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每天分享精彩資訊,歡迎爆料交流!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添加我!
這是什麼?看上去好像很好吃的樣子!
它的大名是糖蔥薄餅,又叫「鴨潭糖蔥」,是一種潮汕地區廣為流傳的小吃,它還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五味的調和」中露過臉呢!
為什麼叫「鴨潭糖蔥」呢?這是因為該小吃起源於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福潭村,人稱鴨潭。
糖蔥薄餅是由一層圓形的薄餅皮包住裡面的長條狀的糖蔥的,形狀是跟名字很相符的。
糖蔥是長條狀,中間有許多通孔,像是多個蔥孔並排粘在一起,合格的糖蔥必須有十六個大孔,每個大孔周圍又有十六個小孔。顏色雪白,所以叫糖蔥。而薄餅皮是在一爐上烙熟的,也是白色的,很薄的一張圓餅。糖蔥撒上芝麻,用薄餅包起來,就可以吃了。
別小看這種小吃,這傢伙可是歷史悠久哦!糖蔥薄餅始創於明代萬曆年間,流傳於潮汕民間四百年,可稱之為「潮汕的最小吃」了。
糖蔥薄餅的作法非常特別,不信請看!
首先是熬糖,主要是白糖與麥芽糖。
之後隔水讓它冷卻,過程中要經常攪拌翻動,這個時候糖已經熬成一塊麥芽糖色的糖團。
接著就反覆拉扯,糖塊也慢慢變成白色。
旁邊還放著一個小炭爐,有什麼作用呢?
拉的時候把糖塊放在爐上轉動烤幾遍,防止糖塊變硬。
再繼續不停地拉呀扯呀,像在拉麵條一樣。
最後一道工序:切斷成小片。
以下是蔡瀾博客中關於「糖蔥薄餅」的描述:
這時用刀一切,橫切面上的糖餅氣孔中,出現了很多個孔。一數之下,大孔有十六個,小孔有二百五十六個,絕對不會算錯,神奇得要命。這門代代相傳的手工,已成為藝術,它在明朝已聞名,當年任潮州知府的郭子章已有文字記載:「潮之蔥糖,極白極松,絕無渣滓。」將一麵團在發熱的平底板上一貼,轉一圈後迅速拿起。
圓形的餅皮即形成,輕輕一撕就行。
一張餅皮的出爐大概只需20秒左右,非常快。
拿上一張薄餅,放上糖蔥,再撒點芝麻捲起來即可。
吃法:把三張薄餅疊擺成品子形,中間放兩塊糖蔥,灑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包起來,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蔥薄餅了。
糖蔥入口酥脆而香甜,比起其他各地著名茶食來,糖蔥有它特別的優點,和獨具的地方特色。
這是張新民的《守望潮汕》中的一段關於糖蔥和薄餅的描述:
這麼神奇的小吃,你不來一塊嗎?在這個機械盛行的時代,這種手工美食真的很難得,也許以後就只能吃到機器生產出來的糖蔥博餅了。
來源:潮汕生活
關注潮州生活,分享身邊的各種趣事樂事,讓你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點擊「閱讀原文」聽說看過的人都說好