、儲存功能為主。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以及海上運輸船舶大型化的大趨勢,車水馬龍的裝卸作業逐步衰落,太古倉晝夜裝卸產生的噪音和粉塵汙染,與其所處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的面貌格格不入。最終,隨著2007年6月6日「雙寧5」號貨船離橋移泊芳村內四碼頭,太古倉正式告別碼頭裝卸歷史。
接下來路在何方?「如何既保留太古倉碼頭工業遺址的特性,又緊跟時代潮流,這是太古倉項目的難點。」廣州海港地產副總經理黎勁林介紹,特別是2005年太古倉被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魚與熊掌如何兼得?廣州港集團權衡之下,保留太古倉原貌,轉型開發成為其改造的原則。
修舊如舊,是太古倉的一大探索,與之對比的是當時為主流的大拆大建式的全面改造。2008年,太古倉項目正式開工,如對太古倉擁有的華南地區僅存的3座T型碼頭,該項目就參考了國外漁人碼頭的成熟做法,引進了「貨櫃」元素,通過潮流與歷史的混搭,讓濱水碼頭成為太古倉的一大特色。
「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運動員就是從太古倉集中坐船前往海心沙的。」黎勁林表示,亞運會成就了太古倉,2010年太古倉整個主倉群項目全部完工投入就恰好踏上了這一歷史節點,讓大家感受到修舊如舊的可行性和獨特魅力。
更讓黎勁林感到驚喜的是,本是體現國企擔當來保護太古倉,卻沒想到物盡其用後,其營收完全能覆蓋每年的保護費用,更為企業發展探索出新市場。「經過市場檢驗的文物保護模式才是可持續的。」黎勁林說。
十年「人氣」不減
「我們一直在變,力求不斷給人展現新東西。」黎勁林說,他們一直以打造精品的心態求新求變,不斷打磨著太古倉項目。
最近幾年,網紅打卡地不斷湧現,頗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態勢。回顧來看,不少與太古倉同期投入營業的網紅打卡地已經銷聲匿跡,但太古倉從2010年投入營業至今,已經「火」了10年。近三年來,太古倉接待遊客人數每年達到220萬人次,商戶營業收入每年超2.2億元。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火」了10年正是太古倉一直「閒不住」,不斷更新迭代著自己的「代表作」。
甫一開業,太古倉就憑藉電影庫、國際葡萄酒採購中心、創意設計辦公等新業態滿足了人們的期待。其中,作為國內首家水岸影城,太古倉電影庫帶來的是百年古倉裡看電影的獨特體驗,而春風十裡、洛奇先生牛仔餐吧等特色餐飲也奠定不少人對於音樂餐吧的初印象。
此後,太古倉一直緊跟時代潮流,根據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及各倉特點,嵌入新的功能。2012年太古倉遊艇會正式對外營業,2013年T型碼頭及沿江區域貨櫃風情酒吧正式對外試營業,2014年被評為廣州市著名商標,2015年太古倉碼頭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去年底,太古倉更是完成了第二輪招商,此前經過一年多的升級改造,碼頭商業業態進一步優化。最近,太古倉正在打造網紅咖啡店,並引入了脫口秀。「要考慮這裡需要什麼,一定要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黎勁林分享說。
如今,太古倉的帶動效應也逐步顯現。
「太古倉已成為老倉、老廠等工業遺存保護性修繕、產業化改造和景區式營造的典範。」海珠區龍鳳街道黨工委書記郭德貴表示,借鑑太古倉活化利用工業遺存的經驗,街道提出了「活力龍鳳——工業記憶商業新地標」特色街區創建行動方案,希望實現街區面貌煥然一新,工業記憶源遠流長,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全域旅遊魅力四射的目標。
與太古倉一街之隔的中船公司倉庫,在去年引進了中影影院投資有限公司,改造為以電影文化為主題的電影城,如今「重生」後的「中船匯」正朝著集商務辦公、商務酒店、時尚休閒消費、教育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創意園前進。
「從藏老鼠、藏蟑螂到產智慧、產活力,工業遺存用起來才能活起來。」郭德貴介紹,龍鳳街道正串起太古倉碼頭、大阪倉1904創意園、積優鳳凰倉(石榴倉)、中船匯、萬力大廈、鳳凰創意園等位於珠江沿線的多個老倉、老廠、老屋改造提升的文化創意空間,顯現出串珠成鏈的大趨勢。
目前,海珠區提出在西部建設「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發揮孫中山大元帥府、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南華西騎樓街、十香園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優勢,通過「修舊如舊」模式建設更多「太古倉式」的文商旅融合特色消費區域,打造歷史文化傳承地與品質商圈體驗地。
十年磨一劍,太古倉的探索之路已經成為城市生長的一條可行路徑。
劍指「現象級」文創地標
「不要固步自封,要多去外面看看。」黎勁林表示,太古倉還未至臻完美,如還存在業態相對單一、消費層次和品位有待進一步升級等問題,所以不能坐井觀天。
放眼全國,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如成都太古裡、上海豫園等國內知名商業景區的發展之路,正是可學習、借鑑的成功案例。
今年,成都太古裡的街拍文化在海外「火」了。有網友評價,太古裡最厲害的地方,不在於其集聚了國際奢侈品店,也不在於打造成網紅打卡地,而在於遊客能從國際奢侈品店直接逛到千年古寺,對於這種時空錯位不覺突兀反而覺得習以為常。太古裡成功調和了商業性和城市性之間的矛盾,將潮流和歷史混搭,將現代建築與歷史古蹟融合。
上海豫園則更替了當地人對於老字號雲集的中式商圈的理解和定義,讓豫園取代「城隍廟」的固有印象、成為上海商業文化地標,更走出了豫園股份,今年其更迎來了上市的第30年。
成長為「現象級」文創地標,對太古倉來說還有一段路,但其邁上更大舞臺的「底牌」是正在推進中的太古倉復建區的建設開發。黎勁林透露,目前太古倉正計劃明年開展復建區的建設開發,整個商業體量將超過8萬平方米,地下停車場約2.7萬平方米,超過700個停車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成都太古裡,為實現新舊融合,離寺廟較遠的外圍街巷構成了「快裡」,臨近大慈寺的區域是「慢裡」,前者眾多國際品牌雲集、動感且時尚,後者生態景觀和餐飲業態眾多,氣氛雅致。太古倉復建區也在學習和借鑑這種新舊融合之道。
黎勁林介紹,廣州港集團準備加大在太古倉的投入,太古倉復建區計劃建設1—2棟高60米塔樓,數棟2—3層小獨棟商業建築及相互間的連廊。整體建築外觀延續太古倉舊廠房風格,塔樓計劃引進高端酒店或高端公寓進駐,獨棟商業建築及臨街商鋪將引入國際知名品牌旗艦店進駐,現有碼頭區業態將進行優化調整,提升現有貨櫃酒吧品質,引入國內知名畫廊、藝術品展示等高端文化業態。
企業在放大格局,政府也在突破創新。除了西部建設「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的大布局,近來海珠正加快推進環島路全線42.2公裡貫通和「大環+小環」「環島+溼地」碧道建設,其將把太古倉、廣州塔、中山大學、海珠溼地、琶洲會展中心、琶醍等海珠地標串珠成鏈,打造環島觀光休閒帶。
「天時,地利,人和,太古倉都有了!」黎勁林期待著太古倉的新成長能繼續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供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